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面对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文章以乡村振兴为研究背景,以无为市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确保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以期为推进全面、系统、多角度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全面进步,确保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探索各种模式和方法来驱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无为市作为我国典型的城镇化代表,通过发展合作社模式,尝试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因此,合作社的助力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為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乡村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为乡村振兴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无为市合作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解析其成功之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核心概念分析及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乡村振兴致力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使之现代化、美丽化与富裕化。这一目标不仅关乎农业现代化,更关乎农村的整体发展和农民福祉,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意在缩小收入差距,让所有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农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载体。合作社是当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典型的组织形式,由农民自发组建,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种合作方式帮助农民集中力量,确保农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在经济上取得更好的效益。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明确的组织形式、原则和方法,确保了农民对其有经营和管理的权利。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更为强调交易型服务,更像一个交易平台,旨在为其社员提供交易服务,促进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其主要收入也以交易额为基础,从而保障社员能分享到更多收益。通过合作社,农民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生产、销售中的问题,还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到更加稳固的立足点。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策略
面对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双重驱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融入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引进创新的农业技术,更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能使农村生产者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从而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农民不仅能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能学习如何高效管理和运营现代化农场。此外,对于一些特定地区和资源,深化特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开发农村潜在经济价值的关键。例如:挖掘地理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发展与之匹配的特色产业,能够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连接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双向的互动和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共享,还能引入城市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机制,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旨在创建一个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乡村新经济。
三、无为市合作社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合作社的布局及其经济功能
自从合作社的概念在无为市域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以来,整个农业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提升。与此同时,各个村社的集体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2021年,无为全市共有262个村社的集体经济实现了超过10万元的收入,其中153个村社的经济收入在10万至30万元之间,48个村社的收入位于30万至50万元的区间,还有61个村社的收入突破了50万元大关,包括黄汰村、社令村、关河村、百洼村、牌楼村和石涧社区等在内的6个村社的收入更是达到了100万元以上。农村经济正逐步从过去的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迈上亿元台阶。
合作社在无为市发挥的核心作用在于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它能够给农户带来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让他们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更具效率,从而增强了收益。同时,农户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能得到合作社的有效指导和解决方案。此外,合作社在市场销售方面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农户无须分心于产品的销售问题,而是可以专注于生产。合作社的市场运作将产品以批量的方式销售,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农户的收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合作社提供了众多实质性的服务,如农机具租赁、技术培训等,有助于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合作社在无为市的作用已经深入到农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展望未来时,期望合作社能延续这样的发展趋势,持续为农民的富裕生活做出更多贡献。
(二)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实践经验
1. 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强化发展动力
坚持高位推动,市镇两级党委均成立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市部署、镇指导、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推进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将思想统一到经济发展上来,增强发展合力。坚持完善致富带头党员结对帮扶机制,注重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农民与集体双增收,促进共同富裕。
2. 配强队伍、优化奖惩,增强发展“新动力”
同步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将懂经营、会管理、想干事、有担当的人才选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选派干部管理,将有资源、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干部选派到基层,助力村级发展;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纳入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关于激励村“两委”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坚持赏优罚劣,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3. 资金供给、政策扶持,增强发展“支撑力”
坚持先“输血”后“造血”的理念,统筹涉农资金,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共拨付了2022年芜湖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720万元(其中160万元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村扶持资金)、2022省级扶持资金90万元、第八批选派村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680万元、2021年省级扶持资金120万元。这些资金的注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助力村级集体经济起航远行。
4. 拓宽渠道、项目先行,增强发展“创造力”
以项目为先导,大力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商物流、乡居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打造都督山、竹丝湖、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目前已建立农村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项目116个;搭乘互联网快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着力推广关河村等先进典型,营造村级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现有问题与挑战
在无为市农业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多层面的挑战与问题。对于工作责任的落实,尽管年度任务已设立,但执行层面往往面临着种种难题。首先,在责任明晰度和执行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各单位在建立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都可能阻碍发展步伐。资源配置问题和其他任务的干扰同样会对我们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其次,重点产业培育也需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产业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还需进行深度的实地研究以确定最佳策略;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精心的市场策略以及时间沉淀。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业,例如休闲农业和民宿经济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同时也需要在市场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定位;最后,在推动入账进度方面,困难同样存在。面对可能的分红延期,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入账进度滞后,还需要有一套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财务管理的能力也成了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推动无为市农业合作社各项任务落地,培养重点产业,以及确保入账进度的正常推进,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决策,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农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四、合作社运营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政策与环境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及法律环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决策和长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无为市的试点合作社案例中可以看出,政策导向和法规环境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治理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村振兴政策等国家级战略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规划指导以及财政援助也对合作社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这些方式,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推动合作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规划指导以及财政援助,也对合作社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这些方式,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推动合作社的业务发展,提升其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并通过实施公益性项目等方式,更好地增进合作社对基层社区的正面贡献。
