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俗歌舞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共同成为承载广大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充分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亮花鞋”作为传统的川北民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着浓郁的阆中传统文化气息,也是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亮花鞋”这一民俗代表在今天有着非常宝贵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基于对四川阆中“亮花鞋”的文化溯源,对“亮花鞋”民俗活动中音乐和舞蹈的融合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在鼓励“亮花鞋”融入小型音乐舞蹈表演组织、降低“亮花鞋”传统仪式参与门槛、提高“亮花鞋”传统仪式教育体系建设水平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阆中“亮花鞋”;音乐;舞蹈;融合;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尤其是近些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热门话题。四川阆中古城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有着“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亮花鞋”作为阆中的民俗代表,曾于2018年亮相春晚,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传统民俗。2019年《亮花鞋》更是唯一冲进四川省第18届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并获得银奖。毋庸置疑,阆中“亮花鞋”已经成为川北民俗文化的经典样本,充分体现了川北民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但目前有关“亮花鞋”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更关注其艺术特征和传播方式,对于从教育领域来探讨地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有待补充。
一、关于四川阆中“亮花鞋”的文化溯源
“亮花鞋”作为阆中市老观镇独有的民族歌舞,其起源于何时何处,已无法考证。但从当地的一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得其渊源。相传,老观镇出名的“三谯”,即谯弄、谯玄、谯英是汉武帝的臣僚,他们将许多汉宫中的礼仪带回了家乡,对“亮花鞋”产生了影响,由此得到发展。古代除考虑履作为礼物本身的实用价值之外,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意味。履,即鞋,鞋同“谐”,也就是和谐,寓意美满幸福,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充满情趣的婚俗。
在传统的婚礼中,对鞋的运用非常重视。巴蜀之地因地理环境而较少接受礼制的约束,因此生活中更崇尚人的本性,本地最热闹的日子如婴儿满月、结婚、寿诞里,人们都崇尚送鞋的赠礼方式。在过去,鞋更是人们定亲、拜访亲戚、游子外出、亲朋馈赠的重要物品。尤其是女子定亲成亲时,女方在婚前就需要准备做工精美的绣鞋、嫁鞋、绣花鞋垫等赠送给男方。这样的鞋多以红色、粉色、橘黄色缎面为鞋面。女方在出嫁时除了准备自己的婚鞋,还需要为男方准备材质为青缎素面的男鞋,将两双布鞋作为压箱宝带入婆家。待到男女拜堂之后,在敬茶、敬酒环节,女方便要穿上自己准备好的婚鞋进行仪式,象征着吉祥福禄。这样的惯例习俗就充分反映出了鞋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时公认的礼仪规范。到后来老观镇有了“女人场”,也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二月初二,女人们会精心选上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绣鞋上街赶场,展示自己的精明能干。随后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年轻的姑娘们还会以鞋为媒,吸引心仪的情郎。由此,“亮花鞋”成为节日庆贺不可缺少的风俗。
二、四川阆中“亮花鞋”中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一)传统仪式中的音乐与舞蹈融合
“亮花鞋”并非一直都有固定的仪式,在此之前也并不叫亮花鞋,而是被称为娘娘场。这种场景只在集市日有,每到这天,镇上的许多妇女都会自觉前往场镇中心比美,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具有较强的交流和娱乐性质。当“亮花鞋”这一民俗仪式逐步定型下来时,仪式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固定下来[1]。在仪式开始前,有专门的打击艺人敲锣鼓,锣鼓声清脆响亮,再伴随着一声“新年花开,恭喜发财。天地交泰,亮出花鞋”的号声响起,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司仪上场并向在场观众一一介绍参与仪式的评美嘉宾,随后穿着“亮花鞋”的选手们一一上场,根据音乐的指引采花步,向观众们展示自己的脚步,此时的背景音乐为固定音乐《亮花鞋》。这首歌曲的歌词经过本地人口耳相传逐步完善,由当地退休教师马洪文改词谱曲,成为一曲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整个仪式过程中有一支专门负责活跃气氛的打击乐队,被称为锣鼓队,成员多为花甲以上的老人,而使用的乐器包括鼓、锣、小钹等传统乐器。在仪式的前半场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锣,锣的声音高亢洪亮。乐手先敲三下锣,表示仪式正式开始。每进入下一个环节,就由一记锣声衔接。仪式的第一个高潮环节,也就是选出花魁时,通过一锣定音。进入下半场后,整场配乐由整支锣鼓队一起完成。在花魁巡街朝圣时,锣鼓队会分别立于花魁仪仗队的两旁,通过奏乐来增强花魁巡街的气势,活跃现场氛围。
