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出新:老子哲学生态思想英译国外接受研究

2023-12-20 21:48
唐都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哲学

吴 冰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

老子哲学“究天人之际”,将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人类世界统一于宇宙大化,以“道”为本,“建立了一种抽象的整体宇宙生态观,老子哲学思想的全部内涵都是从这种整体宇宙观出发的,是对整体宇宙生态系统规律的抽象”[1]117。在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关注,既有对老子哲学本义的追索与恪守,也有立足经典的开掘与拓展,但也不乏简单化的拼接、挪用与误解。了解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国外接受情况,是积极推进老子生态思想对外传播及参与全球生态危机应对的重要一环,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以“老子哲学生态思想”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共查获43篇有效文献,其中含6篇硕士论文,但以“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国外传播”为主题检索,未检索到任何文献,可见国内学者尚未对该论题有足够重视,这也是本研究的另一意义所在。

一、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国外研究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在工业化道路上的高歌猛进,大量生态问题显现出来: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减少、生物灭绝、垃圾泛滥、臭氧破坏、地球变暖等等,它们又相互交织,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曲格平说:“迄今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深切感受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2]人们逐渐发现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认识论、价值论、世界观根源,可见生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危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基督教教义宣扬了人对自然的统治,强化了主客分离的观念,人因此将自然界看成自己征服的对象和利用的工具,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论。察觉到了已有观念存在的问题,学者们遂将求索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对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概可以归为五类:

第一类是对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一般性介绍与描述,此类研究成果虽然往往没有繁复的论证,但也常常能直抵问题核心。Lim, G. C. 对道家的基本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道家和西方传统思想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等进行论述(1)Lim, G. C. Beyond Taoism: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91-92.。Joanne D. Birdwhistell考察了道家的思想,认为它在认识“物与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3]23-44。胡志红对比分析了中外学者对道家生态思想的阐释,认为大多“试图发掘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内涵以对抗主流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而鲜有论及其社会维度——社会公正的诉求”[4],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5]。

第二类是对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核心概念的翻译与阐释研究,主要讨论“道”“无为”“道法自然”“自然”“返”等核心词语的生态含义,此类研究往往是立足原典、追溯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本义的研究。 R. Goodman,在《道家与生态》中研究了老子的“复”“周行不怠”“无为”“为而不恃”等生态思想,并尝试将它们应用到现实生活中(2)Goodman, Russell. Taoism and Ecology. Environmental Ethics, 1980(spring) (2).。Richard L. Van Houten认为“自然”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并追溯中国古老文献,尝试发现“自然”的原初意义及其语义的历史流变,比较“自然”意义古今之不同以及“自然”与“nature”的语义之别[6]。Po-Keung Ip重点梳理了道家的“自然”“无为”“复”等核心生态概念,阐述了老庄思想在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形上基础的重要价值(3)Po-Keung Ip.Tao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1983(winter).。早在1895 年,亚历山大(George Gardiner Alexander)就将《道德经》译为Lao-Tsze,TheGreatThinkerwithaTranslationofHisThoughtsontheNatureandmanifestationofGod,已经开了把“nature”嫁接到“自然”的先河。Ellen Marie Chen首先考察了老子之“德”的英译问题,继而将“德”与西方的“nature”相比较,认为二者语义具有极高的相似性[7]。Karyn L. Lai和J. Baird Callicott讨论了“道”“德”“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的意义、翻译以及其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关系等(4)Karyn, L. Lai.Conceptual Fou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A Daoist Perspective.Environmental Ethics. 2003(fall).(5)Callicott, J. Baird.Conceptual Re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Asian Traditions of Thought: A Propaedeutic.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87(2).。刘笑敢仔细考察了“无为”的含义,明确了“无为”的生态价值及在当今生态语境中的应用方法(6)Liu Xiaogan.Non-A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oday: A Conceptual and Applied Study of Laozi’s Philosophy.Daosim and Ecology:Ways within a Cosmic Landscap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2001:315-335.。柯兰克认为西方对道家生态思想的理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并从《道德经》《庄子》等经典中发掘道家生态思想原义,认为道家生态思想可以理解为“负责任的无为”[8]。

