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启示

2023-12-19 18:45陈世江谢宝利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真知人生态度知行合一

陈世江 谢宝利

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蕴涵丰富的哲理意蕴,在对其哲理意蕴探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阐述,进而对大学生人生观三方面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正确树立和践行提出方法与策略。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拥有主体自觉意识是前提,做到明辨笃行是核心,做到惟精惟一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他还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2]因此,笔者试图对王阳明心学理论体系中“知行合一”思想内涵进行探究,进而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对新时代大学生在树立人生目的、培养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时提供思考。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内涵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观”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在他“龙场悟道”的次年,于1509年受邀在贵阳书院讲学时提出的。每一种思想的来源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同样,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他在批判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催化下,融合其本人学识修养、人生经历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

(一)“知”与“行”的界定

王阳明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3]“知是理之灵处”。[3]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与“行”的内涵,有不同学者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赵潜等人认为,“知”是良知,本体的道德,也是指知识,对事物全方位的了解,包括事物的来龙去脉、因素构成等,即把握事情的本质。“行”,便是将“知”了解透彻后,付诸于行动,并在践行中检验“知”,升华对“知”的理解。[4]周海春等人认为,“知”是指良知,包括知识、意念、知觉或感觉;“行”是指对“良知”的行动、实施。[5]而王伟光则认为,“知”并不是指认识,“行”并不是指实践;“知”是先天存在的“良知”,“行”只不过是去实现“致良知”的一种道德行为。[6]虽然不同学者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中,“知”与“行”的内涵看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即“良知”,这是无争议的。而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是“道”、是“心之本体”。王阳明说道:“良知即是天理”“心之本体即天理”“道即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3]由此可知,“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指发源于内心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而“行”是对这种道德意识、思想观念的真切笃实,且带有强烈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二)“知”与“行”的关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3]由此可见,“知”是“行”的基础、是前提,“行”是关键、是“知”的结果,必须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境界。

王阳明认为,“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7]即“知”要真切并笃实,“行”要明觉并精察。“知”与“行”的关系有以下九种情况:不知不行、不知谬行、不知真行;谬知不行、谬知谬行、谬知真行;真知不行、真知谬行、真知真行。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可知,以上九种情况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状态,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相辅相成的状态。所以,真知不行与真知谬行的“真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知”,不知真行与谬知真行的“真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行”,且两者不能分开二说。正如王阳明所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的道理。因此,不知不行、不知谬行、不知真行、谬知不行、谬知谬行、谬知真行、真知不行、真知谬行,同属于“妄想”“冥行”“妄想冥行”范畴。只有“真知真行”才是“行”与“知”二者关系的本质。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

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启示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確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8]大学生人生观的树立与践行,和价值观的取向密不可分,树立和践行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人生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主要内容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三方面构成。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一)主体自觉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前提

王阳明从主观唯心主义角度探讨了主体与物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他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的吉凶灾祥?”[9]这里的“我的灵明”就是我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的这种灵明成为我与万物沟通的桥梁,即对事物的认识是由人心所发生的活动。王阳明充分抓住了人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肯定了人的自觉意识。大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主体自觉性,就不会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对于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来说,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同。

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1)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3)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10]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虽然人生价值不能脱离社会来谈,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但是个人的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其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与联系的正确认识,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同,都离不开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前提。另外,人生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生观确立以后也要时常省察,正如“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是人非”[3]的道理。因此,今后我们大学生在树立与践行人生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意识到自我的价值所在,以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二)明辨笃行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文艺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2]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我们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地继承与发展,进而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王伟光较为深刻地指出了其缺陷,他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所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目的是用道德信仰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知行合一”是以“知”代替“行”,把行动当作效果,取消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6]同样,今后我们在树立和践行人生观时,要做到明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妄想”与“冥行”,做到科学看待在“真知”的基础上实现“真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以及践行人生观过程所需要的客观条件。

“知”与“行”、内化与外化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行为是认知的目的和归宿,不去践行,认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是真正的“知”。王阳明强调“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能不算真“知”。可见在实现人生目的的过程中,只有将“知行合一”,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统一,才能完成人生目的全过程,实现自我的人生目的,这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在人生目的的统领下有了指向,那么做到“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才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人生态度的准则。

(三)惟精惟一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关键

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与回答,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生目的就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不至于迷失前进方向,才不至于整天无所事事。许多同学感到生活苦恼,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人生目的或是目的不坚定。惟精惟一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且对待人生目标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与弟子陆澄的一次谈话中专门探讨了惟精惟一,并做了生动的比喻。陆澄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王阳明回答道:“‘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3]这句话大概意思是,“精”部首为“米”,姑且以米来比喻。希望米纯净洁白,这是“惟一”的意思。然而如果不经过舂簸筛拣等“惟精”的工夫的话,米就不会纯净洁白。舂米、簸米、筛米、拣米,是“惟精”的工夫,只是为了让米达到纯净洁白的目的而已。进而他还说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为‘惟精而求‘惟一也。”[3]即“惟一”是目的;“惟精”是过程,是实现“惟一”持之以恒的过程。“知行合一”不是纸上功夫,也非是嘴上功夫。王阳明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 [3]不断省察克治,从而避免良心被遮蔽,这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惟精惟一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终得以实现的保证。同样,对于我们树立与践行人生观来说亦是如此,不仅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炼、下功夫,更要做到惟精惟一,这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关键。

结 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自提出以来影响着无数青少年,使得千万人在树立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深受启发。但是,其思想不乏包含唯心主义的糟粕成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创新性阐述,是传承与发展王阳明心学精华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生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织部分,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关系到国之根本。拥有良好的主体自觉意识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前提;做到明辨笃行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核心;做到惟精惟一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关键。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13页。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载《人民日报》,2016-09-10(01)。

[3]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

[4]赵潜、叶进、李艳娇:《知行合一:新时代阳明心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启示》,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8-23页。

[5]周海春、韩晓龙:《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09-117页。

[6]王伟光:《科学认识、客观评价王阳明及其思想》,载《历史评论》,2023(1):18-29页。

[7]李承贵、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五种旨趣》,载《天津社会科学》,2021(1):57-62页。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页。

[9]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4页。

[10]祝大勇、贾立平:《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及其现实启示》,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2):87-9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页。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页。

作者简介

陈世江 西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思想政治教育

谢宝利 西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真知人生态度知行合一
实验出真知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世界观(二)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