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圈层体系构建研究

2023-12-20 10:58:08宋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圈层承载力高职

宋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当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布局发展的协同性欠佳、供需结构错位且适应性不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不充沛等多方面的困境[1-3],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高职教育规模增长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效应的重要测度指标,可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运用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理论,从高职教育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环境承载力等层面对区域高职教育实施测度分析与评价研究,可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规模增长和发展质量的内在关系。

国外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关注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等的评价研究,如约翰(John)和伊恩(Ian)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研究中构建技能生态系统评价模型[4];弗里奇(Frietsch)和盖尔克(Gehrke)将高技能人才培育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关联分析[5]。国内学者对教育生态承载力评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领域[6-7],高职教育方面的评价研究尚处探索阶段。在内涵界定与影响因素探究方面,苗立峰等对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内涵进行解析[8];吴炜炜指出高职教育生态化建设包含生态位、生态链、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创新力等生态因子[9]。在问题解析、发展路径与提升策略方面,高玲茹指出高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存在生态环境异化、高职生态弹性力表现欠佳和生态承载力强度不足等现实难题[10];王维茵指出高职生态圈面临着生态位重叠、生态承载力不足等发展困境[11];钱海军提出增强生态承载力、构建多元生态评价机制是构建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圈的有效路径[12];董彦宗等认为高职教育生态因子优化的有效措施在于提升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13];李鑫等指出通过构建合作空间、重视文化融合,促使生态承载力更加包容[14];郭丽君和周建力提出应提升高职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位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突破[15]。在测度分析方面,段从宇开展各省区高职教育系统教育资源承载力测度分析[16];苗立峰等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17]。

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研究。总体上看,研究还处在探索期,在概念阐释、要素解析、评价指标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研究为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但该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基于内涵探寻的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体系建设有待深入。目前,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的界定及范畴探索不充分,其研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多维度理论探寻与应用有待加强。在理论层面深入解析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生机理和运行逻辑,并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此,基于圈层结构理论研究,构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圈层体系理论框架,以期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

一、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关联着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要素,各要素之间是融汇交错、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核心功能在于以相匹配的高职教育资源与能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环境,保持高职教育规模增长、资源结构、投入价值、产出效益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已有的研究,生态承载力可划分为资源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环境承载力等三个层面[18],资源承载力是内核,体现了区域生态系统对高职教育内生性发展需求的满足状况;环境承载力是外在约束,为高职教育外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生态弹性力是调控条件,对环境提供的要素予以高效整合,实现各要素应有的生态位配置,反映了现有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弹性变动范围[19]。

结合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所表征的规模增长、资源结构、投入价值、产出效益间交互性特征,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要素整合为内生基础、外在约束、运行调控等三个维度,刻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各要素在外部压力制约下的“显性表达”现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约束下的“隐性渗透”条件,以及在系统性风险应对处置中的“韧性织补”能力,形成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内涵表征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内涵表征的基本框架

高职教育资源是维系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高职教育系统资源承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紧密关联,在资源配置方式与开发利用方法上呈现出一定差异性。资源承载力是高职教育系统的内生基础,是高职教育系统要素承载容量的显性表达,表现在高职教育规模质量适度增强、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产出价值有效发挥、投入活力显著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条件下,促使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充分交换的基础性能力[20-21]。环境承载力是高职教育系统外在约束,被视为高职教育环境支撑要素的隐性渗透,表现在高职教育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增强、文化环境承载力的提升、科技环境承载力的促发、政治环境承载力的稳定。高职教育系统生态弹性力是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调节能力,应对系统外部压力风险的抵抗能力,承担着对环境承载力所提供的高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职能。生态弹性力反映高职教育系统的调控能力,是高职教育环境约束条件的韧性织补,表现在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深化、界面传递顺畅、环境建设改善、单元协作提升。

二、圈层结构理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新视角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提出圈层结构理论,主要针对农业与农业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解决,后来该理论的应用延伸至城市空间规划领域,主要用以揭示在空间层面上城市社会经济景观由内向外呈现圈层状的分化特征。其中,“圈”指示向心性,“层”反映层次差异的分化特征。城市社会经济景观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圈层,逐层向外扩展辐射,促使三个圈层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强化,推进圈层间发展差距不断减小,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即达到“圈层耦合”效应。圈层结构理论揭示了城市扩张的规律性特征,对推进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以探究各学科面临难题的破解。在高职教育研究相关领域,杨斌等依托圈层结构理论,对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索[22];李妮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网络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层次概括[23];康月林基于人才“引用育留”视角,从技能人才协同发展的内涵要义切入,构建其圈层体系的支撑理论[24]。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正面临着产业—高职教育融合[25-26]、高职教育资源供给保障[27]、管理改革创新[28]、科创协同[29]等困境。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关键在于实现高职教育各方主体有效协作,促成资源优势互补;难点在于做好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主体的统筹协调,助推协作共生的目标实现。圈层结构理论具有共生融合的核心理念,聚焦各圈层内部、不同圈层间的互动关联,促成整体性治理机制,有助于深度探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分析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具有适切性,能理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辩证逻辑与内生关联,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新视角。

