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海地区中医历史源流及学术特色探讨

2023-12-23 03:27:24郭立中苏高飞施庆武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伤科海门名医

苏 奔 郭立中 苏高飞 施庆武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9;3.启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南通 226299;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启海地区,即江苏启东、海门两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经济、文化积淀,并临近上海、苏州、常州等地。启海地区中医受孟河医派、吴门医派、海派中医影响较大,自清代以来名医辈出,代表人物有朱南山、吴安庆、吴考槃、施维智等,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学术思想。因启海地区毗邻上海,朱南山、施维智、顾丕荣、张云鹏等启海名医徙居沪上,成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故现多将启海地区中医归为海派中医[1]。地域是中医流派划分的重要方式之一[2],启海地区隶属江苏南通,故从地域而言将其归为海派缺乏依据,当归于江苏中医流派[3]。

1 启海地区中医发展背景

1.1 经济发展,工业大兴 启海地区南接长江,东临黄海,执握江海富壤,盐业、渔业发达,全境气候宜人,民殷物阜,素称鱼米之乡。明清以来,启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由此加速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吴门、孟河等医派学术观点就此流入。1840年以后,启海地区受西方文明影响,实施“地方自治”,创办近现代工业,并开始“应变求新,经世致用”的探索,西医就此引入。1912年张謇、金石等于通州成立医学专门院校,在张謇“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办学治校思想影响下,启海地区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探索[4]。

1.2 医史悠久,文化深厚 海门原名东布洲,在后周显德五年建古海门县,该名沿用至今,有“江海门户”之意。1912 年施滋培在《外沙各界代表上江苏临时省议会书》中写道:“崇明县外沙在江北大陆之极东,故拟新县名称曰启东”,寓意“启吾东疆”,并于1928 年正式建县,标志启海文化正式形成[5]。启海文化受南通影响最深。南通医药史文献发端可追溯至宋元时期通州路设医学教授及惠民药局提领等职[6]。明清时期,南通医药、医务管理机构制度十分完备。南通儒医冯鸾著《医学大成》《伤寒统会》《医说补遗》等16 卷,辑明代以前中医内科之精华;外科巨匠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创中医外科正宗学说,誉满杏林。清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孙讷、薛宝田、林京华、王胪卿、喜海珊等一大批名家,对启海中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明清以来,南通地区文化大兴,士风淳而不争,文学著作成果斐然。同时随着科举变迁,以状元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开启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此期间启海地区先后创办同康堂、仁德堂、春和堂、三合堂等医药场所,为中医药传承及中医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力量,并促进当地学术思想相互交融,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1.3 教育办学,人才辈出 清末民初启海地区医药学校兴起,开创启海医卫教育史先河。刘清标于1917年在海门中兴镇创立启海地区第一家中医药学校——中兴医药专门学校,为启海地区培养了百余位中医人才,其中吴考槃、陈江岷、石道平、袁百川等,后均成为启海地区医界名流。1932年,上海国医公会接办中国医学院,海门名医朱南山出资8000银元,接手开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其子朱小南、朱鹤皋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时为上海三所中医学校之冠,其中启海地区学员占多数,并先后培养了陈树风、叶茂棠、张振潮等启海地区名医[7]。1933年吴考槃于海门茅家镇创办“吴氏保神中医学校”,先后招收学员100多人,后多数学员成为启海地区中医的中流砥柱。1936年萧紫萍与潘玉藻于海门麒麟镇萧宅(后东迁至启东志良镇)集资创办“新中医学院”,主张中西医并重,授课时必“先引其古,解附以新”,为启海地区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先驱[8]。1938年吴安庆于启东惠安镇创办“吴氏国医学校”,并主张以“经方为经,时方为纬”进行教学及临床,前后遴选笃实好学之青年近百人,至今启海地区中医仍蒙其余荫。此外,陈江岷、陶厚庵等启海地区名医延续师带徒的中医传统,亦培养了汤叔良、石坚如等后起之秀。崇文重教、兴医办学为启海地区中医发展及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力量。

