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2-19 01:07张建军程广卫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门现代化村民

张建军 程广卫

农村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的直接实践地,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对象和行动主体。吐鲁番市西门村以建设新疆现代化农村样板为总体定位,统筹推进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取得了重要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应提升党组织领导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推进法治德治融合,育文明乡风建和谐乡村;发掘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总结乡村治理经验,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关系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法律文件,其中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谋篇布局,又有阶段性战略规划、年度性重点任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动乡村振兴向着全面、深入、高质量不断迈进。吐鲁番市西门村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村民们正在向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在村中考察时提出的“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目标不断迈进。

吐鲁番市西门村乡村振兴实践现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西门村坚持建强支部,发挥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化葡萄种植业,引进相关企业建设全链条产业集群,打造葡萄采摘观光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十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两万余元,全村总产值近两亿元。

(一)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人才培养机制管用有效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23年“8·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西门村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后盾单位帮扶作用,由第一书记统筹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力量,形成党支部统一领导,“三中心”通力合作的组织工作体系。这种由村党支部、三个中心、五类小组构成的“135”组织工作体系既将西门村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组,又可以相互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西门村持续加强“访惠聚”工作队及后盾单位帮带村“两委”和后备人才,形成了一套管用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后盾单位各级领导每月两次深入村委会开展调研,與结对帮扶对象开展谈心谈话,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和讨论解决困难问题的办法,着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常态化开展“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帮扶培养工作,与结对帮带对象编入的相应职能组开展互帮共学。三是后盾单位各级领导、第一书记、片区包村科级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每月召开一次帮带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讨论帮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帮带工作取得成效。四是每一名村“两委”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带一名后备力量实行“一对一”帮带,思想上引导、业务上带教、工作上重压、管理上从严,对后备力量实行动态管理,对思想严重滑坡、工作平庸帮带无效的干部,及时淘汰出后备力量队伍,保证后备力量队伍质量。

(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物质基础坚实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做好‘土特产文章”。西门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引进配套产业、打造“旅游+工业+农业”新业态,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门村现有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葡萄面积2300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帮助下,葡萄种植户从葡萄选种、施肥滴灌到采摘晾晒、加工销售,实现了流程化、科学化、现代化,农民种植葡萄收入逐年提高。有了葡萄这一产业基础,西门村积极引进葡萄加工企业,培育龙头,带动电商企业、供应链企业以及文化传媒企业等入驻产业园区,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村里的新丝路产业园逐步形成了集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村电商孵化区、工业旅游示范区等四大功能区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农业+企业”实现了特色产业与地方企业的良性互动,有效带动了包装、设计、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关联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聚合效应,成为西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西门村依托其城郊村的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在村红石榴文化广场旁,67亩葡萄园地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方砖铺地、廊架成列,周围种上无花果、石榴、向日葵等特色植物。此外,依托悠久的养鸽子历史和成熟的养殖技术,西门村建设了“红石榴鸽膳坊”餐厅,为进村旅游的各地游客提供特色美食。

(三)基础设施极大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让农民生活更幸福,不仅要实现收入增加,还要有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从本世纪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提出“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西门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坚持“煤改电”“改厕”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以治污“小成效”推动农村生活环境“大变样”。目前,西门村“煤改电”农户已达300多户,农户水冲式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等文明创建活动,全村创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839户,创建率达97%。

“一水一树一路”是西门村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坎儿井水从地表由北向南流经村子,西门村利用这一优势,在改善出行道路的同时铺设水流通道,打造旅游观光水系。同时,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村庄绿化,新增绿化面积2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8.8%。流动清澈的坎儿井水和道路两旁的成荫绿树,给村民们平日里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一水一树一路”,让西门村不仅有了绿意,更多了活力,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面貌。

(四)文化品牌生动形象,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西门村在带领各族村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过程中,既重视不断满足村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重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象征民族团结、生活红火的“红石榴”品牌建设,通过各类宣讲宣传、文化环境建设、主题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是“红石榴”大宣讲,入脑又入心。采取线上与线下、精准滴灌与大水漫灌相结合的方式,用“包谷囊”式的“土味情话”,向村民讲深讲透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惠民政策等内容,引导各族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践行者。近年来,西门村共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600余场次,宣传群众32000余人次,覆盖率100%。二是“红石榴”阵地宣传,走心又走实。充分发挥红石榴路、红石榴文化广场、红石榴新型农工之家、红石榴文化长廊等特色品牌载体优势,以生动活泼的彩绘墙面等形式,厚植民族团结氛围,浸润群众。三是“红石榴”之路,常态又长效。西门村以全市开展“循足迹、看发展、感党恩”群众性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走出去”加“请进来”的模式,组织村民开展“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群众性实践活动,免费参观游览博物馆、千佛洞、苏公塔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村民在观赏文物古迹的同时,感悟中国历史的悠久厚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此外,西门村还积极加强同结对村的交流联系,通过村民代表走亲戚、讲红色故事、举办线上联谊会等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五)对口援疆精准实践,乡村振兴动力充沛强劲

