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
——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2023-12-20 10:58:08杜玉帆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常州十四五产业结构

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0)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锐意改革,新兴专业强势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高职教育仍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新兴专业布局市场导向机制、缺少对产业发展的科学研判、对专业设置前瞻性思考缺位造成其趋同化问题严重等,学科优势难以发挥,无法彰显高职教育品牌和办学特色,无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1]。破解这种困境的关键点在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这为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性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必须立足区域发展、融入行业企业、聚焦人才培养,通过健全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设置更科学合理,助力区域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现以其为例,对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

一、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常州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态势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区位条件优越,2022 年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 位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 位[2]。“十三五”时期,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左右,人均水平超过1.7 万元。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受制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表1 数据显示,常州GDP 总量由2016 年5 752.34 亿元增长至2020年7 805.3 亿元,五年间稳步增涨,整体经济态势发展良好。从三次产业所占比例来看,常州第一和第二产业稳步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其中,2020 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 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46.3%和51.6%,“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持续加强。具体来看,第一产业逐年下降幅度不明显,比重从2.7%下降到2.1%;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明显,比重从48.1%下降到46.3%;第三产业逐年上升幅度明显,比重从49.3%上升到51.6%,表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常州已进入后工业新发展阶段。《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常州要精准对接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道路,实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跃升。而“制造”向“智造”跃升突破除了需要做大做强技术创新型企业集群,更关键的核心在于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1 2016—2020 年常州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二)常州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判断三大产业和产值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指标是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3],也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相应劳动力占比间的不对称状态,公式表示为:产业结构偏离度=GDP的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比值/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比值-1。若偏离度为零,表示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高度吻合,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效益最高;若偏离度大于零则为正偏离,小于零则为负偏离。正偏离表示某产业现有从业人员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需要吸纳更多劳动力,促使产业发展与就业能力相匹配;负偏离则表示现有从业人员过剩于产业发展,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容易造成隐性失业,有必要采取措施促使劳动力转移。

表2 数据显示,2016—2020 年间,常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一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平均值的波动区间为(0.304~0.356),均衡状态较为理想(小于0.5)。从三次产业内部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均衡状态相对良好,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区间分别为(-0.798~-0.748)和(0.100~0.271);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状态最佳,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区间为(-0.048~0.049),比其他产业更接近于零。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存在隐形失业情况,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促使该产业劳动力转移出去;第三产业现有从业人员还未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就业吸纳能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表2 2016—2020 年常州产业结构偏离度

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一)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设置情况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2020 年,园区共设有16 个专业大类、43 个专业类和131 个专业数,参照教育部颁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中的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和744 个高职专科专业,园区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数覆盖率分别为84.2%、44.3%和17.6%。(见表3)

表3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设置情况

(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大类布局分析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共计开设了16 个专业大类,从园区整体专业大类布局情况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与艺术4 个专业大类的专业设置数量排在前4 位,分别为44 个、43 个、28 个和24 个,招生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1%、23.5%、13.2%和9.4%。而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资源环境与安全、新闻传播4 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数量居于后4位,分别为2 个、2 个、4 个、4 个,招生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0.5%、2.3%和1.3%,尤其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招生人数最少,仅62 人。从园区各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布局情况来看,5 所高职院校均覆盖的专业大类包括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文化与艺术4 个,农林牧渔、水利、公安与司法3 个大类均未在各高职院校设置,其他12 个大类在各高职院校的覆盖率高低不同,而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2 个大类都仅在1 所院校设置专业布点,排在前三位的专业数和招生数的专业大类分别为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财经商贸,3 个专业大类共计专业115个,占总数的54.2%;招生人数共6 909 人,占总数的57.7%,具体见表4。

(三)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差异性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横向差异性分析,即不同学校专业大类开设的情况分析;二是纵向比重性分析,即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大类开设的情况分析。从表4可知,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数最多的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专业设置占比也最高,高达23.6%,招生人数共计703 人;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数最多的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且在本校的专业设置中占比也最高,达到47.6%,招生人数共计1 530 人;文化与艺术大类专业数最多的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且在本校的专业设置中占比最高,达到21.9%,招生人数共计434 人;土木建筑、生物与化工两个专业大类专业数最多的均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两个专业大类在本校的专业设置中占比位居前三位,分别达到13.3%和11.1%,招生人数分别为555 人和496 人。

分析发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大类设置上特色鲜明,分别为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文化与艺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土木建筑、生物与化工专业大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三、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园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有待提升

本研究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来评价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偏离度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适应性程度,偏离度为专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之差。若偏离度绝对值是零,则两者间的适应性最高和最契合;若为正偏离(偏离度>0),则相对于产业需求,专业设置过剩了;若是负偏离(偏离度<0),则对应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明显不足[4]。(见表5)

表5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

从三次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均值来看,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太理想,偏离度绝对值均值为10.9%;园区内各高职院校均衡不一,其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偏离度为20.5%,主要是电子与信息大类相关的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较多,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较少;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偏离度绝对值均值为11%~12.5%;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偏离度相对较小,绝对值均值为5%;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较好,偏离度绝对值均值为1.4%。

从三次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来看,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偏离(-2.1),园区内各高职院校均没有设置第一产业专业,无法满足常州“十四五”规划中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园区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仍为负偏离(-14.3),两者间的适应度并不理想,可见对应于第二产业发展需求,其专业设置远远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园区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偏离(16.3),说明相对于第三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稍有过剩。从园区内各高职院校来看,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急需谋求零的突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适应度普遍较差。

