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影视传播的发展与普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路遥的文学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被改编成各类影视作品后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本文从影视传播对路遥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对路遥文学作品的推广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究,提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应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影视传播 路遥 文学作品 影响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0-0089-04
在全媒体时代,影视最直接的创作来源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作品不仅为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便利,成为文学作品最直观的宣传,而且拓宽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与方式,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很多影视作品难以做到与文学原著完美融合,一些拙劣的改编甚至削弱了原著的文化精髓,误导读者,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
陕西作家路遥深入生活,用生命创作,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路遥的小说自问世后即被改编成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以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形式播出后反响热烈,使得彼时在世的路遥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影视传播效应,亦令原作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影视传播对路遥的文学创作及其作品的推广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影视传播影响路遥的文学创作
影视传播对路遥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人生》及广播剧《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对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写方式的影响。
1.电影《人生》的“热映”对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写方式的影响
“路遥创作的《人生》一共有两部,一部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中篇小说《人生》,另一部便是电影剧本《人生》。”[1]由路遥亲自执笔改编的剧本《人生》以故事片的形式甫一出现在大众眼前,便引起极大轰动。影片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1980年前后陕北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和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在两角钱一张电影票的时代,影片收获上亿票房,创造了票房奇迹,并荣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女主角吴玉芳获得“最佳女演員奖”。电影《人生》的影响力甚至辐射到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上映,并在1985年角逐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大火后,小说《人生》又被改编成戏剧、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艺术舞台上,评论小说作品和电影《人生》的文章多不胜数,在文艺界形成研究路遥的第一个高潮。
电影《人生》取得的成就激励着路遥,他萌生了“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的想法。可彼时现代主义思潮弥漫文学界和评论界,大众都追捧潮流,导致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黯然无光。路遥并不认同“现实主义过时论”这一论调,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家的工作绝不仅是为了迎合当下人们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作品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否过时,读者大众才是真正的检验者”[2]。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在当时确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证明大众仍然愿意接受并且欢迎现实主义文学。因此,路遥更加确信中国仍然需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决定用《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建构一部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毫无疑问,电影《人生》的“热映”为路遥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奠定了基础,基于《人生》的写作经验,路遥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具体而言,电影《人生》从真实性、朴实性的角度出发,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逼真的生活画面,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平凡的世界》为准确地表现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也秉承真实性的原则,用现实主义手法展开叙述。《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路遥又创作了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讲述《人生》成功发表后,他作为一个当代作家的创造和劳动该何去何从,即对《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做了具体而详细的阐释。总之,《平凡的世界》是对《人生》的超越,《早晨从中午开始》是对《平凡的世界》的礼赞,也是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总结。
2.广播剧《平凡的世界》前两部的“热播”对小说第三部书写方式的影响
小说《平凡的世界》共有三部,前两部的出版和传播过程充满曲折。基于中篇小说《人生》所取得的成就,路遥对第一部的发表充满信心,但作品却遭到《当代》编辑部和作家出版社的拒绝。当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被认为是“时代的主流”,大众不愿意看陈旧的事物,所以多数人追求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读者也很难相信路遥依旧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能创作出亮眼之作。几经波折,第一部最终在《花城》杂志发表,发表后读者少之又少,只有少数人肯定了它的价值。路遥颇受打击,但他仍坚持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完成第二部的创作。第二部完成后,没有刊物愿意发表,小说仍然不被人们看好。
然而,路遥和叶永梅的一次偶遇和交谈,促成了《平凡的世界》以广播剧的形式播出。广播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传媒,是一种依赖无线电波传输声音信息的媒介工具,覆盖面非常广,传播极其迅速,是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听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也很低,这是纸质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法企及的。机缘巧合下,《平凡的世界》于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李野墨为演播者,播出后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也促成作品与亿万听众的奇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特殊的方式推出了长达四个多月126集的《小说连播:平凡的世界》,听众来信如潮,大多认为《平凡的世界》教会人们生活,教会人们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道路。”[3]路遥也曾说:“非常感谢先声夺人的广播,它使我的劳动成果及时走到了大众之中。”[4]广播剧《平凡的世界》为小说打开了另一扇窗,让小说有了“出头之日”,以新的面貌重新和读者大众见面。
《平凡的世界》前两部一经播出,打动了听众,更激励了路遥,直接推动了第三部的创作。路遥也是自己作品的听众,他生前在《我与广播电视》中这样写道:“小说前两部在电台播出的时候,我还带着病闷在暗无日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赶写第三部。在那些无比艰难的日子里,每天欢欣的一瞬间就是在桌面那台破烂收音机上听半小时自己的作品……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那台收音机庄严地唤起自己的责任感,继续往前行走。”[4]路遥将广播作为他创作第三部的精神支柱,是广播给予了路遥强大的动力,使他更有信心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完成第三部的创作。广播剧播出时,“第一部用的是已在《花城》出版的作品,第二部用的是清样,第三部用的是手稿,是路遥为了广播加紧创作的”[5]。广播剧用其独特的传播方式重塑了《平凡的世界》的传播途径,以“先声夺人”的形态打开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大门,推动了小说作品和广播剧的共同发展。
二、影视传播影响路遥文学作品的推广
影视传播对路遥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电视剧及广播剧的播出影响了路遥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发展。
