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童声 王卓婷
[摘要] 拟从类型定位、叙事策略、美学表达和制作流程四个方面,分析《封神第一部》是如何突破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的创作困境,实现从题材选择到美学呈现再到制作组织的系统创新,使之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跨越。通过个案研究,反思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展望。
[关 键 词] 神话史诗;类型定位;工业化生产;文化表达
一、导言
2023年上映的电影“封神三部曲”首部《封神第一部》,是中国电影史上题材广泛、工业规模巨大的神话史诗片。影片从2014年开始酝酿,前期制作历时4年,正式开拍至杀青用时18个月。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神话世界。《封神第一部》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中国电影在“神话史诗”这一全新类型上的成功尝试,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成熟与进步。
二、类型定位:新的视野下的文化资源再发掘
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某些类型和题材上仍存在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神话史诗”类型的电影。这一类型在国际电影舞台上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希腊神话的“特洛伊”、北欧神话的“雷神”等,但在中国,这一类型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中国传统神话文学资源相对较少且破碎。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拥有连贯完整的叙事体系的外国文明相比,中国的传统神话因为历史的多民族融合背景,没有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但它们并没有像外国神话一样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叙事世界。这就使中国电影创作者在选材和叙事上相对困难,很难构建出一个连贯的神话世界。
中国文人传统对神怪题材存在避讳。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强调理性和现实,对于神怪题材持保留态度。这就导致在中国文化中,神话往往没有被高度奉承或者被深入探讨,而更多地被视为幻想和虚构。这种文人传统的影响使中国电影界很难将神话提升为史诗级的题材,往往停留在奇幻和动作的層面,无法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封神三部曲》回到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核,以“家国同构”为叙事主线,通过英雄成长带出道德供养,与观众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取得了有效连接。影片以《封神演义》作为创作依据,并从中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史诗性内核。《封神演义》讲述了殷商被推翻的故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文化从野蛮向文明的转变,与中国儒家传统价值观高度契合。影片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神话史诗”的视角重新发掘了这一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资源,将神魔小说的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精神。
在类型认知方面,“封神三部曲”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定位。与奇幻和动作片常见的娱乐性内容不同,“神话史诗”更注重历史故事的叙事,其承载着高度的文化属性和道德价值。影片以“家国同构”为叙事主线,将英雄成长与道德供养相结合,有效地连接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认同。这种创新性的类型定位不仅使影片在商业层面上能够吸引观众,更将“神话史诗”这一类型推向了新的高度。
“封神三部曲”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在创作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还在类型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这种努力不仅为中国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和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入探索中国文化传统,挖掘中国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中国电影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找到独特的声音,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叙事策略:英雄成长引出道德主题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封神第一部》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功地呈现了一个典型的“英雄成长”故事,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探讨了伦理和道德的选择。这种叙事策略不仅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和表达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封神第一部》选择姬发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遍却深刻的主题:英雄的成长。姬发从一个迷茫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拯救民族的英雄,这个成长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变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在这一成长叙事的背后,隐藏着家国兴衰与个人道德选择的紧密联系。影片将姬发的成长嵌套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强调了君王治国与父亲教子之间的直接关联。商纣王的暴政与不义同样体现在他的君王与父亲的双重身份上,而姬发通过亲历的成长过程,逐渐认识到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最终选择了伦理与血缘的正义,与纣王的邪恶对抗。这种叙事手法使影片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需求,激发了情感共鸣,让观众对英雄的成长与家国的命运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
“家国同构”在影片中贯穿始终,不仅体现在君王治国与父亲教子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其他角色的伦理选择中。殷郊、伯邑考等角色也面临着类似的道德抉择,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影片通过揭示这些伦理选择,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影片中的两大高潮——“殷寿弑父”和“伯邑考之死”都以家庭伦理为情感核心,引发了观众情感的共鸣,使观众不仅关注英雄的个人成长,还深刻思考了伦理和家国之间的纽带关系。
这种以中国文化价值观为内核的叙事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电影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好莱坞的模式,而应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传统,寻找与中国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点。《封神第一部》的尝试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的自信和决心,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商业考量和观众取向,更是为了在国际电影舞台上树立起中国电影的独特声音。
《封神第一部》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和深入的文化内涵,成功地将英雄成长故事与家国命运紧密融合,以伦理和道德为主题,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类型的创新尝试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还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电影创作者将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创作中,创造出更加富有深度和独特性的作品。
四、美学表达:虚实结合的中国意象
在中国电影的美学表达领域,《封神第一部》以其独特的虚实结合的美学手法和深刻的中国意象,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视觉风格。这部电影在视觉呈现上融合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影片中的“朝歌”和“西岐”两个城市场景直接指向中原文明的起源,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景吸收了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出具有历史感和文化象征的场景。特别是商王的昆仑山描绘,借鉴了道教仙山意象,通过水墨山水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深沉的艺术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还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神话世界之中。