第三类是对老子生态思想与西方宗教、生态等思想的对比性研究,意在批判西方反生态的思想,同时积极挖掘、阐发老子生态思想新内涵,为当下的生态运动提供智力支持。J. Baird, Callicott在对比西方基督教思想后,认为道家思想能为现代生态学提供阐述生态形而上学的概念资源,也能为环境文学提供哲学基础,还融合儒道思想,提炼出了三条生态原则:整体统一原则、内在生命运动原则、有机平衡原则[9]。David R. Loy分别从道家、佛家与深度生态思想角度分析了“我”与“‘我’亦处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共同秉持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思想,这也是解决当今生态问题的重要伦理思想基础[10]249。Richard Sylvan和David Bennet重点阐发了“道法自然”思想在构建深度生态哲学基础上的重要性[11]。Jordan Paper则一方面批评了深度生态学者对道家生态思想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指出作为深度生态学基础的《老子》《庄子》,它们也是道教的经典,其宗教化的理解和接受能为拯救地球提供最有用的可能性,有极大的生态潜能,但却被深度生态学家忽视了[12]。

第四类是对延续与发展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庄子、列子及道教生态思想的研究。James, Miller探讨了自然包含的四个方面含义:进化、自发、平衡、流动,并简单概括了道教与自然在当今中国的关系[13]。Kritofer Schipper研究了道教早期的戒律,认为对自然秩序的维护有赖于人们内部的自然秩序和内部和谐,而不是外界的某种权威,道教生态戒律是人们在实践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行为准则[14]。Thomas H. Hahn分析了道家和道教的“自然”与“荒野”观念,这些与美国的“野地”概念不同,认为“荒野”包含着无限性的特质,孕育着还未实现的可能性,道教、道士与“荒野”关系密切,其“洞天福地”观念和日常行为都与之关联[15]。

第五类是对老子生态思想对国外生态文学影响的研究,主要探讨老子生态思想在哪些方面,以何种形式影响了作家与作品。Etienne Terblanche在其专著《卡明斯:生态与诗歌》中专辟一节论述卡明斯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详细论述了道家思想对卡明斯诗歌创作的影响(7)Etienne Terblanche.E. E. Cummings: Poetry and Ecology. Amsterdam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operation, 2012:167.。Zhu Lihong和Wang Feng历时梳理了道家生态思想对20世纪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8)Zhu Lihong &Wang Feng.Nature, Inaction and Illusion: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American Poetry in the 20th Century.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2020(1).。Virginia M. Kane, B.A., B.S.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生态学家、深度生态思想和生态女性主义与道家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道家生态思想在现代生态思想形成中的重要意义[16]。Jonathan Herman关注了厄秀娜的文学创作与其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肯定了她在西方传播道家生态思想的意义[17]。谭琼琳、仇艳“通过语料库数据和文本分析,着重从可循之道、径外之道、行之道、道之道、佛之道这五个方面对斯奈德的作品进行深层解读,以探讨和分析‘道’在斯奈德生态诗学体系中所蕴含的哲理”,展示了斯奈德对“道”的独特领悟[18]。

综上可见,现有研究对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尤其是在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生态文学的演进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但对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可见,对古老智慧的发掘与应用总是面临着一些不得不解决的矛盾与问题,诸如古老智慧的原初意涵是什么?如何经过合理的阐释使其适合解决现代问题?处于异域文化中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在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异域接受过程中有哪些“变”与“不变”?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追溯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源头及原初意义,也需要对其本质进行梳理和阐释。

二、国外接受基础与接受语境

《道德经》在国外的广泛翻译和研究,为老子生态思想的国外传播与接受打下了基础。同时,现代西方生态危机的加剧,促使越来越多的生态作家及生态学者投入了现代生态保护活动,他们在老子生态思想中发现了这位老哲学家的回应。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老子生态思想在国外的接受基础与语境。