(二)声乐内容中的音乐与舞蹈融合
“正月里/梅花开/娘叫女儿听心怀/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四做鞋……”这首配乐有着轻轻婉转的曲调,优美流畅的旋律。在演唱首尾句时,会使用到阆中地区的方言,前后呼应。演唱中间部分时又加入了四川清音哈哈腔和弹舌音,让音乐的整体表现力更加强烈。作者在改编这首曲目时,结合了阆中本地的民歌小调和童谣,分声部,有领唱和念白,使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配合肢体动作和手部动作,使音乐更有感染力。
(三)舞台表演中的音乐与舞蹈融合
整个“亮花鞋”表演分為上下两场。开场敲打三声锣声后,司仪大喊一声“新年花开,恭喜发财。天地交泰,亮出花鞋”,表演正式开始,选手们会穿着绣花鞋根据司仪和音乐的指引走固定设计的“花步”。“花步”是或跳或小走的步伐,有着丰富的舞蹈形态,主要是为了展示女子的足部之美。选手们抬脚的方向有“左花、右花、中花”三大类别,主要动作包括抬脚、举脚、伸脚、缩脚,跟随音乐曲调而灵活变动,充分展示出花姑腿脚的美态。“花步”动作虽然复杂,但不能随意更改,因此极大考验着选手们脚部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等到音乐快要结束时,花姑们走完了“花步”,帷布落下,花姑们需要脱鞋离场。等到音乐结束,帷布升起之后,台上只剩一堆摆放整齐的花鞋,评委们就会对花鞋进行评选投票。选出获得票数最多的绣鞋,并与绣鞋的主人进行左右配对,配对成功则标志着花魁诞生。这时候打击乐手敲击一声锣鼓,宣布新的花魁诞生。接着在锣鼓队的奏乐、仪仗队的拥簇中,花魁开始巡街。
三、对于“亮花鞋”的未来传承与发展
(一)鼓励“亮花鞋”融入小型音乐舞蹈表演组织
作为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亮花鞋”要想在新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借鉴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一般与保护工作队伍的素质紧密相关,如果保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就会阻碍非物质民俗的推广。“亮花鞋”这一民俗活动的传承人主要是老观镇民俗文化艺术团的演员和本地的一些中学生,相比专业的艺术演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层次以及思维水平有所欠缺,因此有必要优化传承队伍的结构[2]。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客观因素,现阶段“亮花鞋”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经模糊了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印象,更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渊源、内涵和艺术价值缺乏充分的了解,丧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因此,选择更容易让年轻人接纳和认可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亮花鞋”非常有必要。
具体而言,阆中市相关部门可以主动牵头,引导“亮花鞋”与当地小型舞蹈表演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推广“亮花鞋”的演出活动。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排练的形式,优化“亮花鞋”的表演和传承队伍结构。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之下,可以邀请一些专业舞蹈教师或指导团队来加强对“亮花鞋”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提升他们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创新“亮花鞋”的表演形式,在其中融入一些现代编舞风格和特色,提高表演的创意性,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舞台效果,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喜爱[3]。结合特色节日、纪念日,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亮花鞋”传承人、表演者和本地小型舞蹈表演团队举办联合演出活动,选择一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表演场所,提高“亮花鞋”民俗表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渠道,比如通过直播、短视频对表演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降低“亮花鞋”传统仪式参与门槛