构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圈层体系,可通过“内生基础—中间运行调控—外围约束”圈层体系构建运行机制带动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以内核基础动力、中间运行调控力量、外部约束系统三个圈层,由内至外进行有效引导。具体表现为:以内生基础保障为内圈层(资源承载力)、运行调控条件为中圈层(生态弹性力)、外部约束系统为外圈层(环境承载力)逐层向外扩展辐射,促成圈层协同效应;通过内圈层内生基础保障的作用机制,形成显性表达的基础核心力,传导激活中圈层的运行调控动力;凭借中圈层运行调控条件的韧性织布能力,有效驱动中圈层的运行调控过程,形成韧性衔接的耦合力;以外圈层外在约束系统提供隐性渗透的联动力进行相应支持,保障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正常运转,进而破解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各项难题。

三、内圈层体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生基础保障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本质特性主要在于高职教育发展质量协调性、规模增长效应性、资源结构适应性、产出价值包容性。构建职普融通生态体系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质量协调性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形态;深化产教融合体现了高职教育规模增长效应性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发展方式;推动高职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高职教育资源结构适应性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核心表现;促进科教融汇体现了高职教育产出价值包容性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运行动力。因此,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圈层体系可由职普融通生态体系构建机制理顺、产教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激活、高职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进、科教融汇支撑机制优化等内生基础保障构成(见图2)。

图2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圈层体系的理论模型

(一)理顺职普融通生态体系构建机制,提升层次比例和衔接的科学性

构建职普融通生态体系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形态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必然要求形成完备的教育生态体系,关键在于构建各学段、各类型教育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形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提升机制,让学生拥有更多教育类型的选择权,打通全面发展的有效通道,促进不同类型技能人才按照发展需求实现灵活有效转换。在融通教育上,聚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引导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养成的优质资源逐步向基础教育阶段开放,促使职业启蒙教育的覆盖广度和作用效度得以更好地提升;着眼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推进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在课程、师资、学分等方面互通、共享、互认。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基于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相匹配,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依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推荐制度,在产业一线选拔一批具有突出专业成就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到产业发展对口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建立技能人才定向培训提升计划,定期到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顶尖企业接受专题培训,提升攻克技术难题的本领。

(二)激活产教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提高专业结构的动态适应性

引导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发展方式。当前,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应匹配欠佳、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深等难题攻克上实现突围,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对于推进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相结合,促进生成融合度高的组织形态(区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好地激发地方政府与行业通过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形成联动效应,赋能服务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性建设;另一方面,要推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共生融合,把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匹配性提升作为基础性工程,充分打牢融合发展的运行载体。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层面,主导特色产业链上组建产教联合体,形成一批高水平人才平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平台、创新链体系平台。在园区建设层面,联合特色产业顶尖龙头企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共建开放型特色产业学院,推进构建区域内技能人才培育、科创技术支撑、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创新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建设层面,引导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多区域联动、产业链与人才链互动的产教融合实体,合力开发与特色产业匹配适应的专业教学应用资源与标准体系,形成区域共建共享的公共实践中心,联合开展行业产业重大技术难题研发攻关行动。

(三)推进高职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机制,加强资源布局结构的协调性

高职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核心表现。巩固提升高职教育规模,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于构建以产促教、以教助产、产学协作、产教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与市场发展需求相契合、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和区域技能人才资源布局,提升技能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推进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布局的匹配适应,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融合。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在于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有效衔接、多渠道向上成长、更为精准的梯度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体系,让不同层次和多元需要的学生享有多次选择的权利、拥有多样化成才的空间。

(四)优化科教融汇支撑机制,提升融入科技服务的多样性

优化科教融汇支撑是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的运行动力。一方面,要提升科研开发能级,用活增量与存量科教资源,紧扣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与“卡脖子”攻关难题集聚科教融汇资源,通过战略科学家、高层次专家的柔性引进,引领服务行业企业技术革新改造、工艺流程再造、产品功能提升;由高水平大学、行业引领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动,在关键科技领域引领高职院校发力突破,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破解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工艺技术等重大难题。另一方面,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科技研发成果应用转化中试区的纽带作用,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布局中试基地,形成一批科创成果应用推广队伍。此外,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推进实施“揭榜挂帅”“职教企业行”等推进科教融汇的专题行动,形成高校科技成果信息挖掘匹配和应用转化共享服务平台。

四、中圈层体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运行调控条件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运行调控条件涉及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界面传递、环境建设、单元协作等运行调控四要素。其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是基础性条件,高职教育界面传递是载体性条件,高职教育环境建设是保障性条件,高职教育单元协作是支点性条件。运行调控条件应包含深化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畅通高职教育界面传递、改善高职教育环境建设、提升高职教育单元协作,由此形成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中圈层体系(见图2)。