1.4 创立学会,交流互鉴 1933 年,几位知名中医在海门茅家镇发起成立“海门县中医同业公会”,推选刘清标为会长,拟定按月集中,探讨中医学术,交流医疗经验,研究流行疾病,搜集民间有效验方等[9]。启东亦于1932年成立了“启东县中医公会”,张鉴渠任主任委员。中医公会的成立促进了启海地区中医学术发展。1936 年春,海门县中医同业公会同仁鉴于当时疫病流行,贫民就医困难,组织成立“海门县市夏令施诊给药所”,免费为贫民医治疾病,深受好评。此外,中医师间也常通信交流,促进了启海地区中医的交流发展。海门名医石道平与吴考槃常有信件往来,切磋学问;海门周贤良医师亦常向启东名医吴安庆夫子致函请教,鱼雁往来,质疑问难[10]。

2 启海地区中医发展概述

2.1 名医会集期(1929年以前) 1929 年以前,启海地区中医多为家传世医,如施氏伤科肇始于清道光年间海门施镇仓,历经五代家传,延续至今。张氏内科张石荃、张石安,祖籍江苏金坛,其曾祖于清咸丰年间因时乱迁来海门,张氏世代业医,至张石荃辈已历九世,其父佑仁公以擅治时疫热病而名重乡里[11]。陆氏妇科陆鼎三,出身于中医世家,18岁时随父陆廷彩学医,精研妇科,擅治经带胎产诸疾,有“南通喜海珊,海门陆鼎三”之誉。喉科名医徐雅堂,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 年),家中五代业医,尤精喉科。秦氏世医秦凤仪,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 年),家传四代中医,名扬启海。海门儒医沈云浦,号白鹤道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 年),尤擅时疫温病,著有《家庭良医》两卷。启东名医王子贤,生于同治七年(1868 年),出身中医世家,1925年曾由江苏公团推荐去北京为孙中山治病[12]。这一时期启海地区名医会集,学术百花齐放,极大推动启海地区中医交流、发展。

2.2 承前启后期(1929—1978年左右)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扫除医事之障碍”提案,消息传来后启海地区中医团结一致,以刘清标、吴安庆为代表强烈反对该提案,并为之奔走呼吁,以创办中医院校的实际行动促进中医传承发展[13]。与此同时,海门、启东两地还相继成立中医公会,以团结中医,探讨学术,促进发展。1953年,南通专署卫生科在海门县举办了第一期中医进修班,招收启东、海门、崇明三县的选送学员,提高了启海地区中医的业务能力。1958年以来,启海地区多次召开名中医座谈会,动员名中医带徒,促进了启海地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还积极开展了“采风运动”“献方运动”“中草药运动”,海门县中医院、启东县中医院相继成立,张彤煦、陈士鹏、顾雪才、张鉴渠等先后被江苏省卫生厅确定为名老中医,使启海地区中医焕发出新的活力。

2.3 蔚然成风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启海两地分别总结整理老中医学术经验。1981年海门县医学会整理了《邱竹君学术经验简介》,1983年整理了刘清标、邱竹君、张石荃等八位名医的学术经验,汇编为《老中医经验选编》。同时期,启东县医学会于1985年组织整理小组,将已故著名老中医吴安庆先生遗稿整理成册,后辑为《吴安庆医疗经验选》。此外,《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疑难病诊治探幽》《伤科传薪录》《中华中医昆仑·吴考槃卷》等启海籍医家著作的不断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启海中医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受到广泛赞誉。启海名医之学人弟子亦阐扬前贤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行医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吴考槃弟子茅汉平(海门市中医院)、秦氏世医之沙建飞(启东市中医院)先后入选“江苏省名中医”,施氏伤科施维智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朱氏妇科朱南孙当选“国医大师”,等等,标志启海地区中医逐渐走向成熟,进入蔚然成风的新发展时期。

