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女娃张可暄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离家,此后跟着姑姑和奶奶一起生活。姑姑30岁时带着她出嫁,姑父自幼失去双亲,跟可暄有着相似的经历,视她如己出。
姑姑为了抚养侄女晚婚
张可暄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一个乡村,据她说,在当地人的观念里,女孩普遍要早一点上学。而她,可能是这些“早起的鸟儿”中最早的那一批。“姑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情况,早一点上学可以让我更早长大、更早独立。”
3岁时,爷爷也去世了,姑姑和奶奶成了她最后的依靠。可暄告诉记者,从她记事起,她就不缺少爱,姑姑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姑姑会提前准备好一年级的课本,教她认字和拼音,让她在田字格里一遍一遍地写。4岁半,姑姑认为可暄有了一些知识积累,便送她到当地乡村小学就读一年级。二年级时,姑姑尽全力幫她转入县城的一家小学。无论自己学习到多晚,姑姑都会一直陪着她,参加家长会等学校的大小事务也都是姑姑在操持。如今,这个女娃考上东南大学了。
可暄1岁时,姑姑已经28岁。可暄3岁时,姑姑带着她嫁给了现在的姑父。姑姑在33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后来又有了一个儿子。可暄告诉记者,他们姐弟仨从小一起长大,就跟亲兄妹一样,打打闹闹的,和普通家庭没有任何区别。“妹妹会好奇为什么我会叫‘姑姑而不是‘妈妈,姑姑也如实告诉她了,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
姑父给了她生活的底气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缺过什么,也没有需要悲伤的地方。我只想好好学习,将来让姑姑姑父和奶奶过上好生活。”在与记者交流时,可暄始终带着微笑,谈吐大方。她坦言,自己的乐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姑父的影响,她眼中的姑父是一个“乐天派”。“他经常说‘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姑姑在自己的两个孩子出生后,便辞掉工作在家照顾三个孩子和生病的奶奶。姑父外出打工,到兰州及青海、新疆,甚至是国外,养活一家人。“我记得姑父之前在兰州工作的时候,每到周五,他下了班就会往家赶,经常深夜才到家。周末就在家里,跟我们讲一些他在外面的经历,拉拉家常。”
“我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己过得也很辛苦。当时,认识孩子姑姑时,就知道了孩子的情况,我很心疼她。就想着跟她姑姑好好把可暄拉扯大,考上大学。咱们虽然是农村的,但也要给孩子们创造好条件,让他们好好学习。”姑父朴实的语言饱含真情,而特别有缘分的是,可暄和姑父还是同一天生日。
(摘自《扬子晚报》 王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