(一)《道德经》在国外的广泛翻译与研究

《道德经》英语译介始于19世纪中期,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859年裨治文(Bridgman E.C.)根据儒莲(Julien S.A.)的法语译本翻译出了首个完整的《道德经》英译本;此后百余年,《道德经》各种英译本、改编本、传评本不断涌现,达到200多种。国外研究也蓬勃发展,关于《道德经》译介史分期,Julia, Hardy最早提出按照阐释形态划分《道德经》译介史的方法[19],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道德经》英译的历史进程与不同特点,对《道德经》英语译介研究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道德经》英译研究范围从最初的文字对比、翻译纠错等逐渐拓展到译介的社会环境、译介者身份、翻译的具体过程、主体间性、跨文化阐释、译本语言风格与文学特征研究、误读误译研究、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源语文本的版本考证、不同版本的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等,以及译本被读者接受、老子思想被目标语文化吸纳情况等。随着译介史及翻译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逐渐深化,主要表现在:(1)深化译者文化身份研究,凸显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尝试在社会网络中解读译者行为及其翻译成果,展现影响翻译活动的社会因素;(2)加强了对老子哲学核心思想译介的研究,尝试从文化交流层面描述老子学说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发生的歧异、延展、融合等现象,探讨其原因、价值与影响。以《道德经》帛书本和竹简本的出土为契机,研究者凭借新出土文献对勘世传本,修正章节划分、断句及字词理解中的错讹,尽力恢复古本原貌。刘笑敢和迈凯尔·拉法格在对勘新出土文献、探寻古本原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9)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291页。(10)LaFargue, Micheal.Tao and Method—A Reasoned Approach to the Tao Te Ch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1-37.。《道德经》在国外的大量翻译与研究为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做好了必要的铺垫,这一点可以从西方生态研究文献对《老子》译文的广泛引用可知。

(二)与西方生态危机及生态运动的现实语境相契合

现代西方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化而产生的。18世纪末,西方工业革命得到快速发展,欧洲国家建立了以煤炭、冶金、化工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该体系以燃烧煤炭的方法获得动力。煤炭燃烧时,其含有的氮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其含有的硫、磷、氟、氯、砷等有害成分,也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其中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冶金工业发展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铅、锌、铬、铜、砷等重金属,污染大气、水和土壤。随着化工业的发展,生产染料、化肥、农药、硫酸、碱而排放的废物大量排入河流,污染水源和土壤。20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也越发严重。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4000人死亡,同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400多人死亡。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写道:“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飞来报春;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20]DDT被政府部门大规模地用来灭杀害虫,结果也杀死了大量的鸟类、蚯蚓和其他生物,并造成了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这些悲剧事件的不断上演迫使人们开始严肃面对生态问题,世界环保组织(1948)、世界自然基金会(1961)、国际绿色和平组织(197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等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各种环保思潮不断涌动,国际环保会议召开,制定环保法律法规。所有上述情况都构成了《老子》生态哲学思想在国外接受的现实背景。

(三)西方的生态思想基础

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在西方的接受离不开西方已有生态思想的呼应和接引。在与环境污染斗争中,西方的有识之士形成了一些优秀的生态思想。梭罗是其中的代表,他爱好自然,对自然有深刻的了解,其著述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梭罗认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生态系统内部组成部分的自然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他把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评判标准和行动准则;他表达了丰富的生态处所观,多方面地强调了生态处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的简单生活观倡导回归自然、遵从自然简单规律、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限制在生态承载限度之内,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哲学意义”[21]。此外,他还指出了人类追求奢侈品的“第二天性”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22]。约翰·缪尔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大自然拥有权力”,认为万物平等,它们都各有其内在的价值,它们和人类享有同样的权利,他也肯定了自然与荒野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同时他反对金钱至上的生活观,批评功利主义和物欲放纵,主张简朴生活。缪尔不仅提出了上述生态环保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思想,成为20世纪初环保运动的先行者,也被乔治·赛欣斯称为“西方的道士”。把生态保护运动推上高潮的是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说:“《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23]蕾切尔在该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生态思想:不同生物和物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物种遭受的危害往往可以传导给其他物种;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生存的生物,它们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无视世界的整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卡逊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阿恩·奈斯,成为他日后提出“深层生态学”的思想源泉。奈斯认为,自然有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它不依赖人类的利益,他还倡导整体论与非人类中心论。这些代表性的生态思想家及其他生态思想家所创造的生态思想与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成为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在国外接受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溯源、寻本与守正