3 启海地区中医主要学术特点

3.1 治学严谨,崇经求用 启海地区中医学风淳朴,重视经典对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主张中医治学当“求源、求真、求全、求用”[14],即求立论、制方、研注之源,并要求由源及流,不断发展,而不自狭门户。研读经典需要做到原著合参、考典补佚、泛览掇英,无偏执一家之弊,而使对经典的理解日臻完备。启海地区医家治学、办学主张“理求精当,不尚浮奇,据古义而得其变通,酌时宜而求其证验”,并认为经典研读当学以致用,务必以临床实用为前提,通过理解经典的文义方机,体会其辨证思想,并探求本义。在实践中折肱以求真知,是启海地区中医的治学宗旨,正如启海名医邱竹君所言:“根深才能叶茂,致全方可无偏,折肱以冀获真,结蒂为求实用。”[15]

3.2 上承伤寒,下契温病 启海地区中医重视经典,临证每以伤寒、温病为基石。启海名医邱竹君崇尚仲景学说,其治学以伤寒为源,以后世医籍为流,主张根基伤寒,广采新知,临证以经方取效,有“经方家”之谓。吴考槃精读伤寒,并融会百家,提出“三阳既有表实热,也有里虚寒;三阴既有里虚寒,也有表实热”,说尽原文未言之奥,揭示仲景不宣之秘。吴氏不仅在校勘、训诂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辨证施治、方药应用等进行了全面研究,掀起了启海地区医家研究伤寒的热潮。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自成体系。启海地区临江滨海,地卑气温,病多温热夹湿证,且临近吴地,故受温病学说影响较深。启海名医张石荃精于温病,立方清奇灵动,善于平淡取胜,于湿热证治功夫最深。郁焕其善于从六经、卫气营血辨治肿胀,并撰有《肿胀证治》一书,进一步发展仲景、温病学说[16]。启海地区人民因饮食、地域、文化习俗等因素,导致疫病高发,自1916年以来,启海地区医家基于伤寒、温病学说,治疗疟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疗效颇佳,吴安庆更撰有《传染病论治》一书,为疫病辨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3.3 重视脾胃,多法并用 启海地区医家受孟河等医派影响,在辨治内伤杂病时尤其注重顾护、扶持患者的脾胃功能,主张培养后天以治病本。以刘清标、陈江岷、陆维元、陶厚庵为代表的启海名医认为,患者脾胃之气盛衰及阴阳寒热偏盛与疾病密切相关。脾胃病有虚实之分,启海地区毗邻江海,民众易患湿邪,且启海民众喜生食海产,各类胃肠疾病高发,故启海地区中医更重祛邪,以通为补,纠正了当时偏于补脾而忽略治实的弊端。在辨治脾胃病时,启海地区医家主张醒动脾胃而不伤正,故往往投药轻灵,善用轻剂,体现孟河医派“和缓醇正,轻以去实”的用药特点。同时,启海医家融李东垣、叶天士之长,在脾胃病辨治上多有创新,提出“调理脾胃,润燥并用”以补偏救弊;并重视恢复脾胃升降之机,提出“欲降先升”之说,每用升麻、柴胡、荷叶等药以升清降浊。脾胃与其余脏腑密切相关,启海地区医家既主张“治脾胃之所以安五脏”,又主张“安五脏以治脾胃”,体现启海地区中医重视脾胃、机圆法活的特点。

3.4 内外合治,发展伤科 启海伤科,历史悠久。清道光年间施镇仓首创“施氏伤科”,对启海伤科影响巨大。启海伤科主张内外合治,并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即结合中医各科之长,用于辨治伤科疾病。如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需明确头痛、眩晕、癫痫、怔忡、健忘、肝气、呕吐等门以合治。沈献莱、孙子卿、季锡范等启海地区医家于伤科多有传承和发展。施维智为启海伤科代表人物,其提出伤科“内外结合,三期论治”,即:初期用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用和,调和营卫,补而和之或行而和之;后期用补,补肝肾,养气血。如至后期尚见积瘀未化,则仍需活血和营。如外伤后局部进行性肿胀,则宜宁血消瘀止痛为先。体现启海伤科内外同治、灵活变通、三因制宜的学术特点。同时启海伤科打破“伤科无案论”,有《伤科传薪录》等著作广为传世。启海伤科具有理论详实、丸散膏方完备、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特点。

