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月
摘要: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逐渐与网络视听传播汇合,形成“大视听”的传播格局。“大视听”时代对于传媒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划分、教学实践模式、就业方向等环节都面临着革新。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在“大视听”观念引导下应运而生,延续广播电视教育的先发优势,探索着视听融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 网络视听 媒介融合 专业群建设
2022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报告新增了“大视听产业”“网络视听平台”等内容,预示着传媒产业格局的重大转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视听”时代已经来临。随着广播电视全媒体事业转型发展向纵深不断推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向了渠道融合、内容融合、媒体融合、治理融合的新时代。相较于传统视听,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视听产业链中深度嵌合,直播、短视频、云交互等新型视听形态不断打破媒介壁垒,“影视分野”的媒介观逐渐被强调多场景融合的“人文+科技”数字化传媒所代替。“大视听”时代呼唤着适应多平台、多技术、多素养的复合型视听人才,传媒人才培养方向应与视听产业发展要求紧密衔接。
在“大视听”时代蓬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中,传媒专业高等院校的转型与改革随之进入了新的时代。在网络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浪潮中,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大变革之际的时代命题。山西传媒学院作为中国第三所公办本科传媒高校,紧密结合传媒行业的新发展与新需求,在传媒高质量人才培养上不断探索。2022年6月23日,山西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示范基地落户山西传媒学院,预示着山西传媒行业正式开启了大视听时代产教融合的新篇章。在此契机之下,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应运而生,肩负起从广播电视到网络视听人才培养的转型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政治局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級融媒体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在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底层框架的媒体融合语境中,多屏互动、交互式传播、移动观看等传播形态日新月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更新迭代。复杂而多变的媒介语境中,传统媒体人才无法胜任平台互通、场景互融的复合型传媒工作。基于线性传播思维的广播电视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视听行业快速发展与提供变革所需的数智人才的需求。在媒体深度融合与生态重构的必然趋势下,传媒行业和传媒高等院校都在呼唤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重构教育教学目标
在教育部“新文科”教育“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战略方针之下,山西传媒学院将新技术前景与技术应用趋势纳入专业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在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专业体系的重构,建立以多学科联动,跨领域互融为定位的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
视听学院由三个专业组成,其中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由成立于1988年的电视摄像专业和1995年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转制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成立于2001年的编导专业转制建成,录音艺术专业由成立于1987年的录音专业转制建成。视听学院正是一所广播电视系统老牌学校直面挑战、化危为机的专业优化之举。从传统的专业化广播电视教育,转向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网络视听教育,大力推进“产、学、研、创、展”一体化育人模式,全方位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理念创新,致力于打通专业区隔、培养全媒素养、融汇理论实践,践行新文科交叉融合的战略方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和迭代。
1.尝试教学模式多样与创新。面对大视听时代的人才需求,学院以培养目标、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为导向,在传统模式基础上进行革新升级,不断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学院借助多媒体技术、演播室技术、数字制作技术等先进技术,结合行业需求、互动性强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具个性化和实战化的教学体验。例如,学院将教学目标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深度融合,创造性地以网络视听摄制工作现场为课堂教学场景,助力山西文旅的宣传和推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实现了传媒教学模式与文旅行业发展的协同创新。
2.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扩容。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学院积极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即时更新行业一线教学资源,将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在线化,实现专业间、学院间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时获取传媒行业的前沿动态,突破教材的时效限制和课堂的空间限制,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保持与行业之间的同频共振。
3.培育融媒岗位创意与能力。网络视听教育的转向要求学生具备融媒素养和创新能力。学院针对网络视听教育交叉互融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不同媒体形式和5G、大数据、AR/VR/X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多点交互式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网络视听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媒体行业或与媒体相关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在从广播电视教育转向网络视听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探索是多层面、多元化的。其不仅提供了更为灵活、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数字媒体时代不断延展的学习需求,还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和普惠普及,培养了学生的跨媒介素养和数字内容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这一转变是新时代网络视听人才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传媒行业大视听格局的必然选择。
(二)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是网络视听领域的基础要素与核心资源,视听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以新时代网络视听人才培养为导向,探索深度融合与跨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均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全岗位需求适应全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视听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技能需求。转向网络视听教育使学院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需求和数智社会的变化。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级融媒体中心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媒体架构,这就要求传媒专业学生从过去的专人专岗、专精一门的职业要求,逐步具备全方位、全流程、全媒体的综合素养,充分把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特点,适应不同媒体岗位的需求。
2.项目制教学打造全媒体人才。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视听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技能需求。通过网络视听教育,学院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媒体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开拓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与各大媒体、制作机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践项目与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环境提前接轨的机会,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接行业一线的项目实践与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优秀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择业观念,最大程度缩短学校学习和社会服务之间的适应期,打通学习和就业之间的最后一环,搭建高校与行业之间的良好反馈机制。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视听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网络视听发展高峰期内容生产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录音艺术专业因其专业独特性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的申报与建设,为大视听理念下的一流专业群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学院规划一流专业群建设的思路源于视听行业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伴随着视听行业发展在内部生产结构与外部行业联系的精细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已完成的单一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为迎接行业发展谋划集群布局成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如何在专业建设中构建和发挥“群”优势,以适应行业的动态化发展成为当下重点关注的领域。