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源自他对天地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是在他个人生活经验感悟基础上的抽象与推演,是从有形质的自然现象向无形质的思想观念的升华,是经过哲学沉思形成的思想体系[24]。老子哲学生态思想以“道”为中心,天、地、人等宇宙万物皆由“道”生,从而将人世与天地宇宙联系了起来,树立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念。结合老子哲学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在“大道废”、诸侯连年发动兼并战争的情况下,老子创造性地“从人与宇宙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定位,即古人所谓‘天人之际’这一角度来审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并“揭示了宇宙起源、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人类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超然于宇宙之外的必然结局。这是一种大生态观,是现代一切生态伦理、环境保护理论借以建立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1]103,成为当今社会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资源。

古老的智慧需要在现代阐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可以借助现代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获得体系化的阐释,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思想瑰宝。从本体论上讲,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因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27。依此,“道”是混然而成之“物”,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它客观存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基。从认识论上讲,老子十分重视认识事物时虚心除欲、涤除玄览,见微知著、由实入虚,崇本舍末。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道莅天下、道法自然,其基本原则是万物平等、阴阳和谐,其管理方法与目标是无为而无不为。总之,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方法论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以道观物,万物平等,和谐共生。

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给西方读者理解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本义带来了很大困难,寻本与守正的工作大部分落在了中国学者的肩头,当然也有少数像阿瑟·韦利、韩禄伯这样的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追寻老子本义。同时,中国学者也亲身参加或经译者翻译而加入了与西方学者的对话,以刘笑敢和陈鼓应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为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意涵的国际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溯源:追溯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源头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总有其源头与背景,是思想者对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一种回应,是一种文化积淀与创新。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形成也是老子对时代与环境的回应,合理理解老子原初思想需要追溯其思想来源与其时代背景。以阿瑟·韦利为例,他提出了“历史性翻译”的主张,认为翻译像《道德经》这样的文本就要以追寻和展现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以《道德经》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基本参照,对文本的文字进行语文学式的精确考证和分析,重点梳理并再现原作形成时期所存在的各种思想流派以及与《道德经》之间的关系,以此将《道德经》定位在其产生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带领读者探究文本形成之初的含义”[26]。韦利还“为自己的译本添加了个附录,内容涉及老子《道德经》文本的作者、文本的国外影响、道家功法、文本的成书日期和评注,以及他对文本成书时间的质疑与看法等。完成这些对译文的外部历史文化语境的构建之后,韦利还将自己对原文的诠释稳固地建基于此。他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从《老子》同时代的文献及有助于形成《老子》思想的早期文献中发现诠释的依据,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相互应和、论战、对话和借鉴中把握老子的思想,形成了历史性诠释的方法,也就是根据《老子》文本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对文本做出符合其当时时代语境的诠释”[27]。与韦利不同,迈凯儿·拉法格则借助现代语言学“语言能力”概念和阐释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复原文本语境、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的历史阐释学方法,对老子之“道”的宇宙论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虽然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在努力探索老子生态思想的源头。

(二)寻本:追寻老子哲学生态本义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老子哲学生态思想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多把追寻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本义作为己任。以湛约翰为例,他是早期英国来华的传教士,经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字,尤其是道家文化,为老子智慧所折服,为他追寻和译释道家生态哲学打下了基础。在《道德经》第十六章的翻译中,湛约翰深悟河上公将该章命名为“归根”的旨趣,将标题“归根”以增补的翻译方法阐释为“归根返家”(Going home to the Root)。同时,他把“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阐释为“When things have luxuriated for a while, each returns home to its origin (the root)”,其中的“芸芸”被译为“luxuriate”,该词有“快速发展”与“草木繁茂葱茏”之意,与“归其根”(return home to its origin/ the root)形成直接语义照应,突出了万物盛衰循环的伦常规律,也突显出老子哲学的自然性。

