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3-12-20 20:50刘海春
现代哲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

刘海春 兰 维

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发展指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10页。。人的现代化是指人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其意识观念和实践方式与当前生产力发展逐渐适应的过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取决于其是否切实推进人的现代化,只有当该国成员作为现代人而存在,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并与现代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国家的现代化才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之问”。“人的现代化研究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的现代化评价是现代化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2)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6页。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的现代化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紧紧依靠人民、时时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所主张的为人类求解放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人作为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马克思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马克思批判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关切人的现实生活和发展条件,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蕴含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人的现代化”,但这一命题却蕴含在其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根本在于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这正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蕴意。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说正是力图推进我国人的现代化。

(一)“现实的人”和“自然的人”是现代化主体的内在属性

西方哲学家沉浸于对宗教与精神的绝对信仰,把人看作抽象的、与现实割裂的人。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认为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费尔巴哈否定了人的抽象性,却将人与客观物质相分离。马克思则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判,提出有生命的现实个人存在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前提,将哲学的目光投向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榨与剥削现象引起了马克思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深思,他剖析了人的异化本质,即作为劳动力而存在的个人,已经失去人的自由与个性而沦为生产的机器。他力求摒弃异化劳动,从现实的立场去考量人的存在,并认为人类自身生产具有内在规定性,它是整个人类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与目的,“历史只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9页。。马克思对劳动异化进行解析时,也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同上,第52页。。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生存的物质保障,也是人的劳动对象,人与自然界发生持续的交互作用。人的肉体方面需要依靠食物、燃料、衣着等自然产品才能存活,而动植物、石头、空气等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因此,由于人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体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本质上就是自然界与其自身的联系,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深刻阐释了人的现实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现代化正是“现实的人”对自身条件的改造和“自然的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把握人的内在属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自然存在为前提,既发挥现实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内部动力的激发到外部条件的塑造,都致力于促使人在心理、思想、态度与行为方面与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实践的人”和“社会的人”是现代化主体的外延属性

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劳动是其具体表象,人则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个历史是现实的人通过人的劳动产生的。马克思从作为主体的人出发,将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像先前的哲学家们那样从客体的、直观的方式去理解。“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同上,第53页。。马克思认为正是劳动将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与自然界相联系,还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并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是生产的前提,只有在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范围之内,人才会与自然产生关系,进而才会有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将实践看作理解人的本质的方式,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在人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对象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交往中有机结合而成。人处于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社会中,其意识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人自身无时无刻不受其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人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实践得以进行,都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力的进步会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而人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必然关系人的现代化。以“实践的人”和“社会的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人的现代化锚定了理论逻辑起点,人通过自身现实活动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正主体。实践作为人创造物质文明的方式,也是衍生精神文明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深悉人的现代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尊重人的实践主体地位,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为实践载体,诠释以人为本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三)“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终极目标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揭露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资产阶级的压迫使劳动者失去自由时间,沦为一架为资本家生产财富的机器,并经受着肉体被折磨、精神遭摧残的痛楚。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这种非人的强制劳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2页。。依据人的发展状况和人的解放关系,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大致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在第三种形态中,衡量财富的尺度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正是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人能够作为目的本身享受文化、艺术、社交等富含自由和创造的活动。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形态,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旨在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不再与自身属性相分离,并获得实质性的复归与解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构想,每个人可以在任何活动范围、任何部门内自由全面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不复存在,人彻底摆脱“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从此岸的“必然王国”到达彼岸的“自由王国”。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的解放、自由与发展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理论依据,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表达的终极关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追求目标,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每个个体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能力,改变其落后的意识观念和实践方式,将人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并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二、百年党史中贯穿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当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中国近代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发起以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救亡运动,但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制度与思想来拯救国民的幻想终究落空。中国共产党打破西方模式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才改变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用血与肉为人民筑起通往独立与解放之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贯穿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深谙人的现代化基石,在百年奋斗中以文化人、以民为本

现代化绝不是与传统文化相决裂,更不是僵守传统文化而固步自封,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人的现代化亦是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灵魂与根源,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深谙人的现代化基石,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致力于转变人民的思想意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同志提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3页。。这成为党的百年奋斗中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原则,即抛弃传统陋习和封建糟粕,继承国粹文化和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和代表性,也是古人济世安民的智策。《尚书·五子之歌》就有经典古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群众路线,这正是秉承与创新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同志意识到人作为有生力量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革命战争在他眼中就是群众的战争,只有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对于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也丝毫不能轻视和疏忽。一切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63页。,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理念,时刻保持与人民血脉相连、同心共济、风雨同舟,切实做到以民为亲、以民为师、以民为友。