二要优化督查程序。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对年度督查项目预先分解、立项、分工,制定出具体的督查标准,明确督查责任人员,避免无准备、无序化督查现象。坚持督查与督办相结合,对督查的重点工作,要督促被督查单位,拿出具体的运行计划、实施办法。督查之后要列出问题清单,反馈并帮助基层进行销号整改,落实基层整改情况报告制度,有必要时可以进行二次督查或进行“回头看”,避免督查走过场现象。

(一)深化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推进特色错位发展体系

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基础性运行条件,在于视高职教育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引导各方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质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在形成区域高职教育开发联动系统的基础上,助推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在专业体系建设与技能人才培育上特色错位发展。

(二)畅通高职教育界面传递,完善专业与产业适应性提升推动体系

高职教育界面传递,在于构建能实现资源充分配置和信息有效传递的高职教育集群界面。通过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促使高职教育系统各主体单元高效分工协作,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专业与产业适应性提升。高职教育界面传递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载体性条件,意味着打破其已有的资源集合状态,通过建立区域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区域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校校间师资协作团队等,实施资源配置上的调整、重组,有效形成单元主体间的资源传递机制,进一步强化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最终促成高职教育区域竞合的优势。

(三)改善高职教育环境质量,实施生态制度体系

高职教育环境建设既包括显性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教学场所、实训基地等建设、运营、管理),又包含隐性机制建设(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社会普及有效推广、文化感染认同推进等)。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意味着实施生态制度体系,实现系统内外环境动态平衡。高职教育环境建设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保障性运行条件,在于构建生态制度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条件,统筹好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中的资源要素,实现显性与隐性环境的协同互动,打破区域间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与联动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四)提升高职教育单元协作,强化政产学研一体发展体系

在高职教育单元协作中,政府发挥着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主要给予政策引导,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在与政府关系处理上,高职院校需遵循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维导向,着眼探寻高职教育赋能区域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与产业系统的关系处理上,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育的精准性、专业建设的前瞻性、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作为工作推进的关键环节,更好地服务与支撑地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与行业企业系统的关系处理上,高职院校要与其凝聚共识,在合作模式创新、协作平台筑牢、长效机制形成上下功夫,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共同提升、合作双赢。在与科创系统的关系处理上,高职院校要通过顶层设计的调整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等,提升教职工创新创业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也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关键目标,着力破解优质生源有限、学生发展预期欠佳、企业需求意愿不高等现实难题。高职教育单元协作是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支点性运行条件,通过推进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在资源共享与制度共治上协调联动,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发展。

五、外圈层体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外部约束系统

(一)外部约束系统的构成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产业—高职教育融合不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创新不足、资源共享共育受限、科创开放联动欠佳等问题,因而维持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需要一个多维外部支撑体系。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体系[30],将其外部约束系统归纳为“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SAED)模型[31],构成外圈层体系(见图2)。支持力,促进高职教育规模质量适度增强,健全高职教育经济环境承载力增强体系;吸引力,促进高职教育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形成高职教育文化环境承载力提升体系;延续力,促进高职教育产出效应充分发挥,完善高职教育科技环境承载力促发体系;发展力,促进高职教育投入活力显著提升,打造高职教育政治环境承载力稳定体系。

(二)外部约束系统的子体系

1.支持力

2.吸引力

高职教育文化环境承载力的不断优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通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生成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促使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得以不断强化与巩固;二是通过行业和企业文化传承向高职教育生态系统输出丰富多样、覆盖各层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促使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包容多样性。文化与高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深层次关联,高职教育文化环境承载力不断优化,形成优秀行业和企业文化传承保障机制,对于提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底蕴建设,增强学生对职业与专业的热爱,提升综合素养;联合企业行业发展力量和优质匠心文化传承,持续深化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引领力,进而促进技能人才培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延续力

高职教育科技环境承载力的充分发挥,可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内涵式提升做好充足的储备。利用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有效引导科技力量进高职校园、进专业课堂,是促进高职教育科技环境承载力发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立足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深化改革,以科技赋能教学,形成运行高效的智慧课堂;另一方面,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先进教学装备引进,逐步实现实践教学与生产应用无缝衔接。此外,将高职院校优秀教师与外聘企业专家的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实践操作、技术创新、工艺革新、跨界整合等层面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4.发展力

高职教育政治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改善,在于政府、机构、组织或集体层面上实现高职教育系统社会功能应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在对高职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规划与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创建,也表现为高职教育政策规范制定与有效实施。在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都有各自的生态位,通过构建定位清晰、分工协作、多元共赢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强化相互间利益纽带关联,充分发挥各生态因子最优合力作用,达到保持高职教育生态链条完备性,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难点在于统筹做好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主体的协调联动。圈层结构理论体现了共生融合的核心要义,与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问题实质不谋而合,有助于深度探寻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引入圈层结构理论的研究新视角,以内生基础保障为内圈层、运行调控条件为中圈层、外部约束系统为外圈层,构建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圈层体系的理论框架,可为我国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

猜你喜欢
圈层承载力高职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7:08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对受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