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之声:《红死病假面》的声音效果

2023-12-20 21:39:34尹程薇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爱伦声音效果

[摘  要]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爱伦·坡《红死病假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象征意义、叙述特点和颜色效果等方面,对于小说的声音效果分析较少。近年来的“声音转向”热潮呼吁人们重听经典,重视文本的声音特点。爱伦·坡的创作理论也非常注重声音在作品中的效果。《红死病假面》中“d”音与“θ”/“s”音不断复现构成死亡二重奏,使“Death”在行文中若隐若现,呼应着小说里整点出现的丧钟之声。鲜明的声音特点与强烈的视觉对比相结合,营造出死亡将至的恐怖效果,劈开读者冰封的心海。

[关键词] 红死病假面  声音  爱伦·坡  效果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8-0077-04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学界逐渐出现“以声音为研究起点或终点的跨学科发酵态势”[1]。“声音转向”之风吹入中国,中国学者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也积极地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生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才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在西方文学界占有不朽的地位[2]。坡向来注重作品的效果,声音则是其“效果论”创作原则的重要一环。与以往小说重视视觉描写相比,感知敏锐的爱伦·坡也十分重视声音与听觉认知,而这常被读者所忽略[3]。

声音研究成为中国学者重新发现爱伦·坡的重要思路,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厄舍古屋的倒塌》。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分析文字在意义层面的声音,没有去分析物质层面的声音效果。《红死病假面》(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是他在18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学界咸信,这篇小说是无可争议的名篇,并且是爱伦·坡最为奇异诡谲的短篇小说之一[4]。小说讲述的是在红死病肆虐之际,普罗斯彼罗亲王带领一干随从躲进城堡,举办假面舞会,最后因红死病蔓延而集体死亡的故事。一直以来,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叙事和颜色效果等,却很少去分析小说中的声音元素。本文将从声音角度入手,结合坡的创作哲学,分析《红死病假面》的声音特质,并探究其与小说的其他元素构成的统一效果,从而尽量还原小说在文学意义上的生成轨迹。

一、声音与爱伦·坡的创作哲学

在浩浩荡荡的文化研究大潮之中,文学批评出现了“文学信息化”“内容偏见”等倾向。单一的主题内容式分析会将文本简化为抽象的意义。在表音文字当中,“词语的肉身”更是不容忽视,“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5]。1977年,加拿大学者默里·谢弗(Murray Schafer)提出“声音景观”概念,自此,声音研究成为相对独立的论域,并逐渐与文学批评相结合。“重新重视文本的声音分析对于基于单一书写符号的理论盲点而言,不仅可以还原文学意义的呈现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性建构。”[6]爱伦·坡提出的效果论美学在强调“美是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效果的具体建构,声音则是达到美的效果的必要条件。

爱伦·坡对效果论的系统阐释集中于《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和《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中。坡在《诗歌原理》中将精神世界三分为纯粹智力、趣味和道德感。智力关系着真理,趣味则带来美感,道德感強调道义[7]。并且,坡认为其中的“美”,并非一种特征或品质,而是一种效果,是一种强烈而纯洁的心灵升华[8]。美不是漂亮与否,而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砍向读者冰封内心的破冰斧。

“在几乎所有体裁的创作中,效果或印象的统一是最为重要的”[7],在《创作哲学》中,爱伦·坡明确反对依靠直觉的创作方式。他依托自己的效果论美学,将《乌鸦》(The Raven)这首名诗背后的惨淡经营娓娓道来,他先确定诗的篇幅,再确定其效果与情调,营造出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悲郁情调。接下来,坡花费大量篇幅来解释自己对诗歌声音效果的思考,他运用归纳法找到一个艺术振奋点,用来作为这首诗的基音,作为全诗结构和效果的枢纽[9]。基调声起初只是音乐术语,用来标识特定音乐作品的调性[9]。仅在确定了诗歌的篇幅和效果后,坡就着手寻找具有悲郁效果的基调音,而不是思索具体的形象,这足以看出他对作品声音的重视。不仅要确定基调音,坡还用了叠句的形式,因为同音同律和循环往复的叠歌可以带来愉悦的体验。确定了基音的表达效果、表现形式与具体音韵之后,一个带有最响亮的长元音与被拖得最长的辅音r的单词浮出水面,即“nevermore”(永不复焉)。只有确定了基调音,坡才开始构思合乎逻辑的情节,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声音效果的敏锐感知与细心推敲可见一斑。

