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陕西的标志性名片,旅游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陕西可以借鉴湖南、洛阳、淄博等省市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区域均衡,培育新型业态,创新宣传营销,强化投入保障,不断激活新动能,提升吸引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1]基于对陕西文旅资源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陕西省在第十四次党代会和2023年省“两会”上提出了“打造万亿文旅产业集群”的目标。2022年以来,陕西文旅迎来了强势复苏的可喜局面。但是要实现万亿产业的发展目标还需要下大功夫,应该借鉴外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更好适应新趋势,汇聚发展新合力,努力实现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陕西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陕西文旅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9年游客人次超过7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亿元,分列全国第14、16位。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83%,高出全国平均值4.27个百分点。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的近3年时间,陕西文旅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遭遇了困境,但得益于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在疫情过后较快迎来了复苏。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3.4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18.36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5.22%、80.01%。2023年暑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74亿人次,同比增长108.6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80.99亿元,同比增长151.93%。总的来看,陕西文旅产业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高品质的文旅资源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革命的圣地,陕西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有周秦汉唐等盛世留下的大量宝贵的文化文物资源,一直以文旅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闻名于世,有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处。陕西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却从南到北分布着亚热带、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横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多样的气候和地貌蕴藏了丰富的文旅资源。省内共有旅游资源单体9972个,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9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2]目前,陕西有A级旅游景区540家,其中5A级12家、4A级162家。此外,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品牌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陕西还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创意性旅游产品不断涌现
陜西各地各景区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体验,受到游客青睐。西安“大唐不夜城”成为全国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景区,“盛唐密盒”等沉浸式互动体验,生动展示了文化IP的持续影响力。“长安十二时辰”作为国内首个最具规模的全唐市井文化生活街区,自2022年建成运营以来长盛不衰。易俗社文化街区逐渐成为“馆、展、演”为一体文化旅游打卡地,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在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大放异彩。榆林老街、金延安、永兴坊、陈仓老街等街区和景区也广为人知。《长恨歌》《延安延安》等70多部富有文化内涵的演艺节目,成为留住外地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三)文旅产业链群发展持续推进
陕西省大力实施文旅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三年行动”,谋划支持推动旅游景区(3A及以上)及线路、文娱演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旅名街、会展经济、赛事经济、出版发行、乡村旅游等8个重点产业链(群)做大做强。陕西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2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12万户,上市文化企业4户、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18户。各地各部门集合资源,强化服务,相关企业和项目积极跟进,产业链群发展前景良好。
(四)旅游精品打造取得新成效
陕西依托优势资源,着眼“吃住行游娱购”旅游要素,着力打造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秦岭生态、黄河文化、丝路风情、关中秦韵、汉唐帝陵、黄土风情、巴山秀水、休闲康养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充分挖掘文化习俗、生态环境、人文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精品线路,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同时,积极发展自驾游、度假游、森林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避暑游、工业游、冰雪游等“文旅+”新业态产品,取得可喜进展。
陕西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陕西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综合收入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游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与陕西作为文旅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一是区域文旅发展不平衡。陕西虽然基本建成了米字型国省干线、高速公路铁路网,但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圈尚未形成,很多景区的通达性受限。文旅产业主要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拥有绝对的旅游人流。相比之下,陕南、陕北受制于基础条件、地理位置、软硬件投入等因素,在旅游吸引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景区景点“养在深闺人未识”。2022年西安市旅游收入1577.58亿元,占全省的60%;全省12家5A景区,西安占据5席;全省17家5星级酒店,西安16家、榆林1家,其余各市尚是空白。
二是文旅新型产品缺乏。游客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已发生变化,沉浸式旅游、个性化需求、深度化体验逐渐成为文旅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陕西文旅产品特色化不足,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自然观光类占比50%,文旅新产品、新业态还不丰富,资源活化利用不够,难以适应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需求。虽然沉浸式、场景化的旅游演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精品数量还不够。