西门村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结对村共建平台,在结对帮扶、亲戚互访、共同发展中拓展延伸民族“团结线”,两村村民之间凝聚积淀了深厚的团结情谊。2020年9月,在湖南省援疆工作队的牵线下,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与吐鲁番市西门村签订友好协议,结成“姐妹村”,一个是深山苗寨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一个是火洲村落对口援疆的实践地,携手共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1年8月21日,西门村新建的红石榴文化广场上,“援疆干部联农户、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举行。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干部人才和村里27户村民结为一家人。这次活动中,既有新结的“亲戚”,也有之前干部人才“亲戚”的延续。一户人家和几批湖南援疆干部人才都是结亲户,得到了持续的帮扶。援疆干部人才每人至少与1户少数民族家庭结为“亲戚”,然后一起做好感党恩、拉家常、搞卫生、谈教育、促就业五件事。

结对以来,两地各族村民联系日益紧密,相互走访参观,谈发展、谋合作、促团结。2021年5月,西门村的十几名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到十八洞村考察交流。同年7月,花垣县双龙镇干部到西门村交流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十八洞村羽丰鸽业技术员到西门村指导肉鸽养殖。2022年8月7日至10日,西门村工作队队长和村主任以及三名村民代表在十八洞村交流学习。参观了十八洞村电商直播基地、苗族手工刺绣合作社、乡村民宿旅游,计划开展两地农特产合作展销,在发展资源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方面共享互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两个村的交流也走进了网络,走上了云端。西门村与十八洞村建立結对村联谊微信群,在群里相互分享本村文体娱乐活动,交流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关心关注对方发展情况,定期明确主题引导两地村民通过网络常态化交往交流,搭建起两地群众谈心交心、互助发展的“数据桥”。

吐鲁番市西门村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艰巨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对基层党组织、村干部、村民和乡村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西门村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提升党组织领导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推进法治德治融合,育文明乡风建和谐乡村;发掘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总结乡村治理经验,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一)提升党组织领导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

乡村振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是村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能力是确保乡村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培养,不断增强其组织开展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村域各类治理、发展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以村级地域为基础,统筹整合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以及企业和社会资源,开展联合党建,将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村域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联合党建对党员个人的教育培养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统筹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为推行村域“区域化党建”提供了实践依据和行动指向。

(二)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

基层组织包括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是农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也是组织动员村民的有效载体。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是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等自治实践,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和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其次,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集体利益为行动导向,让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生活服务供给中去。再次,要以满足村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建立各类互助组织,让村民通过各类互助组织参与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民生项目建设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联系与互帮互助。最后,有了多元的治理主体,还要建立相应的治理规范,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各类组织起草制定各自的组织管理制度,经自治组织讨论表决通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推进法治德治融合,育文明乡风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硬件设施。更要铸魂,增强村民法治观念,提升村民道德素养,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要深入推进法律进村入户,把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连的法律法规优先送到农民手中,提升农民的学法意愿、守法意识、用法能力。在普法宣传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文娱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进行推广宣传。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道德引领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到乡村治理的重要体现。要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发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首先,要紧贴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民俗园进行引流,让游客观赏得了坎儿井,品尝得上鸽肉美食,体验得到葡萄采摘乐趣,丰富旅游消费场景,发挥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次,要加强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文旅合作,相互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十八洞村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乡村特色品牌的经验,让西门村瓜果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十八洞村,实现两地旅游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再次,要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村史,建设村史馆,记录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绩、涌现的先进事迹、留下的奋斗足迹,发扬团结奋斗精神,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最后,要围绕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全国精准援疆示范点建设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方面要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另一方面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实践创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比较优势。

(五)总结乡村治理经验,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是社会治理最深厚的支撑。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抓基层、打基础,党始终一以贯之。开展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产业兴旺和文化繁荣是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家园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增强领导力和组织力为重点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力量,把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作为乡村振兴依靠的根本力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造美化人居环境,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设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牵引作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载《人民日报》,2022-12-25(01)。

[2]习近平:《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载《人民日报》,2023-08-27(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1-07-12(01、02)。

[4]桑玉成:《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载《人民日报》,2020-02-13(09)。

[5]唐京华、陈宏彩:《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以浙江“千万工程”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23(7):6-13页。

作者简介

张建军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程广卫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西门现代化村民
水西门内走小巷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CSAMT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地热水勘查中的应用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雏鸟情结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