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泳潮
目前,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受限于本身机制,无法对链上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信用传导,进而导致这部分企业得不到信用背书而难以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区块链技术具有的特性,对于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匹配性。区块链技术有望通过映入新的管理机制改变原有供应链金融体系中授信难,贷款慢等问题。本文通过机制分析阐述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优势与路径,并且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换代,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有足够的硬件基础,这为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内生性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基于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有望能打破传统的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突出问题是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供应链金融创新变革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区块链的性质以及区块链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匹配性,并且基于以上结论探讨通过何种途径来缓解传统供应链尾端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针对如何促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上提出建议对策。
二、区块链技术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区块链技术的定义
区块链技术最早由一名化名为“中本聪”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时区块链被定义为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总账”。在这个分布式账本中,所有新的数据区块都会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时间戳以及有效交易信息等全部信息,它们在数据节点被打包并且向全链条传播。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1.公开透明性。根据预先约定的协议,区块链中的信息会被完整的记录在所有的数据块中,链上参与者可以通过区块链网络及时获取这些开放的信息。
2.安全与可追溯性。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结构与其所使用的公私钥双重非对称加密技术则可以保证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安全且可追溯。在去中心化结构的安排下,储存数据在各个节点上,且每个数据节点都有完整的数据副本;公私钥双重机密保证了数据在加密与解密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够保证数据不可篡改。此外,每一条完整的信息通过时间戳记录在数据块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3.去中心化。区别于传统网络集中处理数据的方式,分布式账本框架下链上每个节点都可以单独的验证处理数据形成新的数据块,新的数据块诞生后便会更新到其他的节点上。去中心化的意义除了体现在安全性上,相较于传统依靠信息中介的模式,分布式部署减少了中介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4.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预设的协议和条件的集合,在业务中达成协议时自动执行预先设定的条款,以代码的形式完成合约从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并且记录,从而避免过程中的人工介入。
三、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应用路径
(一)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1.信息缺乏透明。传统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个参与方,体系内各个企业信息统计口径不相同,整个体系缺乏统一的信息传递机制。由于信息记录不全面、信息传递不通畅直接导致了全系统的透明度的匮乏,这是造成各个环节存在“信息孤岛”的直接原因,影响了供应链内部企业信息互通互信。另一方面,在整个链条中往往只有少数环节或者企业能够掌握关键信息,对于末端环节和小企业而言,在缺乏信息互通的基础上信息不对称问题越发突出,加剧这部分主体的信息风险。
2.运营效率低。在理想情况下,供应链中层级靠后的企业可以通过取得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来取得银行等机构的流动性支持。然而在缺乏信息互通的前提下,核心企业的信用只能传导到其上下一级的企业,链条末端企业得不到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量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审查企业的贷款资质,提高银行的贷款成本与企业获得贷款的周期。此外,传统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人工参与,不利于整体效率水平。
3.风险控制欠缺。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由于货物与资金通过层级关系传递,其中涉及企业与环节众多,其中的违约行为难以防范。而履约风险的控制往往仅依靠人工仲裁诉诸法律途径,对于事前防范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其次,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自动化水平较低,系统中保有大量需要人工操作的流程。对于一些工艺复杂的行业而言,一个流程可能会牵扯到产业上下游的多个环节企业,仅依靠人工则使得操作风险控制更加困难。另外,供应链体系下各个环节的企业会尽可能多的掌握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以便更好帮助企业进行决策,但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可能將企业的关键信息暴露在公众视野而造成损失。
(二)区块链技术的赋能路径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以供应链为联结基础向各个参与主体提供服务的金融模式,其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中心,向上下游各个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改善供应链中的授信困难企业资金流动性、减少融资压力,进而提高改善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但是传统供应链存诸多弊端,而区块链技术在应对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首先可以促进供应链金融链内管理体系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整体,但在业务方面的区别导致企业的资金流量各不相同。例如,处于供应链体系下游负责运输与销售的中小企业所要求的流动性更高,这类中小企业能否获得银行及时且充足的信贷发放是其生存的关键。此外,区块链技术提高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还体现在促进标准化资产流通。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迎来技术上的创新:通过分布式账本,资产证券化机构能够将已经过确认的产品打包发行而免去其中烦琐的资产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资产流转的速度,拓宽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与流动性的深度;同时,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自动化清算的资产与运用分布式储存技术后形成的完整严密的数据能够有效避免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重复审查和校验,在提高交易透明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
区块链技术增强了供应链体系的信息共享性。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由于各个企业的信息记录标准各不相同且缺乏统一性,以及企业内部对于信息管理标准参差不齐,因此在制度层面上造成了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信息孤岛效应。在区块链技术赋能的情形下,供应链金融中的参与主体能够将主体身份信息、交易行为数据、操作状态等信息以标准化的格式录入供应链金融的信息系统中储存,从而实现链上各个参与主体的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在数据链上的时序关系验证、多源数据交叉验证等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而分布式储存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全节点上的数据安全且可追溯。