同样是追寻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本义,韦利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辟波探源。以“道”的翻译为例,韦利首先对当时社会中的“天道”“人道”“主道”等的含义进行梳理,继而对道家言说中的“道”的本体意义进行解释,还原了“道”在老子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意义。通过对比分析“道”“God”和“the Way”的含义,韦利指出“道”在道家哲学中意指宇宙运行规律,比西方的“上帝”观念更加抽象、更富于哲学意味。在翻译中,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采用音译“Tao”,以求保存“道”的丰富意涵及独特性[28]。

中国现代老学家最新研究成果国外译介,在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国外传播与接受中起着重要作用。陈鼓应是我国当代知名老学家,年轻时远赴美国讲学,将道家智慧的种子播种到了大洋彼岸,影响了一批热爱道家思想的学子。1981年,Rhett Y. W. Young(杨有维)和安乐哲将陈鼓应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老子今译今注》译为英文。该书中陈鼓应对老子哲学做了系统的梳理,对老子哲学的自然性和生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老子哲学是从宇宙论角度对人世的观察与思考;“道”是一种主要的自然力,是万物创生的源泉;万物以“道”为存在和运行的内在依据;“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指“道”处于潜在的状态;宇宙间万物运行皆遵循“反”和“复”的规律,事物不仅总是向相反方面发展,而且总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采取“无为”才是符合“道”的做法;“守柔”“处下”“不争”符合“道”的本性[29]。这种中西结合、师徒合作的译介方式对老子生态思想的对外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守正:恪守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正义的现代阐释与应用

如果说陈鼓应阐发出了老子哲学的生态思想,那么刘笑敢对老子哲学生态意蕴的发掘则有着明确的应用目的。刘笑敢是一位当今国际知名的老学专家,积极参与和国际老学研究专家的对话,并且积极投身老子哲学的当今应用研究。

“无为”是老子哲学生态思想中的重要而容易被误解的一个概念。虽然少数学者能较好地理解“无为”的内涵,如李约瑟认为“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30],但长期以来,不少国外读者错误地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或“无所作为”,是一种消极思想或行为。鉴于上述情形,有必要阐明“无为”的真实意涵,提高老子哲学生态思想在国外的接受效果。

刘笑敢以多年在国外教学、研究的经验,熟悉与西方读者有效沟通的方法,在《无为与当今环境:老子哲学的概念与应用研究》中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正义和现实应用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他先从“道生万物”说起:虽然万物和宇宙循道而行,但是“道隐无名”,我们很多时候对它的运行方式不够了解,因此“无为”是尊重道和遵循道的运行方式的最佳方法,“无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然”。因此,刘笑敢将“无为”解释为“不为之为或自然而为”。他还以动物保护组织、小海豹皮和加拿大因纽特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生动说明了人类“有为”的反生态作用[31]315-335。刘笑敢的研究为其他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尤其是为中国学者开拓了国际视野,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四、嫁接、融合与出新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因为读者群体和接受语境的变化,中国文化经典的国外接受常常伴随着各种曲解和挪用。像《道德经》这样言简义丰、年代久远的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些“惰于求知”或别有用意的读者随意操弄的对象。老子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呈现出自然哲学特质,逐渐成为西方生态学者想象、开掘和加工利用的对象。

(一)嫁接:从道家哲学的“自然”到西方生态的“nature”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道的最高原则或根本[32]。一般认为,老子哲学“自然”的含义是由“自”和“然”的意义复合而成,“其中,‘然’用作指示代词,意谓如此、这样,指代事物的某种动作或状态;至于‘自’,则用作第一人称反身代词,意谓自己、自身,强调‘然’所指代的动作或状态是由某物自身发出、自己完成,而不是他者使之如此”[33]。自然“亦即自生、自化、自成,自本自根”[34],是“万物”的本然存在状态,是万物按照自身本性的自行运动变化[35],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36]。总之,“自然”原指自然界万物自发自为、自长自消之情状,后抽象为依靠自身原因存在与运动,是事物的一种自发自为状态。而在西方,“nature”原来指的是“这一万物都由以构成的原料,不管怎么设想,他们一概称为‘自然’”[37],后来的自然万物、自然界等意涵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可见,“自然”和“nature”原本语义是不同的,只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的语义不断更新、丰富,加上在西方词语汉译中格义法的使用,“nature”的意涵被成功嫁接到“自然”的语义项中,为老子哲学生态思想注入了新内涵。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原本意涵是“‘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它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38]。但在西方学者的理解中,它的意味却是“以自然(界)为法则、与自然(界、环境)和谐相处”,且“不去破坏大自然”,并得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具有至高性。可见,将“nature”的意义嫁接到道家“自然”概念上,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生态和东方传统智慧,是老子生态思想国外接受的重要一环。