同时,电影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进行堆砌,而是将之有机地嵌入虚构的神话叙事之中,实现了虚实的跨界整合。例如,“质子战舞”这一虚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商周文化因素,通过考究的文物细节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性。神话人物的造型也融合了传统形象与现代创新,兼具古典和现代感。这种虚实结合的美学手法既丰富了“神话史诗”的表达,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怀,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这样的表现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电影的情节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张力。
影片试图通过视觉呈现构建一个中国观众熟悉和认同的意象体系,为未来电影创作进一步挖掘中国视觉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启发。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和认同感。《封神第一部》的成功经验表明,具有中国审美元素和文化内核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在产业化的背景下为中国电影讲好自己的故事,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正如之前的《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成功类型片所展示的那样,融入中国审美元素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呈现方式,是在产业化条件下实现中国电影全球传播的重要一环。
《封神第一部》通过虚实结合的美学表达,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艺术元素和虚构的神话叙事,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美学表达不仅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还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和视觉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将中国意象融入史诗叙事中,《封神第一部》成功地避开了华而不实的问题,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传播中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制作流程:工业化的组织实践
在制作过程中,“封神三部曲”展现了工业化的组织实践,这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进步。影片采用前期制作充分、分工明确、过程规范化的工业化做法,充分体现了现代电影制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前期准备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封神三部曲”在这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认真和投入。影片的酝酿始于2014年,历时4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主创团队对原著进行了深入研读,广泛参考了历史文献,深入调研了中国古代艺术,以确立影片的类型属性和整体美学风格。这种广泛的前期准备为后续的制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影片在各个方面都具备清晰的定位和设计。
在影片正式开机之前,主创人员领导着庞大的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分镜设计和分镜预览。这一步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整个制作流程提供了明确的蓝图。分镜预览通过图像化呈现每个镜头,测试各种解决方案,以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的拍摄和制作提供了参考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封神三部曲”通过分镜头预览基本实现了分镜与成片的一致,这种制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
影片的拍摄阶段展示了现代科技手段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动捕、虚拟制作、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海陆空”式的多视角高效拍摄。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拍摄效果,还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逼真和震撼。后期数字化特技的广泛应用也为虚构的神话世界的再现提供了可能,整个影片的制作周期长达18个月,涉及的人员规模高达万人,可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
“封神三部曲”的制作过程可视为中国电影产业实现管理流程化和制作工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个项目中,电影制作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对待,每个环节的输入和输出都会经过严格的设计,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畅通,且配合高效。这种制作模式不仅保证了电影质量,还提高了效率,有助于电影产业从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标准化管理迈进,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
与此前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如《流浪地球》《长津湖》相比,“封神三部曲”的制作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特别是在内容上需要重建一个虚构的神话世界,在美术、特效等方面的创新难度都非常大。然而,“封神三部曲”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电影产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已与国际接轨,为更多类型电影的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封神三部曲”的制作流程充分展现了工业化的组织实践。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和制作,影片展现了科学性、效率性和规范性。这不仅为影片本身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这一项目的实践经验,中国电影产业有望进一步提高制作水平,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声誉和影响力。
六、结语
《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多个层面已达到了能够创作宏大史诗作品的高水平。从技术装备到管理水平,再到创作理念,影片系统性地改进了“神话史诗”电影的每一个环节,为中国电影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更多类型和题材的电影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启发。
首先,影片在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通过动捕、虚拟制作、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影片实现了高效的多视角拍摄,数字化特技也为虚构的神话世界注入了生动的力量。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拍摄效率,还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震撼。同时,在后期制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影片的世界观再现提供了可能,从而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其次,影片在管理水平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影片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制作,都采取工业化的组织实践,将电影制作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的输入和输出都经过严格的设计,这种制作模式不仅保证了电影质量,还大幅提高了效率。
而影片的创作理念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封神第一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性的思考,选择《封神演义》作为创作依据,并从中发掘出史诗性内核。将英雄成长叙事融入中国传统伦理主题中,使影片在符合史诗片规律的基础上又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意蕴。影片的美学表达也是一大亮点,将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元素融合在视觉呈现中,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这种虚实结合的美学手法既丰富了“神话史诗”的表达,也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怀。
总之,通过《封神第一部》的成功,中国电影产业在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创作理念各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步,达到足以塑造宏大史诗的高度。影片的整体创新,从题材到美学再到制作,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尽管中国电影想要讲述自己的史诗,道路还很长,但《封神第一部》的成功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期待影片的成功经验能够持续夯实中国电影的工业基础,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迎来新的发展。在中國电影持续前行的道路上,这部作品将永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