区块链技术的赋能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增信能力。通过链上企业的经营数据,企业能够对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的展现,这是企业进行自我增信的重要手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准确可靠的信息无疑是为审核中小企业贷款信息提供了便利,对缓解中小企业的流动性紧张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四、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路径中面临的挑战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赋能供应链金融方面具有许多优势,但作为新产物,许多配套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因此区块链技术的赋能路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区块链技术的扩展性和性能在目前仍受限制。随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深入实践,无论是信息类型还是信息数量都会出现惊人的增长,信息的储存量会出现指数型增长;而当前的公共区块链网络(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在处理大规模交易时存在性能瓶颈。同时,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数据复制方式要求所有的节点都要参与数据的识别与储存过程,各个数据节点的算力差异可能会使系统出现“短板效应”导致整体的效率下降;同时节点数量的增加也会放大数据增长带来的减速效应,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入会越发严重,这限制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对于高频交易和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
隐私和合规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区块链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可能会产生一些隐私和合规性问题。在隐私方面,区块链技术并非毫无死角的堡垒,不法分子通过私钥解密可以获得内部机密信息,竞争对手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生产经营信息。虽然通过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数据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它可能会显示企业核心的关键信息,从而令企业失去机会。在信息合规问题上链上企业基于自身需要可能会存在隐瞒真实信息的情况,其信息真实性合规性治理也存在难点。区块链技术在涉及合规性方面的法律和监管要求方面仍面临挑战。
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标准与配套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尽管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确立,相关的存证流程已经初步确认,但仍然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界限模糊、模棱两可的问题。由于不同区块链供应链体系之间所需要相关的交易数据不尽相同,底层机制也可能有较大偏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互操作性,这对于立法保护区块链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与传统的合同并不等价。严格来说,区块链技术只是存在于链条上的一串代码,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其法律地位;同时,智能合约的快速执行与强制履约的特性与传统合同签订区别很大,并且不能涵盖合同的变更、撤销、解除等活动,在合约设计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一连串的经济纠纷。
另外,联合管制机制尚未建立。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技术提供商和平台建设者参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应该由国家技术部门进行监管;从企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企业和众多相关中小企业是工业信息部门的监管主体;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了区块链供应链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金融业务的机构应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目前法规没有明确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监管单位与机制,在实际监督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多个部门重复监管或者是多部门“踢皮球”的现象,这会对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深度推进带来阻碍。
五、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优化路径及措施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目前尚未有完整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政府可以牵头设立全国性通用的区块链系统技术指导意见,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需要制定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区块链技术与产业融合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行业制定标准可以从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是从区块链技术本身制定标准,可根据区块链技术特征制定技术标准,保证不同产业的技术应用具有兼容性。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方面制定标准,可根据产业特征制定技术标准,切实防止行业专一性。制定区块链技术行业标准必须考虑不同行业的互操作性,避免跨行业带来的交易操作信息不兼容问题。
第二,通过创新激励手段推动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相互融合。区块链技术由于发展尚不成熟,其本身的核心算法的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而且区块链技术落实到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还要结合各个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在技术上与操作上会面临额外的风险。此外,新技术难以落实是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对此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政策层面上落实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升级和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补贴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落地,需要政府进行更多地投入来减少转型的“阵痛”,通过政策引导或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形式激励供应链金融主体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
第三,推进立法,完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区块链技术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监管模式。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作为依托,那么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可能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其可借助区块链平台窃取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从中牟取利益。同时,许多观点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来规避当局监管。因此,创新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监管体系与方式势在必行。
第四,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区块链技术开发的重要保证,对于“金融+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提上日程。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技术升级需求大,更新快,对于计算机类型人才需求大;同時,区块链技术要落实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中,需要区块链系统对供应链金融的实际需要进行结合,传统单一的计算机或是金融人才难以应对目前出现的新局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在教育上可以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予以支持,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专门专业培养对口人才或是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
最后,不断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开发更安全的系统算法。首先是提升系统安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系统的兜底机制,例如在区块链程序中加入“失控开关”,在系统遭遇重大风险时通过人为操作启动,及时挽回损失。此外,区块链程序的设定应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在满足条件时执行命令而无需人为干预。例如可以广泛运用智能合约,创建出更符合供应链金融实际的智能合约语言程序,提升程序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194-206.
[2]温远征.基于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106-108.
[3]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09):192-195.
[4]杨东,潘曌东.区块链带来金融与法律优化[J].中国金融,2016(08):25-26.
[5]范方志,苏国强,王晓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2):34-43.
[6]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21(1):48-55.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