“亮花鞋”的参与主体包括展演者和观演者。展演者又包括号街者、司仪、花魁、评委嘉宾。其中,号街者主要是在表演那天尽可能将表演消息传递给每家每户,动员群众参与“亮花鞋”活动。不同的村落和街道,负责号街的人也不同,对于号街者本人而言,这本身是一件沾喜气的福气事,能够充分显示出对表演所祭拜的神灵的尊重,因此一般会由干部或者村镇上资历较老的前辈担任。司仪主要负责主持和控场,对其专业性也有一定要求。“亮花鞋”中选出的花魁也有要求,即技巧非常精湛,同时要具备能够代表民众祈福的资格。并且不同年龄段的花魁有着不同的好意头。对于表演的评价,从以往的人人皆评委演变到今天有专门的评委嘉宾,虽然他们对于“亮花鞋”这一艺术标准并没有改变,但是也容易固守传统,排斥新的审美风格和标准,从而影响“亮花鞋”活动的创新发展。通过降低“亮花鞋”传统仪式的参与门槛,扩大参与者的范围,坚持以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吸引和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可以为其注入更多活力。
具体来讲,当地部门可以针对展演者的各个角色,组织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为号街者、司仪、花魁提供相关技巧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明确每一个角色的职责和任务,从而更好地理解“亮花鞋”的传统文化内涵[4]。为了增加展演者的数量和多样性,可以适度放宽对于不同角色的要求。比如對于号街者的选拔,可以不局限于干部和资历较老的前辈,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对于“亮花鞋”表演的评委制度,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重新定义评委嘉宾的选拔标准和角色定位。除了传统的评委嘉宾之外,还可以引入当地专业的艺术家、舞蹈专家、文化学者以及年轻人代表者,构建多元化的评委阵容。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和文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观演者对“亮花鞋”的认知和了解。比如定期组织与“亮花鞋”有关的讲座、展览、模拟体验等活动,让“亮花鞋”普及和表演常态化。
(三)提高“亮花鞋”传统仪式教育体系建设水平
当前,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教育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大力推动“亮花鞋”传统仪式教育体系建设是实现对“亮花鞋”民俗文化保护和发扬的有效手段,能够让当地学生加深对当地优秀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受文化价值和魅力,自觉参与传承活动。对此,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可设立专门文化交流中心、教育机构,负责和学校、本土艺术团体联系与合作,负责对学员、学生进行有关“亮花鞋”的培训和推广以及相关学术研究。
针对“亮花鞋”传统仪式的教学,需要由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基于实践调研共同商讨制定合适的教育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重视对专业的、负责“亮花鞋”传统仪式教学的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招聘专业人员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当地中小学可以将“亮花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开设选修班或者拓展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展开对“亮花鞋”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学校还可以积极邀请本土老一辈的传承人参与相关教育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和表演经验的讲解与展示[5]。此外,学校和文化部门还可定期组织“亮花鞋”传统仪式的社区表演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各学校、文化机构、表演团体可以加强交流,推广“亮花鞋”传统仪式表演活动、教育经验和成果,借鉴更加有用的推广和传承经验与办法,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四、结语
新时期,阆中“亮花鞋”传统仪式要为更多民众熟知并喜爱,就需要不断拓宽自身表演路径,吸纳更多人才,适当降低传统仪式的参与门槛,同时加强相关教育体系建设,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亮花鞋”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淇,林畅.传统民俗在当代的传承困境研究[J].汉字文化,2023(7):187-189.
[2]谭冬梅.阆中民俗歌舞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5):191-194.
[3]杨膳宁,张晓东.阆中亮花鞋[J].四川党的建设,2018(8):81.
[4]曹海艳.阆中乡村小学的民俗文化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3(24):274-275,278.
[5]袁嫣.“亮花鞋”的文化源流与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6(4):111.
作者简介:
刘洪钰(198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服务系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