(二)中国共产党把握人的现代化本质,在百年征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现实体现,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9)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可见,人的现代化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最初的“两个文明”发展为如今的“五位一体”,不断完善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以满足人民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中国共产党注重人民发展需求的层次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创造宽裕的物质条件满足人的低层次基本生理需求之后,再满足其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2021年我国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经过百年奋斗,人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中国共产党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外,党还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数字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遵循人的现代化规律,在百年大业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的范畴,认为人类交往普遍发展能够克服封闭的地域性局限,扩大人的自由限度和发展程度。因此,人的现代化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而是整个人类的现代化。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在世界范围之内普遍交往的科学规律,以一种共同发展的大局观,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为我国人的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争取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始终保持国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与多个国家建立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全球化趋势作出准确判断,深刻洞察国际局势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国际政治经济事业的突出位置。“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提供了相互了解、增进互信的机会,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形成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全局与长远,在尊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政治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奋力打破阻碍世界人民交往的隔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5页。,党在百年大业中努力寻求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积极构建人人摆脱匮乏、人人全面发展、人人享有光明未来的世界新格局。

三、遵循“一元多线”发展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真正的现代化需要全面的现代化,但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同步的,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关键”(12)刘海春:《现代化刍议》,《岭南学刊》2007年第6期。。无疑,一个国家只有当组成它的每一个成员都作为现代人而存在,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马克思否定了将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说法,并举出罗马历史发展的例子进行佐证,提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罗荣渠尝试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复原,从历史进程立论,从而提出“一元多线”(1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页。的发展观,超越了西方国家把现代化限制为“西方化”“工业化”或“苏联式”等诸如此类的“一元单线”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一元多线”的发展观,是由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实践经验和借鉴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为人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一)以创造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满足人的现代化物质需求

“从严格意义上讲,显然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现代化的。人只有通过变为现代化的途径,通过成熟或社会化,或兼而有之的途径,才能成为现代人”(15)[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曹中德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18页。。因此,人的现代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也需要社会公平正义作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确保了人的现代化机会平等。实现共同富裕要分两步走,“做大蛋糕”是第一步,“分好蛋糕”是第二步。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为1443497378人。(16)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第50页。人口规模巨大是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做大蛋糕”,即创造足额的经济总量,满足所有人的现代化物质需求。为此,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注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充分发挥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提出要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市场主体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其次是“分好蛋糕”,即每个人都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并不单指某一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包含所有人,这就要求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中国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共享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党和国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力求缩小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并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使不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的人都平等地享有自我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务求全范围、无差别、有保障地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以提升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塑造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

精神文明满足人的思想层面的需求,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在经济方面的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在以物质成果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使人的身与心、德与智共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现代化,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各种思想观念变得空前活跃,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诉求也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新特征,这为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以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精粹为己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的建设,为人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首先,提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模范的引领性作用。中国共产党表明在全社会塑造时代新风的决心,每两年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将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力量化为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营造一种崇德向善、进德修业、爱人以德的社会氛围。其次,重视教育在塑造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中的关键性作用。一是利用培根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的现代化精神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春风化雨,内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二是利用启智润心的艺术教育培养人的现代化精神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歌颂光明、抒发理想、鼓舞人民为目的,推出增强人民大众精神力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培养人们真善美的思想品质。三是利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培育人的现代化精神风尚。将家庭文明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支点,积极培育以德为先、相亲相爱、与人为善的文明家风。

(三)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保证构建人的现代化生存环境

现代化的人不是通过实践占有自然感观世界,而是自发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并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和改良,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巨国,似乎注定只能走另外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即发展方式的跃迁之路——从加强自然循环过程(而不是靠不断破坏这一过程)来发展自身之路”(17)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216-217页。。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对石油、煤炭、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开发与利用之上,而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的毁坏终究导致工业社会经济的破产;同时,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也使人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人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我国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教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新时代新征程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将其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树立“双碳”目标,努力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对资源耗量大、生态损害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革与转型,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高技术新兴产业,落实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低碳型社会生产与消费,推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针对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方面的重大问题实行严厉的法治,落实社会各主体环保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满足人民对扭转环境恶化态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

(四)以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为目标推动人的现代化文明交往

人的现代化是时代的使命、人民的渴望,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更关系着全人类最根本的利益。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国际社会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人类心怀希望、直面挑战、共同开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构建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以身作则,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全球化发展把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时代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我国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人的现代化文明交往。首先,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人的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凭借敏锐的政治判断力、非凡的政治领悟力以及果敢的政治执行力,能够凝聚中外人民和平发展的共识,以协商合作的方式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其次,深化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0页。,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世界发展格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各国人民相知相通、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最后,在国际事务处理中践行多边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努力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交往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

四、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弘扬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体现和平发展的民族传统,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为目标,适应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人的现代化开拓了新路径。但人的现代化并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副产品,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际条件;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成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为人类求解放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遵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征程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历史印证;“一元多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