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璇 陈 琳
(1.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昌 443002;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 541004)
列宁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内,学术界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本文拟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目的在于总结成果、发现问题,以便推进新经济政策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健康发展。
目前学界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原因、政策主要内容以及评价与影响等问题上。
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行的主要原因,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在苏联建国初期,长期的战争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摆脱国际战争危机之后导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有学者提出,之前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往往仅局限在政策内容的表面,将其视为一种解决当时苏联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权宜之计”,这种认识忽略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后的深刻意义。闫永飞[1]5、刘铮[2]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原因需要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进行全面分析,将新经济政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以全面了解其蕴含的思想。
周尚文[3]、郭春生[4]等学者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郭春生强调党和政府在新经济政策中的领导作用,并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农业税代替原有的余粮收集制和实行租赁制度,新经济政策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灵活性。这一政策措施激发了农业和工商业的活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通过允许个人开办小企业以及商品自由流通,新经济政策为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成效显著,到1928年,苏联耕地面积超过战前水平,工业产能与战前持平。通过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和调整经济政策,苏联为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环境,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些成果证明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后所实行的首次社会主义改革,这次改革保住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苏联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道路。郭春生[4]提出,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以及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来看,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还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都是在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在国家经济发展上的重大选择,这些选择中以新经济政策代价最小,且成效显著。闫永飞在《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1]一书中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过程,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过程,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以自己活生生的历史向我们表明人类社会是可以过渡到一种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在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国内学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拔高它的意义和历史价值。由于列宁的早逝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完成自己的探索,他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探索和总结是初步的、不完备的,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措施,在苏联远未形成严整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党内大多数人未能领会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实质,列宁本人对新经济政策的目标和路径也不是很清晰。舒新[5]提出,将新经济政策置于列宁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之下考察,是为了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政策。列宁主义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于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目标和手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回到列宁所处的历史时代,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列宁的思想,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通过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把握新经济政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避免对其过度解读或误读。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新经济政策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
目前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研究的热潮是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内涵和支撑的,其中原有的一些论题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目前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渐趋深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并没有停留于对对象实然状态的描述,而是触及一些深层理论问题,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的作用之研究逐步丰富起来。
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被视为一次重要的突破,因为它超越了“纯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束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考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一政策提供的实践经验和指导,对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健永[6]认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化了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一般原理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运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进芬[7]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写照,在面对当时苏俄国内外各方面的问题时,列宁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善于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党面临的形势确定自己的任务。他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而是通过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并将之运用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将市场纳入了社会主义范畴,这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铮[2]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在践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一是给予农民生产自主权,调整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承包责任制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和竞争机制建议,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三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和个体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靳书君[8]认为,列宁晚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结合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和突破性发展。陶林[9]认为,从改革的策略看,列宁新经济政策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应该整体推进、协同发展,如果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改革,就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失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改革时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确保改革的协同推进。这样的改革策略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由于新经济政策是在比较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实施的,因此王丽荣[10]认为俄共(布)中央不得不立刻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缓解当时危机的权宜之计。薛汉伟、孙代尧[11]由此断定新经济政策并不是预先设计完备的社会主义过渡计划,而是在应付危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学术界还有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绝不是应急措施或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落后国家的过渡道路或改变形式的前进方向,因此必须作为一种长久之计不断地坚持下去[12]。
对于这种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模式,黄健[13]把它定性为一种无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卫兴华[14]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意味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俞良早[15]认为列宁的这种改变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发展;齐同春[16]认为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根本转变;宋才发[17]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对农民和资本家的“让步”性政策,它是一场巨大的战略转变。这种战略转变的第一个内容就在于它不是把市场和商业看作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展开竞争的舞台,而是认为市场和商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承认了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8]。它的第二个内容是不再把合作社看作改造小农经济的中间环节或过渡方式,而是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了小农经济的基础上[19]。
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我国学术界在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大多数是一致的,即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解读,但在具体的研究范畴和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别。
李述森[20]认为,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范畴内的问题,实际与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的问题紧密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政治含义。在当时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内的措施与政策,更是与政治目标紧密相连的:党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不得不采取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治因素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受到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最终,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这一政策被迫停止。
关震[21]认为新经济政策具有经济与政治双重属性,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仅帮助苏联迅速恢复国内经济,同时在阶级关系、党的领导等方面加强了苏维埃的政治建设,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回顾过去,特别是最近十年,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文献资料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也变得多样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鉴于此,笔者认为未来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突破。
把新经济政策看作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首先要把它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它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总结出社会主义过渡经验,并且还要尽可能把它基于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上,通过对这种基本矛盾的考察来指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一旦把新经济政策看作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那么,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推动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内在矛盾,只有当这个内在于新经济政策的特殊矛盾存在的时候,新经济政策才有存在的理由,假如斗争着的矛盾双方由于各种原因使一方战胜了另一方,便意味着新经济政策宣告结束了;另一方面,既然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那么就必须把它当作中介来看,作为一个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来看。
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但由于立场、派别不同,一些文献材料是相互矛盾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甄别,至少要有两份不同的文献出处才可引用。另外,要分析提供这些文献材料的主体意图,分析这些文献材料真正要传达的信息、所反映的态度等。除对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外,还要从理论上对它们加以整理,找出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时隔一个世纪的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今天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搜集材料”转变到“整理材料”上,用科学的方法对前人留下的文献材料加以整理综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前后连贯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