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会》书写中华精气神

2023-12-21 10:30管筱璞韩亚栋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大会书法

管筱璞 韩亚栋

展示书法魅力,书写时代精神。7月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正式收官。《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共六集,围绕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件(组)作品,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与文化学者,从作品内容、历史背景、艺术性等维度普及书法知识,让传统书法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放眼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只有中国的文字书写演变成了一门艺术。把这档节目做好非常有意义。”《中国书法大会》总导演王珊说。

此前,除了零散的纪录片,展示书法文化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对于电视表达来说,书法题材有其天然的难点或局限,比如书法作品展示的仅是结果,而书写过程又是无声状态下的动作,书法文化在人群中相对小众,大多数人说不出所以然來,等等。”在王珊看来,《中国书法大会》最大的突破在于打破题材禁锢。

《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李逸明介绍,历史上书法名家辈出,作品不胜枚举。有时,同一件作品就会有多个版本。对主创团队而言,如何从成百上千的书法作品中去伪存真,选出最具权威性、艺术性且最符合节目立意的珍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以“三希堂”为例,节目组并没有选择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而是选择了王珣的《伯远帖》。尽管前二者更为知名,但一般来说,只有《伯远帖》被认定为真迹。在舞台上尽可能“展示”真迹,是标准之一。

另一条标准,则是着重考虑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汉代书法以碑刻闻名,节目组却偏偏选择了《居延汉简》。原因是,简牍作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书法墨迹极大地丰富了汉代书法的研究内容,为中国书法史补上了关键一环。

再看作品与主题的呼应。7月7日晚播出的第六集,以“家国天下”为主题,共选取了三件作品,分别是《大盂鼎铭文》、《祭侄文稿》、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题与碑文。

“石碑‘以文勒石、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立碑是表达敬意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收尾,这个创意我们考虑了很久。毛泽东题写碑题,周恩来题写碑文,两件书法作品珠联璧合,既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昂扬不屈精神的见证。这就是书法的力量。”王珊说。

大体而言,每件书法作品的展示包括文艺诠释、专家点评、答题互动、集体临写四个部分。在节目组的构想下,通过文艺诠释、专家点评来展现作品本身,通过答题互动实现了知识的延展,通过集体临写展示书法、完成致敬,各部分互相配合、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满的闭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7-08,有删改)

/链接/挥笔之间,斯文在兹

⊙ 吕帆(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中国书法大会》收官,节目围绕中国书法史上的18件(组)代表作品,以时代之新风,为古老碑帖注入新的活力,鲜活表达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幼时描红到春节对联,中国人对书法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走进书法的前世今生、提升对其鉴赏能力,在当下这个常常“提笔忘字”的键盘书写时代,并非易事。《中国书法大会》的价值正在于此,它透过人人可感的文化基因与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将书法拉回日常,让文化无声沁润。

书法里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蔡澜曾说:“诗,各国人都会作;把词和书法化为画一般的图案,中国之外是少有的。”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不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史,更蕴含着中国式的独特表达与思想精神。恰如节目书法嘉宾叶培贵所说:“所有仍在当代中国‘活着的传统文化,都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根和魂、本和元。”《中国书法大会》的一大亮点便是在笔墨千年的汪洋中“取一瓢饮”,既选出能引发观众广泛共鸣与审美意趣的作品,又超越汉字的笔法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提炼中华美学特色、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如果说书法作品切忌“有墨迹而无笔意”,书法大会也应更多着墨于内涵精神,若只看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点画纵横,却不见颜氏一门的忠烈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化、国民个性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理解便只停留于浅层片面。

书法里有赓续不息的古今一脉。古往今来,汉字不断流变,但不变的是文字承载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这正是新时代的文化节目应特别注重的一点。譬如汉代书法以碑刻闻名,节目组却选择了《居延汉简》,究其深意,是因简牍作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书法墨迹极大丰富了汉代书法的研究内容,为中国书法史补上了关键一环;节目最后一期主题为“家国天下”,从周人纪念祖先功德的《大盂鼎铭文》讲到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取义成仁,写就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再到由毛泽东题写碑题、周恩来题写碑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据主创透露,以石碑作为整季结尾,既是因为立碑是国人表达崇高敬意的方式,也因它以岿然屹立之姿,见证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书法里有活泼创造的时代新意。《中国书法大会》秉持总台“大会”系列的表达策略,通过问答、戏剧、舞蹈、游戏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加持下,30位书友临写的《兰亭集序》腾空而起,在大屏幕“合璧归一”;《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化为武术表演,失意中的黄庭坚借草书与擅长舞剑的李白神交,长撇大捺间,历史向观众款步走来;节目字幕频频使用“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如第三集虚和简静、灵秀流美的方正王献之小楷,便是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依据而作。种种科技应用的背后,是节目对“汉字由谁来写”的深思,唯有把笔交给大众,才能让中国书法拥有延绵不绝的生命力,观众席上才因此坐满了各行各业的书友。村医汪奎自幼背诵苏轼诗词,“不求闻达,但得随心”;交警郝慎之因一次涉及笔迹鉴定的交通事故逃逸案开始练习书法,渐有所悟;篆书爱好者王月彤刻下一千多方印章,坦言“会一辈子爱它”。

这便是书法的魅力,它不仅人人可学、人人可悟,更让人们在“日用”中向更深邃的历史与文化踱步而去、思索而行。尤其当人类高歌猛进步入信息时代,在“未来已来”之余,我们是否还能通过简单的笔画,感受到“过去未去”的温度?倾听到一挥毛笔间、千年文脉存的召唤?一众文化节目的热播再次表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光明日报》2023-07-19)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大会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WAIC与WIC大会简介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声讨大会
书法欣赏
大会选举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