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塑与观照:国家话语的区域化媒介呈现与路径选择
——基于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框架分析

2023-12-22 20:50谢卓华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倡议话语

□谢卓华

一、研究缘起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缘起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家话语。这一国家话语兼具经济话语、文化话语和政治话语等多重意义,不仅整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经济话语,还融合了“古丝绸之路”文化话语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治话语。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各种传播行为,也就成为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国家话语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盟国家率先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强化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时局背景下,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如何传播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直接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的认可与实施。如何及时有效地把握东盟国家的涉华舆情,并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应是当前学术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回顾

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4年由定性研究转向实证研究,2009年上升为热门领域,2012年持续升温并涌现出一大批成果,该态势保持至今。总体分析来看,国内学术界关于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学者对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偏重于西方强势主流媒体。王辉、贾文娟等人选取了美、英、日等国家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研究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和态度。郑华、李婧等重点选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分析美国媒体建构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构想。胡正荣从彭博社等美英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分析入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方案与“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探索中国国际传播的思想路径。

第二,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研究视角较为注重媒体报道的误读及产生的因素。吴世文、石义彬等人从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角度出发,通过对英、美、澳主流媒体关于新疆“7·5”事件的冲突性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发现不同西方媒体的报道对事件定性等方面存在相似的偏见。熊伟、胡华芳则使用批评话语分析路径研究了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话语偏见。

第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研究偏重于“一带”沿线国家,对东盟国家涉及不多。薛庆国、陈杰、黄慧等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阿拉伯国家。谢飞、王小溪等人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俄罗斯分析其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情感倾向。整体来看,国内对东盟国家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特别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盟舆情研究仍偏少。

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东盟十国的涉华报道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内诸多学者关注的学术热点。陶云、莫蓝翔针对中国在泰的负面舆论,提出大众传播机构应通过议程设置改善国家形象。[1]廖宗钰分析缅华网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内容和形式以及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传播角度为中国媒体如何向缅甸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建议。[2]常莉敏重点选取星洲网的中马经贸关系报道,研究马来西亚不同群体对中马经贸关系的认知差异。南雨辰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主题进行分析,解析新加坡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过程。蒋赐玲认为在东南亚地区华文媒体普遍式微的大环境下,《华商日报》在新媒体转型上所做的尝试和突破对其他海外华文媒体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3]许可欣通过梳理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分析出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的政治风险,提出中国企业应把握住机遇,趋利避害。[4]夏莹通过框架分析《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的涉华报道,从东盟成员国菲律宾视角看中国—东盟关系。[5]以上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东盟国家主流媒介话语特点和趋势的研究仍偏少,亟待跟进。

二、再语境化:“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的媒介话语呈现

一般来说,媒体文本指的是一种将社会实践再语境化的产物。叙事作为组织信息的主要手段,正是媒体塑造话语语境的基本方式和框架过程。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这类宏大、抽象的国家话语,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创新叙事形式,组织多重语境下的社会实践文本,才能实现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从而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众多议题在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传播现状,离不开对这些媒体报道数据的长期搜集和跟踪监测。但这项研究的特殊性在于,东盟国家的现有官方语种十分丰富和复杂。因此,为获得东盟国家主流媒体第一手的小语种新闻文本数据,力争全景式地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的媒介话语呈现,本研究经过跟踪式不间断地搜索,共搜集东盟国家主流语种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4608篇。再经过人工阅读的进一步筛选,剔除了与主题词关联度不高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1195篇,最终获得符合研究要求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3413篇。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东盟国家的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研究对象(越南通讯社、越南《人民报》,马来西亚《每日新闻》,泰国《民意报》《每日新闻》和泰国战略网,新加坡《联合早报》,印度尼西亚《印尼商报》,菲律宾《马尼拉时报》《马尼拉公报》等),重点研究上述媒体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根据需要,结合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和臧国仁的框架分层理论,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层次来进行具体分析。

宏观层面框架通过建构“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议题”3个类目来分析东盟各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程度、了解状态、关注重点等问题,从宏观层面确认东盟各国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偏好和关注的重点。

中观层面框架通过建构报道结构、报道体裁两大类目分析其对新闻报道文本内容建构的影响。其中,报道结构从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事件、结果和影响、口语反应、预测和评估等类目来重点分析。报道体裁则根据研究需要,划分为消息、通讯、评论、专题报道4类来进行分析。