(二)园区重复设置“过热”专业现象略显突出

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及专业特色不突出[5]。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中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影视动画、药品生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多个“过热”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略显突出,其中电子商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 个专业在园区内5 所高职院校中均有设置,重复率高达100%,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为241 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高达331 人。然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与常州特色新兴产业匹配的部分专业重复设置率却很低,如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等专业均在园区内1 所高职院校布点,平均招生规模仅为40 人,可见,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在专业设置上扎堆“热门”,与常州行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不太适应,园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鲜明,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容易造成“过热”专业人才过剩,而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四、对策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突出类型特色。因此,“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要服务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园区特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本文尝试从区域化发展理论视角对“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有效适应提出对策。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理论由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提出,强调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要基于区域范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区域范围内的联盟过程,属于高等教育区域化的范畴[6]。区域化发展与普通合作相比,更为全面和广泛,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复杂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合作体制机制系统化、合作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和合作实践的功能拓展[7]。结合区域化发展理论要素,“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适应要实现体制机制系统化、资源整合利用和实践功能拓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创新,顶层推进园区专业发展战略

简·奈特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系统化,通过逐步建立具有战略化、正式化和制度化的连接关系,可持续推动区域层面的融合发展,适应区域的系统动态变化[8]。职业教育园区要围绕国家和区域“十四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调整布局,系统谋划,对整体专业发展顶层设计。专业调整是一个需要多方合力的庞大系统工程,不仅职业教育园区各高职院校要参与其中,社会各方的力量也必不可少。职业教育园区首先要成立园区专业规划小组,成员应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园区各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员、各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系统规划,确立园区专业发展战略,使其能够可持续适应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避免出现专业建设的过热“短视”行为。其次,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规划小组要加强对园区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中观引导,要关注“十四五”时期国家、各地方政府及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战略方向及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动态开展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调查,做好人才层次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动态信息发布,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统一规划园区内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避免冷热门专业不均衡、长短线专业参差不齐等问题。最后,职业教育园区要打破各高职院校的制度壁垒,实现区域专业群的融通发展。园区要以国家和区域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园区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融通发展,依托园区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优势,打破校级制度壁垒,以产业链促进专业群宏观布局,推进国家和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资源整合,统筹打造园区特色优势专业

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化合作有赖于多种合作方式的有机整合,合作多元行动主体(如政府、产业界、科研机构、高校等)要通过建立开放协同的多边合作关系,有效共享和利用合作资源[9]。职业教育园区要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整合园区各类资源,统筹打造园区特色优势专业。首先,园区要统领专业与产业结构的产教融合进程,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定位,优化园区各高职院校合作,必须整合和利用区域产业资源优势,打破各院校条块分割的困局,有效配置园区各类资源。同时,职业教育园区要以产教融合发展思路,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链,组建、调整和优化园区专业群设置,避免过热专业设置呈扎推现象,解决园区专业同质化的设置问题,引导园区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专业群的行业优势,形成品牌特色,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其次,构建职业教育园区命运共同体。依托园区特色优势专业群,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共同体,错位发展园区优势特色专业。园区要坚持产业链的价值导向,聚焦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岗位群分类,按照错位发展思路,围绕不同类型产业链的岗位群需求,全方位融合园区专业群建设,将专业群发展融入岗位链和技术链的人才培养需求中,同时重新优化和动态调整园区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最后,园区要强化内涵建设,持续输出特色品牌专业。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园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园区要将专业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园区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与龙头企业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吸引企业直接参与园区专业设置、专业论证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增强专业的引领性、特色性和针对性,持续建设和输出一批具有前瞻性、适应性、竞争性和就业性的特色品牌专业。

(三)实践拓展,评价引导园区专业动态调整

简·奈特指出,高等教育区域化合作的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的功能拓展,即必须加入组织化合作网络等组织要素,调节多边合作关系,确保区域合作能够往一体化和互补化的方向持续发展[10]。职业教育园区要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持续的适应性发展,就必须介入组织要素,通过评价手段引导园区专业动态调整,实现园区专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职业教育园区要引入政府的组织要素,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价机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问题并不仅仅是专业发展单方匹配产业结构发展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互动的问题[11]。职业教育园区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和市场的杠杆要素作用,紧扣政府产业行业政策导向,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行业产业、人才供给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构建和完善多元主导的专业评价机制。其次,职业教育园区要引入市场的组织要素,科学评价和引导专业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园区必须增强对市场的反应度,加强对市场的认知和预测。可以通过大数据科学预测和评价园区专业设置情况,对于市场成本低、产出过快的专业应理性审视。与此同时,要结合“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布局进行长期数据监测,科学客观地淘汰与市场相悖的园区专业,强化园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预测性和前瞻性。最后,职业教育园区要引入第三方评价的组织要素,通过依托第三方的专业评价机构,并结合市场要素,引导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另外,园区要定时发布各专业建设质量的动态评价结果,建立预警调整机制,对于市场过于饱和的专业进行调减,对于与产业契合适应度不高的专业采取停招或撤并策略,对于设置重复率过高的专业加以控制,对于新兴产业或市场不饱和的专业进行培育,逐步定向完善园区专业建设,科学匹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猜你喜欢
常州十四五产业结构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常州梳篦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