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琦 周 平
(湖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长沙 410128)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件,学校体育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梦和体育强国梦的重要依托[1]。学校体育研究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对于体育教育的创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以“学校体育”为主题词,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CSSCI,检索时间设置为2018—2022年,检索出1 408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学校体育研究热点,以期对于体育教育实践发挥关键预判和指导性作用。
梳理学校体育研究文献时序,不仅有助于帮助学者厘清该领域中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进展,确定当前研究工作的位置和意义,还可以揭示学校体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争议和不足之处,为学术界提供探索和改进的思路。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引领着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后,学术界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一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18—2022年核心文献数量可见,近五年学校体育研究核心文献数量处于平稳(见表1),2021年实施的“双减”政策,使家庭、学校、社会对体育更为重视,给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会,学术界关于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转变评价体系等学校体育相关的研究增加,意味着学校体育研究逐渐深化,研究成果出现了小高峰。
表1 2018—2022年核心文献数量
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能反映出该领域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2]。使用Cite Space软件以“Author”为节点绘制可视化图谱,图中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核心作者群共现频次,线条数量与粗细反映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3]。
图1 2018—2022年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作者发文量前十
由图1可知,赵富学、毛振明、汪晓赞、于素梅、季浏、王健等学者对学校体育的研究比较深入,成果较为丰富。他们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其研究内容涉及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与定位(立德树人)、学生体质的现实需要(体质提升)、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和科学性(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突破“体教分离”制度困局(体教融合)、考试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中考体育、高考体育)、多国体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
以2018—2022年为一个时间段,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得到学校体育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最大的关键节点是“学校体育”。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学校体育也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跟随潮流,绘就新的发展蓝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的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显现出来,身体哲学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在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周生旺、程传银[5]探索了身体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理性回归,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的指导。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视域下,柏丹、马瑞[6]认为,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的准则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因此,他们提出了基于综合应用的能力素养培养、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理论内容建构、搭建学科育人实践平台的体育师范生培养思路,以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的高效实现。运动项目中心化的体育课程构建模式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有所启发,不少学者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课程构建模式。杨三军、叶茂盛[7]从体育课程建设出发,围绕不同运动项目的发展,提出让体育系统参与一体化课程建设,通过赛事分类和助推体教融合,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圈和大数据平台,最终达到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图2 2018—2022年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主题分布图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其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对扩大学校体育的研究覆盖范围,增加其研究角度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研究扩展到了哲学领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了学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学者们通过对比不同的体育课程构建模式,以推动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从时代大背景出发探讨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使学校体育逐渐从注重“社会的人”向注重“自然的人”转变,回归体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校体育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图展示了2018—2022年各聚类板块下关键词的演变,该视图由相同关键词文献聚类而成,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分别为#0体育课程、#1青少年、#2体育治理、#3核心素养、#4终身体育、#5新时代、#6体育素养、#7学校体育、#8学生、#9校园足球、#10体育文化、#11体育史。
1.学校体育宏观层面研究
以“新时代”为聚类的文献,2018年关键词为“体育权利”,随着时间的推进,“健康中国”“终身体育”“中国梦”等关键词逐步显现。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学者们对于学校体育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相应变化,如黄道名等[8]在健康中国视域下提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路径,将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三个因素“学校、家庭、社会”细化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明确学校体育的定位,提高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师三方的工作能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交互影响下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彭庆文等[9]基于实践探索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拓展为“终身体育教育工作者”。肖荣华等[10]提出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在我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新时代”需要被重新定义,要想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竞技体育需要稳中求进,需要夯实群众体育根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实质突破体育人口、点面齐进体育产业。舒宗礼等[11]学者在疫情防控状态下提出新的“家校共育模式”,以期使体育教育在家也能达到学校体育的效果。
2.学校体育中观层面研究
以“体育课程、体育治理、核心素养、体育素养、学校体育、校园足球、体育文化、体育史”为聚类的文献,关键词频率最高为“体育素养”。任海[12]提出身体素养对各领域体育的影响深刻而全面,为体育的统合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基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与教学实践转变,尚力沛[13]、赵富学[14]、柯勇[15]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需要承担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体育课堂的转向和体育教学实践的转变。胡小清[16]、陈长洲[17]等学者借鉴他国学校体育改革经验,为我国学校体育研究提供新思路,如赵雅萍[18]基于实践观察,发现PLAY体系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赵富学[19]在对比美国AAHPE后提出我国可以借鉴AAHPE的运行方式,按照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指引,扩大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覆盖范围,改善学生的健康习惯。佘晶晶[20]对比了全球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师资质量和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权利有待加强。张强[21]在学校体育场地领域对比日本,建议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使学校体育场地对学生和社会公众同时开放,达到扩大体育人口的目的。
3.学校体育微观层面研究
以“青少年”和“学生”为聚类的文献,关键词最开始分别为“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这两部分聚类中,以“教学改革”为关键词的文献最多,其中许宏[22]从新的视角展望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走向,认为学校体育改革40年的发展可以归纳为调整恢复、巩固提高、改革探索、深化完善四个阶段。毛振明[23]以“体育新课改”为主线,对近2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认为“体育新课改”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的关注,促进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思考,同时,存在“对体育课程性质认识产生偏差”“体育课程的目标模糊”等不足。徐焕喆[24]提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有利于发挥体育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化体教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众位学者的研究视域虽不同,但在尊重学生在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形成了观点统一,都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在兴趣,加强体育课程育人效果,促使学校体育的发展。
运用Cite Space的Burst ness功能,将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出时间演进图谱。Cite Space的突变分析表明,某一关键字在相同的时间段中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并将其定性地作为突变强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随着突变强度的提高,表明在单位时间内,这个关键字的研究趋向越明显,越受到重视。关键词突现(见图3)是在2018—2022年学校体育领域中对关键词进行突变分析,得出了19个突现关键词。整体来看,“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困境”“改革”等主题词的突现程度较高,与高频词结合分析,近五年的研究热点为“体教融合”“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近五年学校体育研究核心文献数量处于平稳,“双减”政策的颁布促使2021年文献年发文量出现小高峰;将学校体育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发现学者们对于学校体育宏观层面的研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中观层面主要围绕“体育素养”展开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通过对高频词与关键词突现结合分析,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于“体教融合”“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等方面。
因此,建议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应扩宽研究领域和范围,与经济学、哲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融合,探索学校体育新发展路径;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立德树人”的整体育人效应,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确立既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体育应面向未来,以健康教育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