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德州 253100)
冠心病属于心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临床上报告罹患该病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该病多数发病较为隐匿,且从发病年龄上看,也愈发呈现出年轻化的表现[1]。早期检出该病,及时接受治疗,能够避免疾病恶性进展。冠心病的金标准检测方式为冠状动脉造影。但这类检测方式属于有创检测方式,检查前后患者均需做好全方面的准备才能满足检测要求。因其操作繁复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当前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 冠脉成像技术也应用在冠脉狭窄的诊断中,能够对患者心肌的血供情况予以直接反映,从而早期明确患者的冠脉变化情况、缺血程度及所在部位[2]。本文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2 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2 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55 例,女性45 例;年龄48 ~78 岁,平均(60.21±5.50)岁。纳入标准:①均同时在我院行128 层螺旋CT 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②病情均较为稳定,积极配合治疗;③无造影剂应用过敏史;④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曾接受过手术治疗;②伴发严重心律不齐、肝肾功能异常及重度心力衰竭等;③伴发严重心脑血管疾患;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⑤依从性差者。
128 层螺旋CT 检测:在扫描前一天,告知受试者检查前需至少保持禁食4 h。检查前,进行呼吸训练支持,控制自身吸气与呼气的幅度控制在一定状态下。应用西门子128 层螺旋CT 机,扫描全过程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从患者胸廓部位作为扫描入口,向下进行逐层扫描,直至膈面下方5 cm 处停止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层厚0.9 mm,层距0.45 mm,转速0.35 s/r,螺距0.18 ~0.24。
增强扫描检测时应用高压注射剂注入浓度为350 mgI/mL 造影剂碘海醇,按照5 mL/s 的速率进行注射,总注射剂量控制在60 ~70 mL 之间。当扫描成像后,将所获取到的影像上传至系统自带的三维重建软件中,对患者冠脉的堵塞情况进行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 000 mA大型C 臂机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检测过程中所应用的造影剂为碘佛醇注射液。检测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巾。对穿刺口处进行常规麻醉,而后进行穿刺干预。当穿刺成功后,置入6F 动脉鞘进行选择性造影检查,明确不同节段下的造影影像。
①不同检查方式检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患者400 个节段图像的结果;②不同检测方式检测冠脉狭窄程度结果:诊断依据如下,狭窄程度75%~<100%重度狭窄;50%~<75%中度狭窄,<50%轻度狭窄;③典型影像分析。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 表示一致性良好;0.4 ~<0.75表示一致性尚可;<0.4 则表示一致性较差。
100 例冠心病患者400 个节段图像监测结果显示,狭窄142 处。128 层螺旋CT 狭窄150 处。128 层螺旋CT 检测灵敏度为91.55%(130/142),特异度为92.25%(238/258), 准确率为92.00%(368/400)。Kappa=0.827,与冠脉造影结果高度一致。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式检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结果单位:处
冠脉造影冠脉狭窄程度结果显示,轻度60 处、中度45 处、重度37 处,正常258 处;128 层螺旋CT 冠脉成像检出轻度68 处、中度44 处、重度38 处,正常250 处,不同狭窄程度诊断准确率90.85%(129/142)。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式检测冠脉狭窄程度结果对比单位:处
图1 为1 名老年女性的冠脉造影检测结果。患者于4 ~5 天前,出现胸痛症状,胸痛位于胸下方,呈现发作性。患者症状多在活动时出现,并在休息后缓解。症状持续时间半小时左右。患者不伴有颈肩后背部疼痛,同时无咳嗽吐痰、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入院后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累及LAD、LCX、RCA),LADo-p 植入支架1 枚。
图1 典型病例冠脉造影影像表现
