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天娇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10)
2023年9月21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时隔19年之后再次访华,并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随后中叙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提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1956年,叙利亚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军事等要素互相交织影响,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自我形象表达。基于现代化大众媒介的国际舆情瞬息变化,使得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各种活动成果在外的显示与表露,代表国家活动最鲜明、最引人瞩目的方面”,“是内外部公众对国家的各种活动及成果的看法和认定”[1],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所呈现的形象”[2]。
首先,叙通社报道强调,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积极呼吁美西方解除对叙利亚的单方面制裁,倡导国际社会保护叙利亚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主义”提出者让·博丹在他的著作《国家论》中提出,主权是一个国家无上而永恒的权力,“主权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9],领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公民身份、集体意识的重要承载。2020年7月8日,叙通社发表题为《中国呼吁立即解除西方对叙利亚实施的单方面强制措施》的新闻报道,次日再次报道“中方呼吁立即取消对叙利亚实施的单方面强制措施”。再如以下报道:中国否决未经叙利亚政府批准延长对叙跨境援助的决议草案(2020.7.8),提到“该草案利用了叙利亚的人道主义局势,侵犯了其主权”。
上述新闻以陈述性话语报道,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为维护叙利亚领土和主权完整在国际舞台所做的努力。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和负责任的大国,提倡尊重国际法,反对在叙利亚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叙利亚转移人道主义援助。中方为叙利亚人民仗义执言,在重要的国际场合重申中国政府的立场,叙方将中国视作国际外交舞台上值得信赖的伙伴。
其次,叙通社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呼吁保护叙利亚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给予叙利亚人民必要的、可持续的物资援助和生活保障。人权学说缔造者洛克认为,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最基本的人权。《人权宣言》提出“所有民族得为本身之目的,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民族之生计,不容剥夺”[10]。2020年以来,叙通社陆续发表“中国:联合国叙利亚政治人道问题公开会:克服第三方面障碍,改善叙利亚人道主义救援(2023.3.23)”和“中国:必须立即取消制裁措施,以恢复叙利亚人民发展经济和重建家园的权利(2022.4.27)”等新闻,报道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呼吁保护叙利亚人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停止单边制裁,给予叙利亚人民必要的、可持续的物资援助和生活保障,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中国一直提倡叙人治叙,倡导以政治对话形式解决叙利亚问题,反对他国干涉叙利亚内政。中国政府主张叙利亚政治进程由叙利亚人自己领导和实施,将叙利亚的自治权还给叙利亚人民。在叙通社看来,这些呼吁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代表了叙利亚的心声,也是叙利亚人民诉求的表现。叙通社还报道了“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强调,对叙利亚的持续经济制裁是非法的,阻碍了难民返回家(2020.11.11)”等关于中国对叙利亚人民的基本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正面态度,报道强调中国的呼吁意义深远。
中国坚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立场主张。叙通社多次报道中国积极推动阿拉伯国家的沟通协调,倡导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塑造了共和平、共发展、共繁荣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如2023年5月,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恢复叙利亚成员国资格,阔别阿拉伯国家联盟12年的叙利亚重返阿盟。5月10日,叙通社发表新闻称“中国:叙利亚重返阿盟符合该地区人民的愿望,叙利亚重返阿盟符合阿拉伯世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有利于促进阿拉伯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叙利亚曾经是古代近东地区的文明中心之一,作为中东地区文明古国,叙利亚在对自己悠久历史和文明引以为傲的同时,重视中国的悠久文明与考古探索。2022年8月4日,叙通社报道了叙利亚文物首次在中国深圳展出,并对中叙两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进行了系列报道:“深圳南山博物馆展出叙利亚文物”(2021.10.17)、“‘精彩叙利亚’文物博览会之旅中国成都行”(2022.1.4)、“叙利亚参加在中国举行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2023.4.26)。2023年2月19日,叙通社发表报道“考古学家报告在中国西北部的窑址有新发现”,指出“该遗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窑址,它为当时的民族和文化交流、互动和交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中叙文化交流的新闻报道,展现了中国推动文明互鉴、文明对话,中阿文明美美与共的积极正面形象。