(二)融合:老子思想生态维的发掘与延展

在现代生态语境下,老子哲学的生态思想被不断发掘、打磨,焕发出时代色彩。老子哲学生态思想与时代相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老子的某些思想被赋予生态含义。《老子》第四十章有“反者道之动”[25]45,此处的“反”通“返”,是说道的运行以返回原始本根为基本方式,最终达到“归根曰静”,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张相合。西方读者认为“反”意味着道使万物周而复始的生态循环,但因为老子的“反”是从偏离本根到向本根回归的单向过程,而不包括从本根向外生发的过程,以此来看老子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生态语境下是被赋予了一些生态含义。这种新获得的语义内涵一方面有助于宣传现代生态思想,但同时也会遮盖老子生态思想的独特性,因为从生态角度看,“返本归虚”的思想有助于人们透过纷纭的物象直视生命的伦常,从生态意义上惊醒世人不要过于追名逐利、贪求奢华,万物终将回到生命的原点,名利与奢华从大生态的角度看并无实质意义。(2)老子某些生态思想被突显和延展。“自然无为”思想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不仅被认为是自发的力量,还被赋予了创造力的意义,因此万物可以自生自繁,无需人类的干预,而能够达到自我平衡[10]273。世界因此被看成是自组织的有机体,人类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同时,“无为”还被认为是终结二元对立世界的重要途径,因为有了“无为”,自然界就不再被看作是人类的工具或征服的对象,因为“无为”潜在地包含着“不强迫、不迫使”[11]。围绕“无为”,老子“不有、不恃、不宰”的“玄德”思想的生态意义及“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行动指南的生态性也得到了彰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子哲学生态化的发展。

(三)出新:从道家神仙到环保先驱——生态化的老子

善于保养生命真气的道家神仙形象是老子在西方广为接受的一种形象,在现代生态语境下,其形象发生了变化,逐渐专向生态化。首先,老子逐渐成为现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先驱。从《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5]6中,人们发现了老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的主张。从老子“道生一”的“一”中,人们又看到了世界万物的“齐一”,认识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拥有同样的权利,也同样拥有自己生存的价值,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无权凌驾在其他物种之上。由此来看,老子早已勾勒出了生态伦理的基本框架,是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先驱。其次,通过嫁接和延展“自然”的含义,将现代的大自然和自然界观念包含其中,老子逐渐成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代表。从老子“道法自然”观念中人们捕捉到了老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重,认为“自然”是“道”的效法对象,将“自然”提升到了比“道”还要高的地位。既然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也应是高于人类的,人类活动也应无违于自然。最后,老子是“无为”生态实践思想的提出者。自然世界是一个自发自为自组织的有机体,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以“无为”为原则,不以人的智谋干扰自然的自组织,而应该因顺自然。总之,通过塑造一个尊重万物的权利和价值、崇尚自然、因顺自然而不妄为的老子形象,将现代生态思想融于老子哲学,实现了老子形象的生态化,赋予老子哲学以新的生态内涵。

综上所述,老子哲学思想着眼于宇宙大化,扎根于对风雨江海等自然世界的细致观察与玄览,因此老子哲学本身具有极强的自然性。老子哲学原本是对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思考,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回应;在现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老子哲学的自然性与现代生态思想联系在一起。老子生态思想在国外的接受呈现出不同方面:一方面部分学者和翻译家,立足于老子哲学产生的原生语境,进行历史研究、文字训诂研究和经典阐释研究,以求发现和恪守老子正义,坚持把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推向国外;另一方面,国外学者基于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需求,利用“自然”在翻译中的语义讹变实现了它的现代生态学蜕变,老子诸多生态思想被重新发现,古老的道家智慧再放光芒,老子形象也从传统的道家神仙形象转而成为生态保护的先驱。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哲学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菱的哲学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