当前我国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患者数量约为350万。在各类疾病的致死率中位居第一位,其中以冠心病为代表。冠心病一旦发作后多为急性,需立即进行干预。若干预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问题。随着影像学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128 层螺旋CT 在冠心病检测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该检测方式应用无创伤、开展安全简便,在对心脏相关疾病的检出率方面应用效果显著[3]。
对最终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金标准检测方式相比,在100 例冠心病患者共400 个节段图像中,冠脉造影冠脉狭窄程度结果显示,轻度60 处、中度45 处、重度37 处,正常258 处;128 层螺旋CT 冠脉成像检测轻度68 处、中度44 处、重度38 处,正常250 处,不同狭窄程度诊断准确率90.85%(129/142)。也证实了该类检测技术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应用优势。分析原因如下。
(1)图像成像质量高。由于检测时应用到了三维图像成像软件,并且在软件的不断升级迭代下,检测人员能够将X、Y、Z 三轴的影像均予以汇合,并可进行整体的三维空间重建。相较于既往低版本的CT 扫描技术,在图像显影度方面效果一般。而128 层螺旋CT 则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大进步。成像分辨率可达到0.4 mm 立方体像素,图像显影度高,使其在心脏扫描成像,非轴位成像方面,可达到非常高的清晰度水平[4]。此外,现阶段所应用到的图像处理设备,算法也更加强劲,可在短时间内将各同向性的容积数据进行整合,根据患者本身的心脏冠脉处病理及解剖情况改变,在显影时重建出恰当的平面,最终将数据整合成符合临床观察习惯的图像,便于检查人员明确诊断。
(2)扫描时间更短。128 层螺旋CT 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扫描,这对于机体中“动态”的气管扫描效果更佳,能够避免扫描时图像伪影出现。从具体扫描的优势上看,在时间分辨率上可达到40 ms。这一较短时间使得临床上受检时心率较快、心律不齐及呼吸急促患者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5]。在本次扫描过程中,患者整个的心脏扫描在5 ~9 s 就能够完成。整体上每秒扫描范围也更大,甚至在1 s 内能够扫描出194 层图像,基本上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由于整体上扫描时间缩短,故在进行图像处理时往往会更为清晰,伪影量更少。这一应用优势为医学影像学扫描技术的革新,对于既往检查时无法憋气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均可能够应用此项检查。
(3)诊断细节更加全面。一方面包括像素点因素,另一方面与扫描后所获得的图像能够进行立体旋转分析有关。这类检测技术应用后不仅能够清晰将冠脉血管处的病变情况及血管解剖情况清晰显示,同时对所获得的扫描图像结果能够还能够全方位观察,或对图像进行透明化处理等。借助系统多线程处理功能,使得检测人员能够同时观察冠脉长轴像、截面像等。系统可自动对冠脉狭窄程度、管径情况、横截面积等参数进行明确[6]。这使得医师在检测时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多元的检测信息,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更为细化的支持。
(4)能够辅助介入治疗术前治疗策略的选择。既往有研究显示,通过应用螺旋CT 检查对病变部位进行密度定量,不但能够提升纤维化病变显影度,同时还能发现密度较低的软斑块[7]。这一方面检测优势能够为明确患者冠脉病变成因及性质提供参考数据,进而为后期治疗开展提供充足数据。
(5)能够对心肌灌注情况充分扫查。由于进行128 层螺旋CT 扫查单次能够获得多期心脏图像,这利于检查者观察心肌造影时,血液首次灌注情况,对评价受检者心肌是否出现狭窄情况应用较为客观。以往有研究验证了螺旋CT 检测方式通过对心室壁厚度及心脏容积进行测量,进而明确患者心脏功能水平[8]。
(6)方便医师进行阅片。三维工作站的应用,使得医师在阅片时能够在不同时间下,观察心脏不同结构变化影像,从而发现更多诊断细节[9]。
从128 层螺旋CT 检测效能方面分析,100 例接受检查的冠心病患者400 个节段图像监测结果显示,狭窄142 处。128 层螺旋CT 狭窄150 处。128 层螺旋CT 检测灵敏度为91.55%,特异度为92.25%,准确率为92.00%。可见,128 层螺旋CT 检测整体诊断效能比较高。但这类检测方式仍然存在一定假阴性检出率。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能与患者的心率、钙化严重、图像伪影及造影剂应用存在一定关联。
既往有研究显示,在进行螺旋CT 检查时,患者可能会因自身冠状动脉血管段形态、血流情况及钙化程度不同,导致检测时出现假阳性检测结果[10]。未来为了进一步提升128 层螺旋CT 图像质量与准确率水平,应根据检测冠状动脉血管段不同,确定最佳图像重建时间。检测时还需注意稳定患者心率水平,从而获取到高水平的图像重建影像。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128 层螺旋CT 冠脉成像检测方式,检测效能水平较高,可作为冠脉造影前的筛查手段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