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 影像分析

2023-12-21 09:28王路虎马绪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肺门心包胸腔

王路虎,马绪静

(泗阳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宿迁 223700)

小细胞肺癌属于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具有分化度低、恶性度高、病变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表现为咳痰、咳嗽、胸闷、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等,由于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就诊时病灶已广泛转移,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相关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生存期不足1 年[1]。因此,对小细胞肺癌尽早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 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可对人体组织器官快速、准确成像,相比传统CT 检查,增加了z 轴方向上X 射线的厚度和检测器排列数目,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方位重组,不仅采集速度大幅度提升,采集时间明显缩短,且分辨率也进一步提高[2-3]。为了提高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5 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螺旋CT 影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 年7 月—2023 年7 月在泗阳医院进行诊疗的35 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35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6 例;年龄53 ~82 岁,平均(67.23±5.10) 岁;体质量指数16.9 ~23.0 kg/m2,平均(18.45±1.03)kg/m2;吸烟史26 例;临床表现:有32 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闷、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其中25 例患者咳痰,15 例患者咯血,余3 例无明显异常症状,经健康体检查出。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经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下活检病理证实;③CT 图像质量佳,无明显伪影;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其他肿瘤史;②CT 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

扫描仪器为飞利浦64 排螺旋CT 扫描仪。35 例患者常规先行胸部CT 平扫,然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去除患者携带的可致图像伪影的金属物品,并进行呼吸及屏气训练。扫描时患者双臂上举,抱头,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先进,嘱患者在吸气末屏住呼吸,从肺尖扫描到肺底。扫描参数设定: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矩阵512×512,层厚5 mm,层间距5 mm。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90~100 mL碘佛醇注射液,规格320 mg/ mL,注射速率2.5 mL/s,注射后用胸主动脉点监测追踪,达到阈值后,分别于10 s、50 s 行动脉期及静脉双期扫描。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轻度强化动脉期CT 值和平扫CT 值的差值<20 HU,中度强化差值20 ~40 HU,高度强化差值>40 HU。观察窗口肺窗窗位-700,窗宽1 500,纵隔窗窗位40,窗宽400。

1.3 图像评价

由2 名副主任医师对患者的胸部螺旋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阅片,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支气管及血管累及情况,有无纵隔肺门淋巴肿大,有无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有无骨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病灶强化特征等情况。当2 名医师意见不统一时,协商一致解决。

2 结果

2.1 小细胞肺癌的CT 分型

根据肿瘤起源的位置,小细胞肺癌可分为中央型(起源于段及段以上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腺体)和周围型(起源于肺段以下支气管上皮或肺泡上皮),本次研究中35 例患者有30 例(85.71%)为中央型肺癌,5 例(14.29%)周围型肺癌。

2.2 小细胞肺癌的CT 表现

(1)病灶特点:35 例小细胞肺癌病灶位于右肺有16 例(45.71%)、位于左肺有19 例(54.29%);病灶大小3 ~12 cm,平均(6.42±1.45)cm;病变形态:纺锤形、蠕虫状或松塔样13 例(37.14%)、类圆形5 例(14.29%)、不规则形17 例(48.57%);病变密度:内部密度均匀有21 例(60.00%),钙化有2 例(5.71%);病变特点:棘突征有4 例(11.43%),胸膜凹陷征有2 例(5.71%),血管集束征有8 例(22.86%);强化情况:增强后强化有33 例(94.29%),无明显强化有2 例(5.71%),大部分为轻-中度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有32 例(91.43%)。

(2)支气管累及情况:累及主支气管有4 例(11.43%),叶支气管有21 例(60.00%),段支气管有28 例(80.00%);支气管狭窄有16 例(45.71%),支气管截断有13 例(37.14%),支气管内有结节1 例(2.86%);伴阻塞性肺不张有2 例(5.71%),阻塞性肺炎有11 例(31.43%)。

(3)邻近部位累及情况:心包增厚3 例(8.57%);心包积液8 例(22.86%);胸腔积液14 例(40.00%),其中单侧胸腔积液10 例(28.57%)、双侧胸腔积液4 例(11.43%),其中有2 例(5.71%)为包裹性胸腔少量积液。