外部的市场环境,例如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以及自然条件,对合作社的商业决策和运作模式同样具有显著影响。例如,市场条件和消费需求会影响合作社产品的定位和销售策略;自然环境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合作社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其经营策略和治理模式,以应对各种挑战,促进自身持续发展。
(二)内部管理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无为市合作社案例中,明显展现出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对于合作社成功运营的重要性。灵活且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合作社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进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合作社领导团队的经验、专业知识及对基层社区的深入了解,成为保障其运营稳定性和高效性的关键。完备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清晰的决策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激励策略,都有助于增强合作社的透明度。这不仅可以提高乡村成员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还能够提高外部對合作社的信赖,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社的运营和治理无疑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社会因素,如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社区内部关系和合作精神,都对合作社的运营和社区的接纳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农户的教育水平和增进社区内部的和谐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和社区认同感。经济因素,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链的完整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基层治理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完整程度,提升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都是促进合作社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文化因素,如地方文化传统、乡村习俗、价值观念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社的经营和治理模式。因此,将合作社的经营活动与地方文化、乡村习俗相结合,可以使合作社的运营更加顺畅,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社区成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提高合作社参与效能的优化策略
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最大的效果,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与法规支持
首先,政策体系的完善是提高合作社参与效能的关键。政策体系的完善应以推动合作社健康、持续和高效地运营为目标,确保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合作社能够最大化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在政策层面,除了保障合作社享有的各种权益,还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的发展,比如通过税收优惠、低利率贷款、产业引导资金等方式,引导合作社向市场需求导向的方向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法规支持也是保障合作社顺利运行的基础。应当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合作社成员的权益保障、合作社的经营活动规则等,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合法、公正的环境中运营。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管理能力建设
合作社中的每位组员都是其发展动力的源泉,而人才的培训和管理直接影响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对已有成员进行持续培训,还需广纳四方之才。对于合作社内部的成员,定期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可以确保他们保持与时俱进。同时,吸引外部专业人才需要构建一个吸引力的环境,其中合理的薪酬、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都是关键因素。在管理能力建设上,加强和更新管理流程、决策机制和服务水平是提高整体效率的核心。合作社可以吸收现代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例如:引入更加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实施项目管理或引入结果导向的评估方式。同时,确保决策过程中各方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满足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合作社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优化组织结构与工作机制
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是合作社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是提高合作社参与效能的重要环节。在组织结构方面,应注重优化和调整组织架构,使其更加符合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各类部门和职能,确保合作社内部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协同高效;另一方面,要根据合作社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要求。在工作机制方面,应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合作社运行的高效和稳定。这包括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激励机制等,以确保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通过完善政策与法规、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机制,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与流程,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参与效能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提升农民经济收益与农业持续性
合作社在农业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特别是在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方面。通过专业合作社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散户经营模式,合作社采取统一的管理策略,能够集结散户,确保生产活动更加顺应市场和地方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保障性的协议,对于不确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从而避免了盲目跟风的行为,也增强了整体的风险应对机制。进一步来说,专业合作社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针对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精准地发掘和升级特色产业。以地理和资源为基础,合作社灵活地发展了如“产业+”“旅游+”“生态+”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成功地推动了种养、生态、旅游、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社崭新而有活力地展现。如一些已经初步确立的品牌如有机粮油和综合服务社,为农牧区的农户带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模式,真正地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农民转化为股东。此外,专业合作社在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培训,还解决了资金、原材料和工具等的问题。如将“互联网+”和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智慧农业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劳动负担,使得农户能够通过智慧终端的数据分析进行更为科学和精确的管理。
六、结语
综上,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论述了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影响。经分析,合作社模式在推动农业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乡村治理等方面均具显著价值。同时,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力量为合作社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注入了新活力。合作社模式是针对我国农村的特定环境而产生。因此,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合作社模式的成功主要表现在明确发展策略、优化管理及加强成员团队合作上。但在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提高领导效率、确保农民权益,以及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等。因此,合作社应做到完善效能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与管理能力建设等措施,从而提升合作社的参与效能,为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希望看到合作社模式在更多地区得到应用,为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经验,使其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高静,周吉.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提高的机理与实效[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2[2023-08-13].
[2]郎禹超,杨明芳,夏文浩.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07):55-59.
[3]刘全瑞,李继志,曾尚梅.烟农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6):9-12.
[4]杜以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作社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15):158-160.
[5]张德峰,谭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本位”的制度回归[J].新视野,2023(03):93-102.
[6]任海龙,李俊强,刘嘉俊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乡村科技,2023,14(08):44-48.
[7]严莉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农机市场,2023(03):44-46.
[8]陈新,孙俊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07):33-36.
*基金項目:2023年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课题,项目名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XK202314)。
(作者单位:中共无为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