三是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陕西规模以上国有文旅企业数量偏少,民营文旅企业也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全省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文化企业仅有1户,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户。2021年入围全国旅游20强企业,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分别有4家、6家、4家,陕西只有1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等企业和单位经营状况不佳,大量导游流失。旅游高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极度缺乏,难以满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四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陕西拥有一定数量的在国际和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景区,如兵马俑、华山、西安明清城墙、大雁塔、华清池、黄帝陵、黄河壶口等,但其他众多景区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总体较低。相比“好客山东”“老家河南”“江西风景独好”等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陕西在旅游宣传符号凝练还需要推陈出新。各市县(区)与景区景点也缺少与时俱进的宣传营销手段,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缺乏信息,导致大量隐性客源流失。
外省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经验
今年以来,随着文旅消费的复苏,各地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都强化了宣传促销和引流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湖南省的做法
湖南省把旅游业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稳增长、促就业”的优势产业来抓,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以各市轮流举办每年一次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全省旅游业加快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其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系统观念,发展全域旅游。湖南省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打造,着眼全局加强规划,避免省内各市盲目搞无序开发、粗放发展和同质化竞争。通过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实现“一地举办、全省联动”,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二是突出以文塑旅,注重融合发展。湖南省通过文化为旅游景区注入灵魂,着力打造具有湖湘特色和标识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如,张家界武陵源《魅力湘西》演艺以大湘西民俗文化为载体,成为张家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之一,累计接待超千万人次观看;南岳衡山围绕“历史文化名片”做文章,策划“南岳七点半”、祝融音乐节等文旅活动,展现文旅相融的魅力,留住了游客。
三是突出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湖南省将独特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转化为旅游、休闲、度假等可依托的资源。如,郴州市仰天湖大草原,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成了“林城”郴州的一块伤疤。经过一系列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9年的64%增长到目前的95%。景区高山草原露营、策马奔驰、湖畔中餐厅打卡点等纷纷“出圈”。
四突出旅游惠民,实现共建共享。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00多个行业发展。湖南省完善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共享機制,让群众吃好“旅游饭”。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好、环境容量小、缺乏产业支撑的县,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进文旅、农旅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二)洛阳市的做法
2023年,“洛阳汉服”火爆出圈,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根据携程等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洛阳市2023年以来线上下单游客人次、总消费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132%。洛阳市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四个新”。
一是积极把握新趋势。洛阳市加快推动传统文旅产业向新文旅产业转型,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实施一批优质文旅融合项目,推动博物馆、遗址保护等展示项目充分利用,洛阳市各大博物馆借助“创意+科技”成为“顶流网红”,为传承千年历史文化找到了流量密码。
二是大力培育新业态。洛阳市重点发展了沉浸演艺、剧本娱乐、研学旅行、电竞数娱等新业态,形成一批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沉浸式文旅产品。大量的沉浸式演艺和场景,使游客由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的参与者,极大地增强了吸引力和回头客。通过网络平台推出“线上下单、线下打卡、通关认证、积分兑换”等新玩法,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到洛阳体验沉浸式旅游。
三是探索引流新方式。洛阳市坚持把移动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与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通过“高品质内容+高频率曝光”,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持续“圈粉”“引流”,不断提升城市文旅热度。借助短视频主动策划契合年轻人兴趣的话题,提升营销效果,持续形成互联网传播热点,达到了“线上做流量、线下做变现”的效果。
四是持续营造新环境。洛阳市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奖补激励政策,对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特色酒店、城市民宿、青年旅舍、房车营地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引客能力的文旅商综合体。制定汉服体验、剧本娱乐等新文旅产业标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淄博市的做法
“小串+小饼+香葱”这一套烧烤的灵魂吃法,让“淄博烧烤”在2023年春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并发展为一种现象级、发烧式的文化IP。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山东省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400%,其中,淄博市住宿预定量较2019年增长800%。现在,热度虽已回落,但比2023年前仍然有10倍的客流量。分析其“出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3]
一是善于城市营销。2023年初,“淄博烧烤”开始在网络上出现,淄博市敏锐把握这一契机,一方面推出系列推介文章,邀请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拍摄烧烤专题,借助增流、引流、分流等方式将网络自发流量转换为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淄博市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用心服务游客方面的各种举措,引发大量关注和好评,推动流量持续火爆,促成了“淄博烧烤”火速出圈。
二是优化旅游服务。淄博市秉持品质城市、服务为人的理念,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确保文旅产品服务品质。比如,主动协调铁路部门加开周末铁路专列,对市内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设置38处“青年驿站”让外来大学生免费或半价入住,及时成立烧烤协会,探索制定团体标准,策划举办“淄博烧烤节”,设立烧烤名店“金炉奖”,引导烧烤店提升经营质量,确保游客游得舒心、吃得开心。