微观层面框架一般从报道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来分析体现。本研究根据需要分为正面、负面、中性(或无法判断)3类来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对东盟国家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数据未做采集和分析。

(二)报道数量

作为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构想,“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以来,也在不断丰富其内涵,并在东盟各国逐步落地实施。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国家,倡议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6年,随着“南海仲裁案”这一闹剧的收场,“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在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进一步被认可和支持。2018年11月,李克强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中国和东盟成员各国共同强调,开展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的互利合作,提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对接《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的重点领域,努力以互利共赢的方式促进区域各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

2019年11月,李克强出席在泰国举行的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宣布制订 《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发表《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等。在这份联合声明中,中国和东盟各国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有助于区域互联互通、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共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重要性。同时,声明还充分理解和关注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精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开放、绿色、廉洁理念。

从报道的数量来看,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伙伴关系不断成长下,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也在不断加强和增加。自2013年以来,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的传播受到了美国主导的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协定)签署以及南海仲裁案闹剧的影响,但总体一直保持着热度不断提升、报道数量总体实现逐年递增。显而易见,“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

(三)报道篇幅

东盟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所采取的篇幅,可以作为衡量和观察东盟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多采用500词以下的新闻报道篇幅。除2013年外,500词以下的报道篇幅是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主要采用的篇幅体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关注,东盟的主流媒体在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时多采用500—1000词、1000词、2000词的中等篇幅和长篇幅的新闻报道也在逐年加大。这也从侧面体现和印证了东盟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程度,在报道中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充分。

(四)报道议题分布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为了在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这五个方面实现全面交流与合作。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东盟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议题主要分布在“形势解读”“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这些政治、经济等宏观层面。而与东盟国家民众息息相关的各类“文化交流”“教育”“旅游”等议题则报道得相对较少。而关于“设施联通”“项目进度”的议题,在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上也因各国的推进各有差异。马来西亚、老挝对涉及本国的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中老铁路”项目关注较多,给予了一定篇幅规模的报道。而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缅甸则对涉及本国的高铁项目关注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民心相通”方面的议题,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对突发事件给予较多关注。例如,“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故”“中国游客在普吉岛的灾难性撞船事故”等,东盟国家都给予了持续性、深度性的报道。

(五)报道结构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关于“主要事件”的报道占据了主流。“主要事件”的新闻报道,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的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各类活动,涉及政府间的高层互访、高级别的双边会谈、两国间的重要投资项目等。

“口语反应”这一结构的报道也占据了一定数量,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东盟国家“意见领袖”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独特作用。这些“意见领袖”不仅包括了重要政府官员,还涵盖了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智库学者等。

综合来看,跟随“主要事件”即实时新闻动态进展来报道,成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的主要报道结构。而具备主动性的“预测和评估”“结果和影响”以及需要长时间跟踪的 “历史事件”,从数据上来看明显缺乏。这也说明,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策划上,仍然没有给予长期性的关注和重视。

(六)报道体裁

从统计结果分析来看,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消息报道”为主。这些消息报道的内容也较为宽泛,涉及政府间的高层互访、高级别的双边会谈、两国间的重要投资项目等均是消息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与前面所分析的报道篇幅、报道结构呈正相关的对应关系。

评论报道和通讯报道从统计结果来看,各国的报道力度不足。从评论报道和通讯报道的采访时间、写作时长、刊发所需的版面等来看,也印证了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尚缺乏深入报道的意愿。

通过分析,越南和新加坡作为东盟国家里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家,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较多采用了“专题报道”的方式。例如,新加坡的“专题报道”主要是关注中国官方对外发布的“一带一路”文件,包括《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关于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等。

而与新加坡不同的是,越南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专题报道”中,对“中越两国两党高层的互访”付诸了较多的笔墨。特别是“2015年4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华”“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越”“2017年5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访华”“2017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越”这四次中越领导人的互访,越南的主流媒体都采用专题报道的形式给予了连续性报道。

(七)报道基调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东盟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基调以中性报道为主。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东盟的主流媒体多方引用信息来源。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在中国与东盟双边伙伴关系不断成长和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积极关注和审慎评价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负面报道虽然整体占比较低,但在东盟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方面,东盟各国的原住民在西方强势媒体的渲染干预下,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有偏见。另一方面,东盟各国的社会主流精英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并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仍抱有质疑、警惕等多种态度和情绪。