(4)大血管累及情况:累及肺动脉13 例(37.14%),肺静脉5 例(14.29%),上腔静脉4 例(11.43%),头臂静脉3 例(8.57%),头臂动脉3 例(8.57%)。

(5)肺外转移情况:肝转移6 例(17.14%),肾上腺转移5 例(14.29%),骨转移2 例(5.71%)。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5 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呈“冰冻纵隔”征。见图1。

图1 小细胞肺癌CT 图

3 讨论

小细胞肺癌属于肺神经内分泌癌中的一种,约占肺癌的13% ~20%,发病年龄约为35 ~60 岁,以中老年吸烟男性为高发人群。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类型,大多数为中央型,其生长迅速,早期即可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远处转移多发生于骨(30% ~38%)、肝脏(22% ~28%)和腹膜后淋巴结(11.00%)等[4-6]。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可有胸部隐痛或者钝痛,也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待到被发现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多层螺旋CT 是检查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通过CT 检查发现小细胞肺癌常起源于大的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多为中央型(30/35,85.71%),典型表现为肺门肿块伴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呈现“冰冻纵隔、冰冻肺门”改变[7]。这是因为小细胞肺癌主要由细胞质较少的小细胞组成,其细胞排列致密、密度较高、细胞外周间隙小,加之以向管腔外生长为主,容易沿着相邻气管及血管长轴生长,再加之其增生活跃的特性,很容易密实地堆积在一起,从而形成此疾病“见缝就钻”的特性,导致肺门及纵隔呈团块样、融合表现[8]。张红娟等[9]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约为70.42%)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融合表现。除此之外,小细胞肺癌还常呈现“血管包埋征”,表现为对血管的“围而不侵”,这是因为尽管小细胞肺癌侵袭能力强,但破坏力相对较弱,虽然早期能填充周边的脂肪间隙和结缔组织的间隙,但由于血管壁相对支气管壁的完整性更好,加之血管壁更为柔软,受到挤压时容易变窄,但癌细胞无法突破血管壁,故而血管四周容易被包绕,形成对血管的“血管包埋征”[10-11]。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多表现为肺外周的实性结节或肿块,肿块边缘光滑或浅分叶、密度均匀,坏死少见;形态各异,有圆形、类圆形,部分呈纺锤形、蠕虫状、松塔样改变,较具特征[12]。本研究中有2 例出现阻塞性肺不张,这是因为晚期癌细胞突破气管,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并进一步向气管腔内生长,使相邻节段的肺叶充气不足,形成阻塞性肺不张。然由于癌细胞在侵入支气管壁后主要以侵袭组织间隙为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阻塞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不严重[13]。当患者出现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时,提示患者心包或胸膜腔受到侵犯,本研究中有8 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14 例出现胸腔积液,可见患者心包腔或胸膜腔可能受到侵犯。从血管累及情况来看,小细胞肺癌易包绕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缩窄性狭窄或直接侵入管腔形成癌栓或上腔静脉综合征,本研究累及的血管以肺动脉为主,与李小会等[14]研究一致。从转移情况来看,小细胞肺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初诊时远处转移发生率约为60% ~70%,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或组织有脑、肝脏、肾上腺、骨等,转移到脑时患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转移至肝脏可有右上腹痛、厌食及黄疸,转移到骨骼系统时,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在本研究中肝转移占比17.14%,肾上腺转移占比14.29%,骨转移占比5.71%,与文献报道大致相仿[15]。

综上所述,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螺旋CT影像特征,当CT 发现纺锤形、蠕虫状或松塔样肿块,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并侵犯纵隔结构,形成所谓“冰冻纵隔”,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时,可考虑为小细胞肺癌,但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病理。

猜你喜欢
肺门心包胸腔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肺门单中心Castleman病CTA“抱球征”1例
少儿肺门及周围阴影增大的X线图像分析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
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穿刺患者的护理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CT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诊断纵隔和肺门周围肿块的效果分析
小儿肺门影增大辨识的Kappa一致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