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出版理念办刊,让中国学术更好走出去

2023-12-22 04:56陈华栋王威
出版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走出去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

陈华栋 王威

摘 要:创办高品质科技期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出版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深入践行“走出去的大战略”、积极探索“书刊大融合路径”、大力搭建“大营销的宣传矩阵”,成功实现了高品质科技期刊的创办和系列化精品科技图书的出版。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科技期刊 書刊融合 走出去

创办高品质科技期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出版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也将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和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放在重要位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社)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深入践行“走出去的大战略”、积极探索“书刊大融合路径”、大力搭建“大营销的宣传矩阵”,成功实现了高品质科技期刊的创办和系列化精品科技图书的出版,助推中国学术研究成果更好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学术成果的世界影响力。

一、深入践行“走出去”的大战略

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命题。几年来,党中央一直围绕如何更好地向国际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系列重大部署。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中国学术科技成果走出去,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安排。

上海交大社起源于1898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也是最早的中西方文化传播阵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岁月变迁,于1983年正式成立上海交大社。积极响应中央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上海交大社将“走出去”战略确立为出版社“十四五”时期的四大发展主战略之一,旨在打造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桥头堡,近年来在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方面持续取得佳绩。

一是推动中国精品学术图书走出去,上海交大社与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主流出版商达成战略合作,近三年来共有近 300 种图书版权输出到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已逐渐成长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桥头堡。

二是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创办了Chip、Superconductivity等高档次英文版期刊,这些期刊相继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上海交大社也因此连续十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荣誉。

三是积极布局海外平台建设,实现出版品牌走出去。上海交大社成立若干海外联合编辑部和专业出版中心,已建成六大国际合作出版机构:在印度成立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出版中心、与施普林格共建转化医学联合编辑部、与越南河内国立大学出版社共建中国-越南文化出版中心、与中华新闻社共建交大社东京事务所、与爱思唯尔共建联合医学出版中心。

二、积极探索“大融合”的书刊联动路径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上海交大社倡导“以书为媒、以刊为带”,构建图书和期刊的学术共同体,将两者的资源深入交叉,实现书刊大融合的新格局。

(一)有序实现书刊的选题融合

书刊围绕全球热点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四个面向”的选题领域进行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是以书的选题来促动刊的创办。上海交大社早在2010年,就开始进行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等全球热点科技前沿领域的选题策划,陆续实现了《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类脑计算与类脑智能研究前沿系列》等多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的精品图书的出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Chip(《芯片》)英文期刊。Chip期刊是上海交大与爱思唯尔合作联合海外发行的一本聚焦芯片类研究的综合性国际期刊,关注集成电路、微纳光子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物理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芯片化集成化的科学研究以及它们在工程、医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形成交叉聚集效应。该期刊已获得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期刊发展研究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学期刊攀登计划培育项目。

另一方面,是以刊的创办来丰富书的选题。近年来,围绕带来巨大产业变革的前沿科技领域——超导,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合作联合海外发行的一本完全开放获取的,专注超导领域的跨学科、国产、国际一流的英文学术期刊——Superconductivity(《超导》)英文刊。该期刊关注超导电工、超导电子、超导材料、超导理论,将加强超导高水平研究的聚集效应,增强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引领国际超导技术的发展。该期刊已获得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期刊攀登计划培育项目。以此为契机,上海交大社借助期刊的学术积累,成功策划《中国应用超导技术丛书(中英文版)》,社会反响较好。

(二)大力推动书刊的作者资源融合

好的作者是出好书的前提基础,也是办高水平期刊的关键保障。一方面,在建设国际化的作者和编委团队上,上海交大社依托书刊的不同作者资源,通过行业学术圈向海内外学术圈扩展作者和编委团队。其中Chip期刊编委会汇集了来自1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0名芯片前沿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编委国际化程度从初创刊的不足25%提升到近60%,2023年扩增了4位国际编委;Superconductivity期刊编委会汇集了来自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9名超导前沿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编委20人,海外编委19人,其中有中国两院院士10人,澳大利亚院士1人。通过高层次国际化的作者和编委团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不同发展阶段编委的学术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书刊作者资源共享,上海交大社探索形成了较有成效的多轮互促机制。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在历届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列全国第一,学科软科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上海交大社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学科优势实现书刊资源共享,从早期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和图书奖的大型丛书“海洋强国出版工程”,到2016年创办的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海洋工程与科学》)英文期刊,再到2023年最新启动的大型出版项目“大海洋出版工程”,均体现了书刊作者资源共享共同发展,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也达到了7.1。再比如,面临新一轮社会变革与产业革命,上海交大较早布局大健康学科发展,全面启动医工交叉研究。上海交大社率先推出由众多海内外院士专家参与的《智能医疗器械前沿丛书》,以此为基础推进Med-X《生医工交叉与探索(英文)》期刊的创办,共凝聚了全球一百多位顶尖科学家,包括二十多位海内外院士组成的编委团队,实现书刊作者资源的充分共通共享,不断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和领导力。

三、全面构建“大营销”的宣传矩阵

好刊要办好,既需要依托质量,也需要做好宣传。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构建好对科技期刊进行宣传的矩阵,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

(一)积极借助海内外会议,精准推广专业科技期刊

上海交大社依托海内外专业学术品牌会议,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例如,参加2023年在捷克·布拉格光子学与电磁学研究座谈会组织特别专场Quantum Chip,精准地对Chip期刊进行宣传推广;争取作为2023年第二十四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的合作期刊,进一步对Chip期刊进行宣传推广;借势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中心召开的2023年第29届国际护理大会,通过护理行业权威国际会议,宣传推广《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期刊。

(二)依托交大平台资源,对科技期刊进行全方位推广

除了依托各种权威学术会议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外,上海交大社还依托母体上海交通大学的各种宣传平台和各方资源,对期刊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推广,例如通过中英文科普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海内外编委、海外出版社多渠道推广,以及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工具等多元化手段,在向国际全面宣传学校办学成就和学术成果的同时,同步快速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三)形成科技期刊的立體化宣传格局

新媒体时代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术推广是科技期刊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交大社通过完善官网、微信公众号、期刊App、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读者作者私域群,建设宣传推广的新媒体矩阵,形成立体化宣传推广格局,为期刊的高影响力创建多通道、国际化信息端口,为期刊的作者提供学术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平台。

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实践,在创办高品质科技期刊的工作中,上海交大社已初步搭建起了走出去的国际合作通道,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当前正处在构建综合出版服务和学术提升服务的国际化平台阶段。面向未来,上海交大社将进一步通过实施多元化、精细化的学术推广策略,建立完善的学术推广体系,拓宽学术论文的传播渠道,夯实国际传播通道,力争尽快尽好地培育起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集群,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走出去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