视听学院以大视听为核心,贯穿视听传播与生产的全流程,逐渐形成了整体性推进的专业集群。专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学院内部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围绕行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与总体统筹,规划专业之间的教学、实践联动以增强集群内部的“黏性”。集群内的专业互补性和协同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媒体化的视听教育,培养出具备跨领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开放性的行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的共享式学习也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在视听领域的创新能力。视听学院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专业集群生态体系建设的路径,三个专业走向了耦合共生与协同创新相结合的共进体系,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1.搭建交互课程体系。专业集群的构建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多维度建设上。三个专业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创新性地增加了“課程包”“工作室”“导师制”等交互学习方案,实现跨专业、跨方向的个性化定制教学。学生在基础课程修满的基础上,有机会大范围地选择和尝试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且掌握多种专业技能。例如,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可以选修影视摄影与制作的相关课程,以了解影视摄影技术,具备基础的摄影摄像能力;录音艺术的学生可以选修广播电视编导的课程,了解编导技巧和创意构思等,熟悉编导工作的全流程,并具备基本的创意、策划和写作的能力。通过共享课程设置与交叉交互学习,学生在凸显专业特色的同时,可以掌握传媒行业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媒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现专业联动实践。专业集群的发展在提升集成功效上,采用了跨专业实践项目和合作创作的统筹方式,以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互融。对于高年级同学,实行项目制跨专业培养,通过课程联合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作品创作等实践项目的广泛开展,充分调动各专业学生的能动性与深度协作。在各类型实践项目中,学生可以凸显专业特长,体现专业优势。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负责视听作品的摄影和后期制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负责策划和导演,录音艺术专业学生负责音效的录制和制作。通过跨专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学习和借鉴其他专业的经验和技巧。
3.适配地方发展需求。专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为目标,打破高校科研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高适配度。学院通过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进行讲座、研讨和指导,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的同步调整。同时,学院内部统筹调配专业教师资源,成立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中心、皮影戏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专业交流和学生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横向、纵向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服务地方宣传工作,将课堂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课堂与行业对接、知识与能力对接的设计下,促进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创新。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性转化,产学研一体还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构建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地方的协同育人机制。
4.共享现代教学资源。视听学院围绕实践课程体系对教学资源进行了统筹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学院打破以专业为单元的教学硬件设施管理模式,建立了全院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管理体系,为全院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实训必备的导播设备、灯光设备、摄影设备、剪辑设备等硬件设施。通过资源共享,不仅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与有效率,还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
5.拓展新兴就业渠道。专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与行业紧密结合,关注动态就业需求和拓展就业领域。学院与行业企业和传媒机构广泛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分置换认证体系,积极开展校外实践实习项目,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进行研判,就业对接产业,从而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动态调整。此外,大视听时代传媒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领域不断外延,就业的多元化、延展性趋势明显。学院针对传统媒体就业率偏低的现状,通过“访企拓岗”对接行业企业平台,拓展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就业渠道,设立就业推荐机制和创业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一流专业向专业集群的发展,通过三个专业的互动与合作、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体系化推进视听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推行上述多方面举措,专业集群的发展在学院内部促进了专业之间的互补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与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创新发展路径使得学院在视听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培养出具备跨媒介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视听人才,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简称蓝皮书)指出,广播电视全媒体事業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传统视听向“大视听”快速演进,“大视听”正拓宽拉长视听产业链。其核心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并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蓝皮书指出,下一步,大视听产业将不断强弱项、补短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视听产业带建设,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沿黄河省份等探索建立区域视听产业协作体或视听产业联盟,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大步迈进,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当前的大视听格局下,视听学院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广电媒体的深化融合发展相联动,作为视听学院发展探索的新模式与新方向,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构建产学研创合作机制。学院与广电媒体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实践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协作。通过产学合作,学院可以紧密关注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之与行业紧密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2.强化专业集群互动交流。在大视听格局下,广电媒体涉及多个领域和专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视听学院通过开设跨专业的课程、实践项目和研究团队,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例如,组织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和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大型视听项目,各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协作完成项目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以综合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3.推动行业导向实践教学。视听学院与广电媒体行业的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实习。学院邀请行业专家来指导学生,组织行业导向的比赛和演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深化,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要求和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4.建设开放共享创新平台。视听学院可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将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立行业合作研究中心。学院与广电媒体行业的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行业合作研究中心。通过研究中心开展前沿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推动广电媒体的创新发展。同时,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参与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是设立产学合作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合作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和创业孵化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基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三是推动产业项目合作。学院与行业共同推动产业项目的合作开展,打破封闭的教学场景,以开放性教学设计连接产业集群。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工作,了解行业运作和实践操作。产学项目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行业提供人才储备。四是开展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视听学院面向行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通过与行业合作,学院根据行业需求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为学院带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产业专业集群共建和产教融合,视听学院与广电媒体行业紧密结合,深化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大视听格局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这种新模式的探索将进一步推动视听学院的发展,并为广电媒体行业的创新与进步注入活力。
2021年10月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正式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指出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指引了视听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报告在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尤其强调了网络视听传播在新时期的时代使命,要求坚持正能量,建好用好网络影视剧IP征集平台,打造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网络动画标杆作品,推动网络视听节目量质齐升。
在此要求下,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将继续发扬在广电领域的先发优势,探索网络视听教育与广播电视教育的融合路径,创新全媒体复合型视听人才的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广电视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2022)[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
[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EB/OL].(2021-10-08)[2023-09-16].http://www.nrta.gov.cn/ art/2021/10/8/art_113_58120.html.
[3]主要责任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在第29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3)主题报告会上的主旨演讲[J].广播电视信息,2023(05).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