坡的《创作哲学》针对小说写作技巧而发,对声音效果地注重源自他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坡是文学史上“第一位直接关注读者反应的美国作家”[10],他以古代流传的“圆筒配对法”来阐释创作与阅读之关系,发信人将细长的羊皮纸缠绕于圆筒上,再横向书写信息。收件人以同样的方式将羊皮纸缠绕于圆筒上,即可阅读信息[10]。 创作是编码,阅读是解码。坡在提示读者要小心分析、大胆想象,勇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重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具体而言,读者聆听《红死病假面》中的声音,也能够对小说有更加深入的体悟。

二、“death”:红死病的脚步与丧钟之声

依照爱伦·坡的自述,在动笔之前,要先确定一种可达到的效果。效果是强烈而纯洁的心灵升华,那么应是沉郁悲怆的。坡认为,在古往今来的悲郁主题中,死亡显然是最为悲郁的主题[9]。围绕着最先确定的效果,小说讲述了瘟疫爆发背景下的一场化装舞会变成集体葬礼的故事,同时小说的音韵也极力渲染萦绕不去的阴郁气氛,力求在简短的篇幅内带给读者统一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小说明确描写的声音有舞会上的伴奏音乐和第七个房间里整点传出的钟声。乌檀木钟在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整点响起,如丧钟一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死亡的到来。木钟的声音响亮而震撼,其突然开始又突然停止,足以令闻者毛骨悚然。而那种间歇出现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声音,也比完全的寂静更让人恐惧[11]。 从具体行文中,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代表着声音的文字所传达出的恐怖效果,小说的基调音已经显露无遗。

作品的开头至关重要。“如果作品的开头第一句话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作者的第一个努力就归于失败了。”[7]因此,读者从开头便能感受到坡对音韵独具匠心的安排。

THE "Red Death" had long devastated the country. No pestilence had ever been so fatal, or so hideous……There were sharp pains, and sudden dizziness, and then profuse bleeding at the pores, with dissolution…… And the whole seizure, progress and termination of the disease, were the incidents of half an hour.[12]

緊跟在题目“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之后,小说第一句便出现一显一隐两个death。一是点出题目“红死病”,二是将death嵌在devastated的读音之中,结合这篇小说的主题与效果,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基调音为“death”。第一段中,“death”头尾的“d”音与“θ”音(或听觉上与之相近的s音)重复出现,以达到“death”复现的效果。并且,小说中的“death”没有直接复现,而是处于半透明状态,它的部分音韵散落在长短不一的语句中,读者虽没有重复读到这个单词,这个单词却如幽灵一般隐现于文字的缝隙间,漂浮在读者的脑海中。“d”音为爆破音,掷地有声,与丧钟之声暗合,而“θ/s”音表现出红死病悄然无声地降临。无论在音韵还是内容上,开头都奠定了死亡二重奏的基调。此外,末尾的r音是拖得最长的辅音,使瘟疫肆虐的气氛四散开来,将死亡的恐怖效果弥漫在整篇小说中。

爱伦·坡对结尾同样看重。他认为在作品即将结束之处,恰恰是所有艺术效果氤氲展开的地方[9]。《红死病假面》结尾的音韵排布与首段略有不同,结尾处红死病假面为人瞩目,成为主角,以风卷残云之势将一场舞会变成了集体葬礼。因此,结尾处几乎每一句话都以“and”开头,将整个结尾连成一片,让读者体会死亡笼罩下的窒息之感。尾句更是达到了极致的效果,“And Darkness and Decay and the Red Death held illimitable dominion over all”[12](黑暗、腐朽与红死病开始了对一切漫漫无期的统治)。尾句中连压四个“d”音的头韵以模仿丧钟之声,同时连用三个“and”将其连接在一起,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结尾“over all”连用可拖长语调的辅音r和l,形成余音绕梁之效,象征死亡的丧钟之声不仅回荡在尸体横陈的城堡中,更回荡在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回荡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不仅在语义层面传达出“死亡统治一切”的意蕴,更是在音响物质层面营造出充满死亡气息的恐怖效果。行文中的“death”虽没有时时出现,却也仿佛戴了假面,隐藏在频频出现的“d”音与“θ”/“s”音之下,红死病假面的脚步声、丧钟之声与舞会乐声起伏交错。当然,一部作品形成的统一效果不只得益于语音与语义的相互照应,情节、空间、颜色运用都是形成死亡效果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视听结合的统一效果

