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蒋 昆(北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工程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已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更新是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通过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由原来大规模增量开发建设,调整为增量和存量提质改造并重,广西北海市在这一背景下将如何走出一条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更新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拆旧建新,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进化,它的内涵已扩展到城市结构、功能体系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升级等多方面的内容。国内早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解决街区房屋的老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功能的缺失问题,很多街区的老旧建筑被改建或拆除重建后,由于周边的市场需求环境和文旅产业结构缺乏有效整合,最终无法体现出城市更新的示范带动作用及社会和经济效益。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通过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让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更新改造与文化创意碰撞融合,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发挥文旅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赋能作用,引入多种文化艺术活动和创意文化业态,让文化遗存与文化创意有机融合,拓展城市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空间,营造街区的生活气息,让城市更有内涵和品质,形成原住民日常消费生活与商业消费群、游客互动共处的和谐环境,激活老城区生命力。通过开展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用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全面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促进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对提升北海文旅项目人气热度、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21年11月,北京市、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陕西省西安市等21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展城市更新工作,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这些试点城市已经走出一条通过深挖文旅资源赋能城市更新的“新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重庆市地理位置独特,山城风貌特色突出,重点打造集山城旅游休闲、巴渝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人文旅居目的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分布密集,是巴渝市井生活集聚地,充满着老重庆的人间烟火,也是乡愁记忆地;依托重庆“母城”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十八梯原有“七街六巷”城市肌理,融合商、景、旅、文四大功能于一体,集成现代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将其打造成特色文旅商业示范街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项目秉持“保护、修缮、改造”的原则,以巴渝传统风貌为主,重点打造“最美步道”“临崖体验”“大美江景”“老街文化”四大亮点,街巷内布局民宿精品酒店、创意书店、山城美食和民俗等,传承文脉、留住记忆,让游客感受“独一无二”的山城巷,展现了山城风貌的独特魅力。
银川市对标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重点打造唐徕片区、西夏区怀远片区2个示范区项目。唐徕片区一是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及外围慢行绿道环境整治,按照“15分钟”生活圈要求,补齐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围绕重拾“唐徕记忆”打造特色街区,对现有楼院、街巷风貌进行改造,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形成老街坊的生活“原味”,留住城市记忆,带动和刺激周边消费提升。而对怀远旅游休闲街区改造提升中,通过中心区环形过街景观桥的建成实现了人车分离,缓解了交通拥堵,又为街区增添新景点,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融入宁夏特色美食和各地美食体验,实现了不同餐饮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创集市区精选文旅业态,不断引入时尚文化元素,提升商圈文化氛围,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热点,丰富城市休闲旅游业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进一步激活街区的商业活力。
西安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植入新业态,焕发出新的城市活力。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依托独有的日常生活气息,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对建国门菜市场片区持续进行“微更新”与“轻改造”;将空间共享与社区服务完美嫁接,融入展览、演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文化旅游与创意发展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呈现一种别致的市场文化体验,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吸引游客的“打卡”游玩,展现了“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
铁路主题公园项目是老旧厂房更新改造项目,由原西北第一印染厂老厂房改造而成,以机车主题文化与休闲体验目的地为主题,保护利用原运输铁路专线,通过对原工厂库房进行加固维修、管网改造等,实现纺织城老工业厂区建筑风貌活化保护与更新延续;建成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更新示范街区公园,吸引更多年轻人群聚集消费与体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片区商业活跃度,提升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的水平。
广西北海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类型丰富,在北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下,以“尊重历史、统筹推进、活态更新”为原则,以“拆改留”并举为城市更新思路,有序推进老城历史街区和高德三街改造等更新工作,虽然改造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从北海城区目前的城市风貌效果来看,环半岛区域滨海岸线主要以传统建设风貌和松散低密度的建筑风貌为主,现代化丰富性的滨海风貌位于北岸东段和南岸西段的局部区域;从城市天际线来看,总体滨海特色风貌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从城市核心区建设来看,目前建设以北部湾广场周边商圈为主,同时沿着四川路、北京路散布多个综合性商业设施,整体布局较为零散,缺乏代表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
综合市民满意度调查显示,北海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类型,但是老城区的文化氛围营造不足,历史建筑空置率较大,早期的老街改造更新升级停留在表层,对富有特色的“疍家文化”“海丝文化”和南洋文化等挖掘深度不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存在短板弱项;北海作为滨海旅游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旅游项目数量较少,非物质文化要素未能发挥引领作用,无法体现旅游文化的经济价值。
按照文化要素聚集分布,北海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可分为老城街区、高德三街、地角、冠头岭和侨港五大区域。其中,北海老城区内建筑存在私自加建现象,影响街巷尺度和景观风貌,旅游设施配套不完善;高德三街历史文化街区环境老旧,文物建筑空置、业态缺失;地角片区问题体现为炮台内容单一,文物缺乏场所塑造;冠头岭地带的特色居民建筑和独有的山体风貌未得到充分展现;侨港片区“越南归侨”的文化要素和民俗特色尚未凸显,旅游设施不足且港口环境较差,旅游文化场所区域的建筑风貌、场所修复和配套设施等都需改造更新。
从城区业态分布来看,主要为餐饮、零售便利店、家居和生活服务等,属于较为低端的业态类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海旅游城市,涉及旅游文化的高端业态产业链延伸不够,旅游服务产业业态约占1%,指标相对较低。在新型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缺乏电子数码、网络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创意创新导向的新兴产业业态,适合中青年人群进行文化娱乐消费活动的文旅场所不足。