1.电影、电视剧及广播剧《人生》对小说《人生》传播的影响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自1982年发表后,就有许多媒体将其改编成电影、话剧、广播剧等播出,“1982年《人生》在北京广播电台播出;1984年《人生》被改编成由孫道临主持的7集同名广播剧播出;1984年由上海话剧团改编成的同名话剧正式公演”[2]。广播剧《人生》对小说作品的宣传是路遥作品与广播的第一次结缘。1984年,由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不仅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国内大奖,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影片,各大电影院连映40多天,每场都座无虚席,观众要反复观看才觉得过瘾。电影《人生》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引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
广播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声音符号有效推动文本进入“有声化”阶段。不同于纸质传媒,有声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学作品的接受普及度,满足了多数人的需求。从传播的广泛性和立体性的角度来看,影视传达的效果更加直观,人物也更加立体和形象。1984版电影《人生》对小说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影所积累的人气效应带动小说图书市场,增加了图书销售量,扩大了读者群。2009年,导演杨阳以小说《人生》为素材,拍了3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2014年在央视八套(上午档)首次播出,但反响平平,并未像1984版电影《人生》那样引发轰动和热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提升作品的质量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2023年3月20日,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首播,该电视剧由阎建钢担任导演,当红明星陈晓(饰高加林)、李沁(饰刘巧珍)主演。时隔四十余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第三次被搬上荧幕,备受观众和书迷们的期待。《人生》一路走来,从纸质书籍、报刊到广播改编的有声节目,再到图像时代的电影、电视剧,一步一步走进读者大众心中。
影视及广播剧《人生》是小说的一张名片,对小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知识青年纷纷追求路遥,成就了路遥的名气,也推动了其文学作品的发展。电影《人生》让更多人想要阅读原著,著名导演贾樟柯就是在看过电影之后阅读了小说《人生》,并表明《人生》对他的电影创作影响很大,《人生》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他自己的人生[6]。这正是影视对文学的影响,对读者大众和无数立志奋斗人的影响。
2.广播剧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对小说《平凡的世界》传播的影响
1984年,小说《平凡的世界》框架基本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力求全方位反映中国近十年城乡生活的巨大变迁,人物力求要近百人左右。”[7]路遥用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陕北农村与城市的面貌以及人物之间真实又复杂的情感。
1988年3月,《平凡的世界》以广播剧的形式播出,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连续播放了一百多天,直接受众达3亿人之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收到了许多听众的来信,《平凡的世界》在新千年听众点播‘精品展播中位居第一,在《小说连播》60年最具影响力的节目中居第八位,但在听众的心里它排到了第一位。”[8]在电台编辑叶永梅的强力推荐下,《平凡的世界》得以顺利录制。可以说,正是由于叶咏梅编辑和李野默对路遥小说的把握与艺术加工,才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广播把《平凡的世界》送进千家万户,为小说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由潘欣欣导演的14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陕西省评论界举行座谈会,称赞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高品位的作品。”[2]2015年,由毛卫宁导演,佟丽娅、王雷等主演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再次热播,口碑极佳。《平凡的世界》被改编为电视剧的形式放映后,对小说的传播有利有弊:一方面,受众更加多元化,更多的接受群体可以了解路遥笔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路遥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发展,引发了新一轮路遥研究热潮。另一方面,改编后的电视剧难免会和原著有些差别。例如,冰峰汽水、火车、香蕉等出现在剧中会让观众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的实际生活水平有错误的理解;剧中人物的方言偏向于关中话,与浓厚的陕北话有所区别,这会导致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观众对陕北方言产生误解;此外,剧中人物情节设置不合理,直接造成网友对电视剧的抨击。以上现象不仅会让不了解陕北风土人情的观众对陕北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也会影响小说的传播效果,这正是影视作品改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路遥的作品传播力之强不仅受影视传播的推动,还与作品自身的经典程度有很大关系,《平凡的世界》取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是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受到读者大众的喜爱,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广播剧及电视剧的播出,带动了小说作品的销量,使路遥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需要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才能扩大传播范围、丰富传播途径、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可多角度、多方面地融合其他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例如,《人生之路》尚未正式上映,微博、抖音和公众号等各个平台就有相关剧集信息的发布,当红明星主演也为电视剧增加了热度和流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讨论,扩大了受众群体,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现如今,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人们可以通过多种APP了解路遥的作品,在QQ音乐、喜马拉雅或公众号等平台都可以收听由专业团队倾情打造的有声书,舒缓的音乐、真实的情境吸引了大量听众,这一传播方式是对广播的延续又远远超过广播。
三、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良性互动发展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存在近似于“诗”与“画”的区别,作家创作的文本是“诗”,而依照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则是“画”。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符号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建构人物形象,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需要仔细揣摩和反复推敲,才能深刻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相比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更加直观,观众只需要视听结合,略加思考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文学和影视尽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都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二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学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发展起着宣传和推广作用。
文学作品是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内容的反映。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艺术加工,改编的过程不仅要基本保留原著的风貌,还要考虑当下的时代特征。影视作品应当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使观众对文学作品有更新的认识和解读。因此,对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要秉持尊重文学作品的态度,要忠于原著,体现其原始性和纯粹性。
如今,影视文学飞速发展,大众可以通过影视传媒快速了解某个作家或作品,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促成了文学作品自身的发展,也为影视带来一定效益,因此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并不存在谁取代谁或者誰依赖谁的问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东,任霄.论电影《人生》对小说文本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0(2).
[2] 马一夫,厚夫.路遥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 张佳韵.浅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影视改编[J].参花(下),2017(11).
[4] 路遥.我与广播电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8).
[5] 张玮.电台广播与当代文学生产[D].开封:河南大学,2017.
[6] 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7] 侯业智,惠雁冰.《人生》的文本变迁与传播纪实[J].社科纵横,2016,31(8).
[8] 叶永梅.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特约编辑 张 帆)
作者简介:郝亚梅,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