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位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南部,全县辖8镇1个街道办,196个行政村,总人口20.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苹果面积53万亩,农民人均3.3亩,居全国之首。洛川苹果自1947年引进栽植至今已有76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引进推广、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经过近几年发展,初步形成“八链同构、三产融合”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实现了集链成群、多链增值。2022年底,洛川苹果总产量105.86万吨,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建成保留全世界4000多种品种的苹果种质资源圃、国家级苹果选种场、世界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洋秀才”和本地“土专家”,开展农民最需要的芽变品种选育、化学疏花疏果、三层抗旱保墒、砧穗组合对比、精准抗冻防雹、苹果免套袋等实用技术研究,助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产品化应用推广,选育出了“洛川苹果1号”“洛川苹果2号”两个新优品种,认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6.8万亩,苹果平均含糖量由13.2%提高到15.5%,确保在源头上牢牢掌握品种自主权。
坚守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政策红线,制定了《洛川苹果技术标准综合体》和《黄土高原旱作节水矮化密植果园技术手册》等技术标准,坚持“乔矮同步、宜乔则乔、宜矮则矮”的思路,采取“以株代亩”的方式,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累计搭建防雹网10.5万亩,建成矮化密植园14.6万亩,其中百亩以上矮化密植标准园98个,面积达20256.69亩,使苹果生产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操作转变,实现降本增效。
采取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加快推进冷气调库建设,并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把果库建在果园,全县苹果贮藏能力达68.3万吨,可实现65%苹果贮藏。通过引导果农入库贮藏,分时错峰销售,有效防止“果丰伤农”的现象发生。
引进装备4.0智能选果线36条,可满足80%苹果的内科、外科体检,破解了人工分选效率低、霉心病、糖分无法检测的难题,确保苹果外在品质、内在品质的高度一致性,推动了混级等价销售向优级优价转变。
依托国家级苹果产业园区,引进反光膜回收利用、生物质发电、果筐果网果袋加工、纸箱制造等果业关联加工企业32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持建成果汁、果醋饮、脆片加工企业11家,产品销售省内外多地;西部农资交易市场入驻商户120家,实行集中配送、农药化肥直供,全县果园投入品年可节约投资3亿元,8000人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下地有活干,就近有钱赚。
支持企业和冷链运输企业“强强联合”成立各种合作类型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配备现代冷运车辆100余台,建成了延安洛川苹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智慧分选中心,整合7家快递企业组建了物流运输联盟,培育运输类企业33家、快递物流商户115家、网微店8000余家,构建拥有2个县级物流中心、12个乡镇集中收发站、10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每天苹果外运能力达3500吨。2022年电商苹果销售量10.8万吨,实现销售金额约15.13亿元。
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推行集技术服务、机械耕作、农资供应、苹果销售、劳务组织“五位一体”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一站式社会化服务组织12家,实现“生产互助化、管理集约化、运营扁平化、典型体系化、服务科技化”,保本微利,服务果农,既方便了群众,降低了成本,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重点启动党建引领“一区十六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点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林下经济、采摘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升温,成功发展了黄连河、芦白、阿寺等一批经济强村、环境靓村,全县3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按照“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先后引进新希望、大北农等生猪养殖企业,发展生猪养殖60万头、牛3万头,建成有机肥加工厂10家,有机肥生产能力25万吨。50万亩苹果成为全国首家整县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努力形成果畜结合、良性互动的果品安全生产格局。
今后,洛川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抓手,聚焦洛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八项重点任务,坚定不移实施“苹果引领”战略,坚定不移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配齐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矮化、乔化果园比例调整到2:3,中晚熟比例达3:7,“洛川苹果”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