4 启海地区代表医家

4.1 朱南山(1872—1938) 名庆松,又名永康,海门四甲镇人,有“当代医宗”之美誉,人称“朱一帖”,曾拜南通儒医沈锡麟为师,宗张子和学派,学成后悬壶乡里,以善用汗、吐、下法治时疫重症成名。1916年移居沪上,以擅长妇科著称,并撰写《妇科十问口诀》,为“朱氏妇科”创始人[17]。其论治妇科疾病注重脏气,强调调气血、疏肝气、健脾气、补肾气,临证主张诊病须根究病源,并重视胸腹触诊,强调审察病机,深晓药性。曾创办中国医学院,为启海地区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其后人朱小南、朱鹤皋对海派中医影响深远,其孙女朱南孙更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至今于沪上延续启海地区中医学术思想。

4.2 吴安庆(1901—1972) 启东惠和乡人,人称“吴小郎中”“二世小郎中”,自幼随父吴凯堂习医,又师从文坛前辈王汝许、严独鹤专攻古典文学,后拜名医周柳江、张亦范、承淡安等为师。其医术精进,疗效显著,诊治崇明、启东、海门、上海等地患者十万余众,曾创办“吴氏国医学校”,著有《耕心室医案》《湿温案绎》等[18]。1994年,由启东市卫生局、启东市医学会整理的《吴安庆医疗经验选》正式出版,书中云吴安庆治病治学“不存主奴之见,每宗孟英之旨,以经方为经,时方为纬,刘、李、朱、张之学,旁搜博采,以期临床之际,欲使应变于无穷耳”[19]。抗战胜利前,吴安庆面对日军、伪军的威胁迫害,多次不计个人生死,营救、保护共产党人,体现了爱国中医人的不屈气概。吴安庆曾言,吾“必竭尽绵力,刷新中医,振奋同人,保岐黄之传统于东方一隅”,可见其终身致力于振兴、推广中医的拳拳之心。其培养吴上珍、张云鹏、顾雪才、顾介山、陈心一等,门人弟子遍布启海,使启海地区中医得以薪火相传。

4.3 吴考槃(1903—1993) 名隐亭,号保神,海门三星镇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家,被誉为中医界“活字典”。1922年毕业于海门中兴医药专门学校,后于故乡开业行医,其诊病细致,辨证严谨,疗效显著。曾创办“吴氏保神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启海地区中医。1956年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吴氏博览群书,融汇古今,集百家之长,撰有《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五十家注》《难经集义》《黄帝素灵类选校勘》等二十余部著作,为发掘古典医籍,阐明经典奥义作出了重大贡献[20]。秦伯未先生赞之曰:“曲者辟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之歧说而归于一。”其孙女吴承玉、吴承艳至今仍在为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贡献力量。

4.4 施维智(1917—1998) 海门三阳镇人,启海“施氏伤科”第五代传人,1938年因抗日战争迁沪避难,后于上海行医,为沪上“伤科八大家”之一[21]。1958年起广收门徒,1985年于香山中医医院创办骨伤科,将祖传理法方药加以发挥,研制出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囊、芷龙蠲痹片、吊伤膏、宿伤膏等制剂,并贡献地龙舒腰汤、温经养荣汤等30余种伤科经验方。其撰有《伤科传薪录》《中医伤科简史》等著作。1990年施维智被评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培养的门人弟子吴云定、石晶明等在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病等方面成果斐然,对启海地区及沪上伤科影响巨大。2021年中医正骨疗法(施氏伤科疗法)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结语

启海地区地处江苏最东南部,滨江临海,地理位置独特,执掌江苏江海门户,素称鱼米之乡。启海地区地灵人杰,历代名医辈出,或荟经方时方之粹,独树一帜,或集南柔北刚之美,自成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历经百余年积淀,启海地区中医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已成为江苏中医流派的组成部分,是江海文明中耀眼的明珠。

猜你喜欢
伤科海门名医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海门赞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40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4
海门打开
黄河之声(2017年20期)2017-12-27 15:51:59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6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