三是多方协调联动。面对客流量剧增的挑战,淄博市有效发挥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作用,保障了游客服务品质。在政府内部,文旅、市场、交通、公安等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发力;市场主体自觉依法依规经营,成立多个行业自律联盟,为游客诚信服务、温暖服务;广大市民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被激活,自愿为城市贡献力量,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
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陕西应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瞄准建设有国际范、中国风、陕西味的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顺应文旅消费市场升级的大趋势,切实发挥陕西文旅资源禀赋优势,努力实现“资源驱动”到“创意驱动”的转变,“传统文旅”到“数字文旅”的转变,“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一)统筹全省资源,推动区域均衡
陕西当前旅游最大的痛点是西安“一城独大”,陕北、陕南引流能力不强,导致节假日西安市面临较大的安全和服务压力,也导致旅游人数难以突破瓶颈。这固然与西安拥有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和高品质服务相关,但也折射出省市在旅游线路、景区联通和推介引流方面存在短板。河南省洛阳市也并非盛会城市,山东省淄博市更是普通的地级市,但是通过努力在其省内乃至国内都具备强大的引流能力。这也启示非省会城市、旅游资源薄弱城市完全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潜力。从湖南来看,注重各地百花齐放是重要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是陕西文旅当前一个迫切的问题。否则,仅凭西安市尚无法完成全省万亿文旅产业的目标任务。从省级层面,要推动实施“一市一品”战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塑造特色鲜明、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文旅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广度。各市(区)要把文旅产业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集中财力物力对富有潜力和优势的4A、3A景区进行提升,打造更富吸引力的景区景点。要发挥陕北革命文化资源、陕南秦岭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游、康养游、自驾游、森林游等新模式。要增开国际直航线路,鼓励航空公司增开增密直航班机。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增设旅游专列。深化交旅融合,推进交通服务设施旅游型、休闲型升级改造,打造一批高标准旅游风景道、绿道、乡村旅游驿站。
(二)重视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业态
洛阳市文旅火爆出圈的一个经验就是顺应文旅消费升级的趋势,及时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广泛扩展夜间旅游产品,不断增强对青年游客的吸引力。2013年以来,洛阳深耕夜间旅游市场,先后建设了洛邑古城,改造提升了老城十字街夜市,重修了老城民主街,培育了博物馆奇妙夜等夜间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4]虽然在融合发展方面,西安有“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成功案例,但这些与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各地及相关部门要摈弃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主动适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趋势,特别是要瞄准年轻消费群体重点发力。要立足各自资源禀赋、目标人群等做足“文旅+”“+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要统筹抓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树立超资源观、新资源观,借鉴湖南、洛阳等地的做法,总结提升“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经验,打造更多现代时尚的文旅产品,让厚重文化能愉悦表达、丝路文明有崭新载体、传统产品有现代市场。要盘活体育资源,打造各类体育综合体,引进举办更多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激活体育旅游消费新业态。要依托陕西众多的博物馆、古遗址、红色景区,打造更多的精品研学线路。要适应形势,丰富夜间旅游形式,推进夜景、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游等融合创新。要推进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运用。
(三)瞄准游客需求,创新宣传营销
从洛阳市、淄博市的经验来看,策划宣传和持续引流是火爆的原因之一。就陕西省级层面讲,要立足陕西文旅资源禀赋,凝练特色文化和旅游元素,推出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口号,提升全省旅游的影响力。各地和相关部門要利用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展会和节庆,拓展文化贸易业态,加强营销推广,推动省内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走出去”。湖南各市提炼出的“山水福地、遇见郴州”“天下洞庭水、岳阳天下楼”“青春长沙、风光在望”“天下南岳、独秀衡阳”“古道茶乡、神韵安化”“桃花源里、诗画常德”等口号,虽然不见得非常精妙,但可以为宣传推介提供一个载体,有利于形成聚合效应。陕西各市也要借鉴湖南各市的做法,结合自身优势提炼出具有特色的宣传口号,策划制作高水准的文旅形象宣传片,开展全季节全时段的宣传营销,以更好吸引境内境外游客。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把移动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通过“高品质内容+高频率曝光”,持续“圈粉”“引流”。注重与美团、支付宝、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和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合作,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文旅体验。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
湖南省举全省之力发展文旅产业,《湖南省“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要定期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建立旅游月调度、季通报、年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重点旅游项目给予扶持。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和经验,陕西应当把发展文旅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纳入各地绩效考核和督查督导范围,建立大统筹大联动大协调推动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支持,确保各项扶持文举措落地见效。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文旅产业,促进文旅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产业链,丰富优质文旅服务供给,努力构建全域全季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要全省一盘棋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更新旅游动态信息,实现文化旅游智慧化发展。要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积极开发数字文旅产品,创新利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增强更富有新引力的创意产品的供给,增强陕西文旅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若山:《激发旅游发展更大活力》,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3-08(12)。
[2]庞闻、王舒、王果:《1978-2018年陕西入境旅游发展地位演变及其动因分析》,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4),28-35页。
[3]宋长善:《“小切口”撬动“大文旅”——淄博烧烤出圈的底层逻辑及其启示》,载《商业经济》,2023(9)。
[4]任杰:《洛阳市夜间旅游发展探究》,载《文化产业旬刊》,2020(11下)。
作者简介
侯莎莎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