叙通社的报道强调中国积极开展与叙利亚在现代文明方面的交流。2020年11月28日,叙通社对叙利亚造型艺术家瓦利德·阿里的作品展览在中国举办进行了报道,认为该展览以现代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两大古老文明交往的悠久历史。再如叙通社的以下新闻报道:《叙利亚文物首次在中国深圳展出》(2022.8.4)、《中方邀请叙利亚出席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成立会议》(2023.3.20)。上述新闻报道从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立场出发,表达了对中方关于叙利亚文化遗产态度的赞赏和肯定,“相知跨千年”,文物是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国对悠久、灿烂的叙利亚文明的尊重。
青年和人才交流是中阿交流、民心相通的未来和桥梁,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项行动”的重要一项。叙通社在2022年9月和2023年1月发布了以下三篇报道:《中国外交部表彰一名叙利亚学生的学术和社会成就》《叙利亚博士生宰因·阿比丁·瓦利德·阿里塑造了叙利亚青年爱国图强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的叙利亚研究员拉沙德·阿尔卡西尔(Rashad AlKasir)评选为25名国家级各专业杰出外国专家》。
在文化领域,叙通社的有关报道将中国描绘为历史悠久和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同时,也宣扬中国重视两国青年成才、人才培养和学科交流,积极参与全球育人,推动全球人文治理的倡议,认为这些交往构建了中叙多元化的人文交流格局,丰富了叙利亚的文化生态,深化了中叙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呈现了中国推动文明互鉴、文明对话、中阿文明美美与共的积极正面形象。
叙利亚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叙通社的有关报道清晰勾画中叙合作领域和合作前景,中国积极支持叙利亚重建和经济复苏,促进贸易发展,与叙利亚人民共享富裕、和谐,认为两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合作正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叙在2022年7月召开了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委员会会议,叙通社发表报道:“会议讨论了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方式,扩大叙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共同合作是两国领导人的目标,特别是因为它体现了巴沙尔·阿萨德总统的东进政策和中国宣布的‘一带一路’倡议。”叙通社还发布了以下三篇新闻报道:《中国和叙利亚将双边关系推入新的阶段》(2021.7.17)、《叙利亚和中国讨论加强双边合作》(2023.2.23)、《随着叙利亚的加入,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落下帷幕》(2023.4.15)。
2023年2月,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地区发生地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援助。2月23日,叙通社报道:“中国红十字会已于周四向叙利亚派遣了一支救援队,向叙利亚运送了满足约5000人需求的物资,并向红新月会捐赠20万美元作为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地震发生后,中国及时向叙利亚提供医疗救援队和医疗物资,为震后重建提供帮助,纾解了民生困境。叙通社有关中叙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促进了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化,构建了中国与叙利亚共克时艰、携手前行、共谋发展的伙伴形象。
叙通社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与叙利亚同是世界文明古国,也都经历了外国侵略、国家动荡,在国家独立发展方面,中国先行一步,为叙利亚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叙通社发布的《中国发射两颗新实验卫星》(2022.6.5)、《中国发射新的环境探测卫星》(2022.9.11)、《中国发射14颗新卫星》(2023.1.15)等报道关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肯定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叙通社的以上新闻报道不仅是对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肯定,也表达了对叙利亚航天事业的期待。
叙通社于2022年12月连发三篇新闻,报道“2022中俄联合海上军演”,指出“此次军演,展示双方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和能力,表明了两国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威胁的决心”。作为曾有相似历史经历的东方大国,叙通社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它发布的中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捍卫自身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新闻报道,增强了叙利亚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叙通社作为叙利亚最大的官方媒体,其涉华报道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在叙利亚的传播有着长远持久的影响。由叙通社涉华新闻可知,叙利亚政府力图构建“康德文化”模式下的中叙关系,两国以朋友身份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携手共克时艰。中叙同属东方文化,文化价值相近,这为我国与叙利亚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双边关系,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打下了良好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和民心氛围。
借鉴叙通社的有关经验,我国应积极宣传国家形象。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好新媒体的力量,打造中国话语体系,让阿拉伯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特色,表明中国立场,讲述中国现状,了解真实的中国。我国应与阿拉伯国家媒体展开广泛交流合作,使其了解其报道框架和表达习惯,增强故事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及时、准确地传播给阿拉伯人民。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应搭建交流互鉴的桥梁,倾听当地人民的声音和需求,促进与阿拉伯国家民心相通,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