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刚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选拔。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新高考备考效能,促进新评价落地生根,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需要从理论线、时空线、主题线、策略线和评价线五个角度出发,系统规划,有的放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为此,历史教师要基于教材、立足学情、充分挖掘评价体系内涵、领悟评价体系要求,制订适合学生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备考路径。如南友锋老师的文章《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历史学科“四层四性”复习模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例》中提到用“核心价值体现引领性、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学科素养体现综合性和关键能力体现应用性”,以此达到复习效果的事半功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系统全面阐释了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之间的关系,其中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为此,复习备考中需要引导学生创新知识载体形式,运用正确的方法,独立绘制相关的图表,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和比较,客观辩证地揭示历史演变脉络。如赵良老师在文章《浅谈统编教材选必内容的复习策略》中利用时序梳理阶段特征,构建思维体系。
历史主题式教学是聚焦“核心概念”,以“情景教学”为依托,设计关键问题,通过任务驱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经纬网络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此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如尚坤老师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题,补充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相关史料;王磊老师以“文明交流”为主题探讨高考试题中的“瓷器”题;王彦成老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探讨中国史教学。这些主题教学均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底层逻辑,即中西对比中,立足文明交流,凸显中国优势;古今对比中,基于延续变迁,凸显制度创新。
徐奉先将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划分为三个能力群,即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落实三个能力群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精确研究设问,通过对设问的拆解与分析,明确答题指向,构建答题逻辑。为此教师需要整合历年高考真题的设问与答案,通过对标参考答案,对设问词进行分类定性,拆解重组,从而避免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结构性丢分。如范卫东老师在文章《新教材新高考视域下历史开放性经典题型及应对策略》中将开放性试题分为中西对比、阶段特征、史实评析、自主探究和沉浸体验五类,并分别给予方法指导。
纵观历年高考命题特点,可以发现高考命题重点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突出思维品质,强调开放灵活。这就给教师备考提出两项要求:一是根据高考真题的命题走向,精选和改编模拟试题,做好纸笔化测评;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术文献和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解答原创命题,精准突破备考重难点。如姚念和梁颖雯老师在《高中历史创新题分类及解读》中将社会热点类、跨学科情景类和史学素养类等创新题进行细致分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为此系统规划一轮复习方案至关重要。笔者希望通过“理论线”,构建复习路径;通过“时空线”,强化学科素养;通过“主题线”,培养综合能力;通过“策略线”,掌握解题技能;通过“评价线”,提升课堂效益,最终以“五轮”驱动,实现师生复习效能的最大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