三、客观他塑: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观照

东盟十国的主流媒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的媒介话语特点给未来传播的目标、对象和策略制定提供了启发。本研究所关注的2013年以来东盟国家9种主流语言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基本呈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传播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重要的“一带一路”世界性的会议、活动,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成功设置了国际传播的媒介议程,“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东盟国家在讨论中国时的重点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盟地图区域上,表现出区域内发达国家高度关注、中国周边国家密切追踪、共建国家不断持续发力的特点。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者、参与者、质疑者、阻碍者均会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影响大众传媒在“一带一路”倡议拟态环境上的建构。从积极方面来看,东盟国家政要公开、积极的表态影响了“拟态环境”,从而帮助本国受众认知乃至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崛起”的明星效应影响了“拟态环境”,客观上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受众中的传播。从消极方面来看,东盟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性造就了迥异的“拟态环境”和传播需求,加之西方强势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妖魔化曲解,削弱和影响了东盟国家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性认知。

第三,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长期和有效传播的民众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关于人文交流的现实情况、相关项目和活动等都鲜有报道。许多与东盟国家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重点项目并未有效地持续性进入媒体议程,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在对象国已经竣工完成,也未见媒体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肯定性的正面报道。这显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人文领域的传播力不足,亟待重视和加强。

第四,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如国家战略对接、政策沟通会谈、经济贸易合作等宏观层面。这些报道一方面从本国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考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扩张”和“转移”中国过剩产能的策略。另一方面,过分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在南海区域的军事力量的关系。不过,这类负面报道受“南海仲裁案”政治闹剧的负面影响,曾在“南海仲裁案”的个别国家中有一定市场。但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不断提升,负面报道的数量、舆论热度在东盟国家传播较为有限。

四、合作对话:中国对外传播理念重构路径选择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主流媒体对于“世界”的媒介话语图景一直都在国家主导的话语下呈现。“一带一路”倡议所强调的共同参与的全球治理思维,以及作为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审视观察中国主流媒体的“世界主义”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理念重构:“一国一策”,制定国别化、区域化的针对性传播策略

面对东盟国家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情迥异的现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必须强调“一国一策”,制定国别化、区域化的针对性传播策略。

具体来说,针对东盟十国区域内国情上的巨大差异,开展“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就必须开展受众调研,细分受众类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同的受众,可以将其细分为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民众等,实施差异化的精准传播。针对政府官员,应侧重相关国家的政策配套,重视政策解读,为政府间交流做好铺垫。针对企业家,则可以侧重投资目的国的投资环境,做好商业信息的传播。

同时,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实施,应有目的地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议程规划设计,有计划地开展议程设置。顺应全球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变局,从传统的以中央主流媒体为主的统一传播走向分众、分层、分时传播。从跨国的公共外交视角,设立“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国际传播专家智库等人文交流平台。

(二)跨国合作:加强与东盟各国态度友好和中立的媒体信息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在东盟十国取得预期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媒体能否合力推进多边信息交流和共享。当前,世界的信息秩序仍然摆脱不了媒介帝国主义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在打破这样的信息传播僵局。在互联互通的理念下,随着中国整体传媒产业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中国在信息资源分配网络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借助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硬件上的推动,中国主流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融入乃至带动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备了基础条件。

同时,考虑到东盟国家的华文媒体在东盟国家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应与东盟国家的华文媒体在稿件共享交流机制、驻地记者站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专业领域里的互动与合作,以省际间的合作带动全面合作,扩大中国媒体在东盟国家中的影响力。

(三)叙事优化: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与普通民众的民生相联系

文化差异是认知鸿沟、民众误解与国家摩擦的主要来源。因此,文化交流可以更为容易地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理念传播出去。

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为了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与东盟各国的文化相通,超越国家间的疆域藩篱,实现互利共赢。未来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采用共性“符号”去赢取东盟国家的认同和信任,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与普通民众的民生相联系,以多元文化中的差异性去引导提升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实现“中国故事”与东盟各国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等全方位的互联互通。

因此,国内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应注意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不同国家的国内发展战略互相契合,充分展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认同路径:重视“意见领袖”,加强智库外交,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民族交流、民间交流

东盟各国的政经要员、专家学者以及知名智库对本国的新闻媒体有正向引导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在认同路径上,中国的对外传播应该勇于创新,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

从官方层面来看,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邀请东盟国家的知名政要、企业领袖、专家学者等,在高端论坛、学术会议等载体的支持下,定期开展对话和交流。从民间层面来看,应该重视社交平台的独特载体作用和区域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力,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民族交流和民间交流。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倡议话语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