谭 兴,刘媛媛,王立源,盛 慧,朱晓燕,高 路,丛滨海△
(1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 2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海洋生物医药与极地医学研究室; △通讯作者)
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 (inter-medical school physiology quiz,IMSPQ) 是由马来亚大学医学院于2003年发起的一项医学类国际竞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9届,是目前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医学类国际竞赛之一。这项竞赛致力于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理学教师和医学生搭建平台,共同讨论生理学的疑难问题,促进各国院校间的交流[1]。2015年,徐州医科大学以IMSPQ相似的赛制,发起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中国地区赛(现称:中国生理学知识竞赛),使更多的国内师生体验到生理学知识竞赛的魅力。
自2009年开始,我校每年参加IMSPQ。竞赛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竞赛能促进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英语。更重要的是,竞赛试题十分新颖,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注重用生理学原理去解释生活或临床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在竞赛中学习,学生开拓了国际视野,提高了对生理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从中深受启发,促进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3,4]。通过不断积累,我校在历年的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2014年获得团体第三名,2名学生分别获得笔试第二名、第五名;2019年,1名学生获得笔试第一名。这项竞赛深受学生的喜爱,已成为我校的金牌竞赛活动之一。本文将我校在竞赛培训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带队教师要全程负责本校的竞赛培训,并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是参赛团队的灵魂人物。我们主要采用轮换制确定带队教师,即每年选择一名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年资教师带队参赛。尽管轮换制选定的教师通常是第一次带队,缺乏经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拓展生理学理论知识,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该模式的优势:教师通过指导竞赛培训能提高自身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教学能力。如果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轮换执教,则有助于提高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3]。
带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资质好、参赛热情高的学生选拔出来。我们通常在春季学期开学面向全校海选,经过笔试和面试两轮考核,选出16名学生作为苗子进行培训。基础培训主要是让学生能读懂原版教材,并能用英语表达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通过培训中的多次测试,考查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从中选拔8名学生参加中国生理学知识竞赛。随后我们对这8名学生进行进阶培训,主要是在英语语境下讨论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从中选拔4名学生参加IMSPQ。通过淘汰机制,教师不仅能筛选出最优异的学生组成本校参赛团队,而且使学生有竞争压力,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给学生讲课,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采用安排自学任务并答疑,定期组织测试和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已完成生理学课程的学习,拥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和表达,并对生理学知识达到更深的理解和应用。因此,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更具优势,更能提高学习效率[5]。
竞赛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尽管学生在生理学课堂上接触过一些专业英语的训练,然而,多数学生的专业英语依然相当薄弱[6]。因此,培训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我们通常将培训分为基础培训(为期8周)和进阶培训(为期8-12周)两个阶段。基础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读懂原版教材,并能用英语表达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我们以往在基础培训中让学生阅读国际最常用的GuytonandHall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7]。然而,实际使用中很多学生反馈Guyton版教材内容太多、太深,不容易上手。因此,近年来我们将基础培训的教材换为内容相对简练、条理更加清晰的Costanzo主编的Physiology[8]。学生普遍反馈Costanzo版教材可读性更强,并结合国内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生理学(第9版)》[9],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为期8周的基础培训,我们选拔出英语基础好、理解力强、参赛热情高的学生,进行进阶培训。在进阶培训中,除继续巩固原版教材的阅读以外,我们更重视在英语语境下讨论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对生理学理论的理解,还会参考学习IMSPQ发起人马来亚大学Cheng教授主编的Physiologyquestion-basedlearning[10,11]。Cheng教授在这两本教材中提出了一些很有洞见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生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支柱,并对部分生理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刻阐述,很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或教师深化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在自学和讨论为主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然而,这种培训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要深刻理解,才能为学生解惑;其次,讨论中引导讨论的方向、测试出高质量的测试题,都需要经过精心准备、做足功课。根据我们的经验,教师给学生安排自学任务的同时自己也要精读相应教材,并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思路与学生讨论,或作为关键知识点给出测试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因此,竞赛培训也能拓展生理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教学相长。
多数学生会在培训中被淘汰,而无缘中国生理竞赛和IMSPQ。为让更多的学生有竞赛体验,我校自2015年起每年会举办一次校内生理学知识竞赛。竞赛冠名“鹤年杯”以纪念我教研室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朱鹤年教授。举办校内竞赛有重要意义,很值得推荐:①在校内推广生理学知识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这项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竞赛的兴趣;②教师可观察在比赛压力下学生的临场状态,为选拔提供依据;③让更多学生获得竞赛体验,即使在培训中被淘汰,依然能获得校内竞赛的奖励而受到鼓励。
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对本科生来说难度很大。一方面,生理学理论本身复杂、抽象、对理解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国内医学教育通常是中文教学,然而,竞赛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读懂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用英语表达生理学专业知识,这对多数专业英语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学生面对高强度的自学任务和定期的测试与讨论,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表示很担心在讨论和测试中一问三不知的尴尬。特别是有考试或其他校内活动时,总有部分学生主动退出。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尊重学生的选择;还可适度增加候选对象,以应对可能的人员流失。毕竟培训的目标就是把资质好、参赛热情高的学生选拔出来。我们通常组成两队参加中国生理学知识竞赛,一方面是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生理学知识竞赛,同时也能缓冲学生流失的影响。
医学生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正课学习压力很重。竞赛培训周期长,基本延续整个春季学期。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常面临准备竞赛与课后自习、准备考试的冲突。2023年,我校就遇到特殊情况,整整一个春季学期几乎都在考试。考试对于准备竞赛会造成很大影响。往年我们海选时,通常有70-80人报名,2023年,仅有30人报名。培训测试中,每当临近考试期间,多数学生对生理学竞赛的学习就会处于一种躺平状态。最后还有由于不愿影响期末考试而放弃参赛的学生。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需要调整自己对竞赛的心态:竞赛只是学生在学有余力的课外活动,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和交流,并相信学生会以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的态度,积极备赛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综上所述,IMSPQ是一项有影响力的医学类国际竞赛。为指导学生备赛IMSPQ,我们的培训模式要点主要包括:带队教师轮换制、选拔学生淘汰制、自学和讨论式培训、组织校内竞赛。培训和参加IMSPQ能拓展生理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项有意义的基础医学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