在《红死病假面》中,爱伦·坡将小说中诸种因素的运用推至极限,造成强烈的冲突,让读者印象深刻。爱伦·坡对声音与发音器官的描写也渗透到小说情节里,在鲜明的对比之下,死亡效果/主题彰显得淋漓尽致。

从声音上来说,“红死病”能够让读者立刻联想到中世纪的黑死病,这为小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基音“death”中暗含的丧钟之声(“d”)与死神脚步声(“θ”/“s”)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恐怖效果。普洛斯彼罗亲王(the Prince Prospero)罔顾人民的安危,退居城堡举办狂欢舞会。这一点从亲王的称呼中即可看出,双唇音“p”连续出现三次,读来有轻松活泼之感,与丧钟之声格格不入,并且,“prospero”与单词“prosperous”(繁荣的、兴旺的)音近,形成反讽。这位亲王显然是一位带着假面的昏君。

空间描绘方面,舞厅里七个房间的颜色分别是蓝色、紫色、绿色、橘色、白色、紫罗兰色和黑色,七种颜色各不相同,邻近房间的颜色甚至是反差巨大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呈现出混乱与怪诞之感。其中,第七个房间是小说中高潮部分发生的空间,该房间被黑丝绒挂毯紧紧“包裹”。作为比较,爱伦·坡在描写第四间房间时用的是带有客观性的描述词“furnished”。与其相近的还有“covered”或者“decorated”。但是作者却在描写第七间房时使用有“裹尸布”“用寿衣埋葬”之义的“shroud”,揭示出第七间房的死亡象征意义。并且,第七间房间的窗户是猩红色(a deep blood color),直译为“浓重的血色”,窗户的红与挂毯的黑交织在一起,形成极为恐怖的效果。同时,恐怖的颜色效果还混合着黑色时钟的钟声。作者将黑色时钟拟人化,钟的表盘象征人脸,黄铜腔体代表人的肺,从肺里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低沉、悦耳,又有点古怪。作者将时钟的发声机制拟人化,凸显出丧钟之声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小说将第七个房间设计成诡异怪诞的墓室,颜色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对黑色时钟的着墨使丧钟意象更为明确。

有学者认为,“坡的小说往往凸出听觉认知对视觉认知的消解或改造”[3]。然而,就读者接受的小说效果来看,《红死病假面》恰恰通过视听结合来实现效果的统一。空间设计中的对比颜色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生出吊诡之感。丧钟之声在语义和语音的糅合过程中不时响起,让小说弥漫着死亡将至的恐怖氛围。“有声有色”才能更加全面地触动读者的感官,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

卡尔维诺引用晶体和火焰两类意象归纳出两种文学风格。晶体以其结构稳定而象征着作品的理性与清晰;火焰的内部不停激荡变化,但是外在形式大体不变[1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坡既非全然的晶体派,也非纯粹的火焰派。他对自己的审美天赋、创作直觉进行理性把握,在短小的篇幅内精心排布声音和空间等要素,形成统一而强烈的效果。《紅死病假面》没有明确的背景、时间和地点,小说的空间布局初看具体,但是房间布置梦幻又浓烈,关于红死病出场的描写似乎细致,伸手探去却没有实体。小说本身也如文中红死病假面的形象,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所指。红与黑、舞会音乐与丧钟之声、狂欢与死亡,这些因素在小说的内部不停地激荡,呈现出鲜明震撼的效果。正是因为没有明确不变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意蕴才更加丰富,小说的生命力才如火焰般炽烈旺盛。丧钟之声虽无形,却在每个人的心中响起。

参考文献

[1] Jonathan Sterne.Sonic Imaginations[C]// Jonathan Sterne.The Sound Studies Reader. London:Routledge,2012.

[2] 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3] 于雷.泄密的声音:爱伦·坡小说中的视听之争[J].外国文学研究,2021(4).

[4] 何劲虹.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的叙事艺术[J].唐都学刊,2012(5).

[5]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6] 王晓路.声音与书写:论文学的语言问题及其意义生成[J].外国文学,2021(6).

[7] 爱伦·坡.爱伦·坡精选集[M].杨烈,节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8] 爱伦·坡.创作哲学[J].中外诗歌研究,1998(4).

[9] R 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Vermont:Destiny Books,1993.

[10] 于雷.爱伦·坡小说美学刍议[J].外国文学,2015(1).

[11] 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M].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12] Poe E A.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W.W. NORTON & CO,2004.

[13] 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特约编辑 孙丽娜)

作者简介:尹程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爱伦声音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4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25:56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0:17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0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