由于城市早期的开发使部分水系被填埋,如湖海运河及其支流、大墩海明渠和三江排洪渠等,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中心城区水系功能单一,其中鲤鱼地水库—冯家江是北海市区内重要水系,自北而南穿过市区,与北部湾海面相连,水环境恶化;鲤鱼地水库作为城市的水源保护地,内源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冯家江存在雨污合流排放问题,沿线水产养殖废水直排入河,对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河道两边也没有利用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进行综合治理及营造滨水景观风貌。
主城区功能相对集中,主干路承担过多的交通压力,缺乏东西方向的快速联系通道,边缘地带断头路较多,路网连通性较差;停车设施、智能交通设施不足。公交线网以北部湾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线网结构,公交线网密度为2.42千米/平方千米,低于国家相关规范要求;2020年公交出行比例仅为12.06%,居民公交出行平均时耗时32分钟;群众出行多以汽车和电动车为主,很少选择公交出行,搭乘公交车出行的群体以老人居多,各景区之间没有系统的旅游公交线路和设置自行车游览道路。
北海市围绕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总目标,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制定《北海市城市更新工作方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采用城市管理部门自检和居民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开展系统的《城市体检评估》,了解各方更新思路和诉求;组织编制《北海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按照“保护千年历史文化古郡、修复提升滨海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激发社会经济活力”总体构想,从总体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城市更新计划和项目储备库,分批分片指导项目的实施;编制《关于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办法》,围绕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目标,明确城市更新相关工作机制,完善项目实施与审批管理及规划、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进一步保障更新工作有序推进,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为主攻方向,以中心城区高德片区、冯家江片区两个更新单元为启动区域,从历史和生态两个方向凸显北海城市更新特色。
北海市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重点建设老城功能更新区、新城产业更新区东西向“两区”,构建铁路生态绿廊、内陆水系生态绿廊相交的“两廊”;沿着联系南北半岛的四川路及滨海文化休闲空间形成活力品质提升带、北部文化更新带、南部沙滩休闲带等“三带”;依托文化、产业特色功能,重点更新北海老街、廉州湾新城、冯家江三个核心节点,以及高德三街、侨港和冠头岭三个特色节点等共“六节点”。充分考虑文旅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要求,构建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沿海40千米岸线,约1504公顷用地进行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更新,提升土地价值,激发城市活力,打造“最文化”“最休闲”的滨海旅游特色发展带。
北海市实施城市更新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项目。统筹推进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更新,以骑楼风貌街区、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建构筑物和传统村落等为核心,围绕物质文化建筑保护、功能置换利用、业态提升、非物质文化传创和符号活化延续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造更新;对已有的街巷旧建筑物、老旧厂房和办公楼等场所实施微更新,以最低限度进行空间改造,将原有空间再利用,实现空间功能的转型和改造升级,通过建筑修缮,植入休闲旅游业态,完善老街区、印象·1876城市IP的建设;在建筑改造中融入时尚设计元素和现代新型材料,让整个街区焕然一新,促进城市资源的有序更新,引入多种文化艺术活动和创意文化业态,提升旅游文化氛围,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客,使城市居民与游客进行良好的互动共处,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和经济效益,带动文旅经济产业良性发展。
加强滨海港口、海岸线和冯家江、鲤鱼地等江海水系环境保护,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滨海水体质量,疏通治理内陆水系,改造铁路廊道明渠,修复滨海红树林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廉州湾综合治理、银滩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生态廊道率达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利用城市低效用地、空闲地等存量用地建设“口袋公园”,提高公园绿地覆盖率,强化南北交通要道及铁路生态廊道,构建点线面结合、人工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绿地系统。依托滨海岸线及生态特色节点,打造北从西门江,东至白龙湾的环岛海岸线68千米滨海交通绿道,形成慢行系统和生态景观结合的休闲旅游空间环境;以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为重点,划定约6平方千米实施范围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利用和功能业态的更新改造,以生态修复为主线,引入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健身运动和露营地等文旅项目,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围绕道路交通设施提升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和市政设施完善,合理配置停车场,疏通交通压力,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打造便捷有效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建设改造,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北海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休闲驿站、旅游标识牌、生态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冠头岭—侨港—银滩—金海湾—银基、外沙—高德—海丝首港和涠洲环岛路等滨海景观路,打造休闲旅游风景道和自行车游览系统,建设滨海骑车营地和五星级汽车营地。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开通滨海旅游公共交通专用线路,形成多条游览环线,建设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系统,推进智能交通设施建设改造,连接公交和出租车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城区车辆通行率及道路承载力,达到宜居宜游的建设目标。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融入创意书店、咖啡酒吧、特色美食、民俗民宿、民族服饰店、花艺和烘焙店等多种业态,吸引居民及游客休闲打卡游玩;提升区域文化消费,在城市更新的街区,开发符合城市气质的夜间文旅项目,通过发展夜间经济集聚人气,对传统夜游街区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通过引入多层次的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创造多层面的消费场所,采用创新型融资模式,广泛汇聚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带动商业企业入驻,提升文旅服务水平;加大对多种创意文化业态、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整合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策划包装一批主题明确、规模适度、娱乐性强、参与度高的文化娱乐和旅游节庆活动,举办类似“海滩旅游文化节”“高德不夜港”“重拾渔港记忆”等系列富有特色娱乐节庆和赛事活动,激活并带旺人气热度,提高北海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擦亮“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名片。
实施北海城市更新行动,应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强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恢复街巷的市井烟火气息,营造富有传统韵味的街巷空间,打造具有民俗文化的景观风貌区,彰显北海滨海旅游城市特色;用文旅思维推动城市更新,以多元融合的新业态提升北海文旅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推动北海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