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苗丽娜
开设在潮新闻客户端绍兴频道的“时政进校园”是一个由浙报集团绍兴分社和绍兴文理学院等本地高校联合打造的思政教学创新栏目,也是一个“超长待机”、流量超大的新媒体栏目。从2017 年9 月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亮相,至目前整体入驻潮新闻客户端,“时政进校园”专栏“续航”时间长达近6 年,累计发稿近2000 期,覆盖绍兴8 所高职院校,累计阅读量近6亿,曾获得浙江新闻奖名专栏奖,入选了浙江省新媒体创新应用经典案例,被广大师生称为鲜活的“掌上思政课”。
一个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新媒体栏目为何能持续走红?“时政进校园”专题的探索实践,是主流媒体深入推进思政报道融合改革的有益尝试,打造了兼具理论性、思想性、观赏性和传播力的交互式网络思政栏目。
“时政进校园”由“时事播报”“时事讲堂”“红网行动”“思政特派员”“校园新闻”等子栏目组成,其中“时事播报”每周推出三期(寒、暑假每周一期),主要内容为国内、省内和绍兴市内新发生的重要时政新闻,每期10条左右;“时事讲堂”“思政特派员”主要请大学老师讲解当下时事热点;“红网行动”主要为大学生探访绍兴红色基地、演绎红色故事等,这些栏目均为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作品。
一个客户端的新媒体栏目,为何能持续红火6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契合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近来年越来越受高校师生的重视。但上好思政课并不容易,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思政课,成了不少高校的痛点、难点。
2017 年,上线不久的浙江新闻客户端,也正被一个难题所困扰:如何把优质的时政新闻送进高校,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与变革中,主流媒体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校媒肩负同样的使命,走到了一起。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浙江新闻客户端绍兴频道“时政进校园”专栏应运而生。“时事播报”子栏目,主要集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央和省委的重要会议等时政要闻,每期10 条左右,拍摄制作成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绍兴频道上发布。对当下的时政热点,则以“时事讲堂”的形式,邀请高校老师、专家进行解读。
全媒体时代,从来不缺新闻,缺的是经过沙里淘金、去芜存精、整合集纳过的新闻。“时政进校园”栏目的推出,让思政老师有了统一的时事教学内容,破解了高校“形势政策课”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对学生而言,这一创新之举,使往日严肃枯燥的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思政课堂上,打开客户端收看时政进校园栏目内容,成了许多学生的习惯动作,而丰富的栏目内容,让学生增加了不少新鲜的讨论话题。
6年时间,各大高校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对于一个新媒体栏目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想要抓住一波波用户,就必须在思政课形式上善于创新,讲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话。
现在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如果我们的思政教育还停留在板起面孔说教的初级阶段,那无异于鸡同鸭讲,收效甚微。所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高校老师都必须改变话语方式,以大学生喜欢的形式,讲大学生听得进的话,做到同频共振,达到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
让大学生讲,讲与大学生听,最大程度地消弥了讲述人与听讲人之间的代际隔阂。本着这一初衷,“时事播报”子栏目,全部由大学生出镜播报,在媒体采制的新闻中,也大多由学生出镜提问。因为有了同龄人的现身说法,这让广大学生感到特别亲切。
现场往往是生动的,思政课也是可以有风景的。时政进校园有个子栏目“田野思政”,由高校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现场,开展沉浸式教育。举个例子:以前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生总觉得“想说爱听不容易”。现在把学生带到绍兴府山烈士墓前,结合地方党史讲政治,学生就喜欢听;制作成短视频,学生也喜欢看。“田野思政”共播出11期,总阅读量达390多万。
请“网红”老师到栏目中开设讲堂,也是一种创新探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朱敏忠老师讲课时喜欢拿一把折扇当道具,他在时政进校园子栏目——《忠哥开讲》中,时不时一甩折扇的潇洒动作,让不少学生感到身心轻松,所以忠哥一开讲,就受到学生热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思政课的内容更容易入脑入心。
一些大学生社团,还将绍兴本地的红色资源发掘出来,俞秀松、梁柏台等革命先烈的故事被编成舞台剧,由大学生自导自演,剪辑的视频搬上客户端,得到了大量师生的关注和点赞。
一个新媒体栏目能长期保持影响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契合了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之一,这也是它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时政进校园”栏目,在当初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特性。
只要求学生收看节目,从本质上讲是单向输送信息的传统传播手段,而鼓励学生跟帖评论、点赞,从而形成双向互动,才契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因此,栏目一推出,我们就鼓励学生参与评论、点赞,由于节目内容契合学生需求,话题讨论度高,因此一期节目经常引发数千甚至上万评论。绍兴文理学院曾做过统计,仅第一个学年,光该校学生就发出评论88万条,点赞219万人次。
此外,为检验学习效果,每期“时事播报”“时事讲堂”栏目稿件,会根据内容,设计5个左右题目,学生看完栏目内容后,可进入答题系统答题,完成递交后还会自动生成成绩单。一些学生将成绩单截屏后,“晒”在朋友圈,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好玩”起来。
用户生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突出的一种生产方式。“时政进校园”栏目,充分利用高校的集体智慧,鼓励师生参与内容生产。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录制的40 期《我在之江读报告》音视频节目、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录制的首批37 期《大学生诵读党史》音频节目、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制的《思政特派员》视频节目等,都成了“时政进校园”的子栏目,极大地丰富了栏目内容,扩大了影响力。依托这一栏目平台,学生身边的新鲜事,也被充分发掘、放大。暨阳学院6 名退伍军人的寝室面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半价早餐……不仅成了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爆款”,同时被央媒广为转发,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前10名。
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内容生产模式,让一大批学生得到了锻炼。5年多来,至少有500名大学生,直接参与了出镜播报、现场采访、拍摄制作、后期剪辑等栏目采编工作,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该栏目被一些高校老师称为绍兴新媒体生产的“实训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