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区域、国家、城市维度的经济发展而言,“独角兽”企业都已成为其中创新、科技、变革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赋能独角兽企业,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独角兽”一般指创立时间短、增长快、估值高(10亿美元以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非上市企业。根据一项全球范围内的调查统计,过去10年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了约100倍,大量独角兽已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企业。无论对区域、国家、城市维度的经济发展而言,独角兽企业都已成为创新、科技、变革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赋能独角兽企业,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独角兽与“破坏性创新”
创新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解读为“创造性破坏过程”,即创新不是简单重复的数量积累,而是推动现有的生产函数发生变革,在现有经济结构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形成新的生产组合。在此基础上,学者克里斯滕森进一步将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两类。其中,“延续性创新”是指在现有市场上使得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更便宜的创新,是不断改善企业状态的渐进式、小规模创新;而“破壞性创新”则改变了原有发展路径,并将为企业带来颠覆式、大规模的变化。
在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破坏性创新”是助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破坏性创新”,独角兽企业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强产品、做大市场、做优管理,快速度过初创期与成长期,实现在生命周期曲线上的快速跃迁。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独角兽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有以下几种典型路径:
一是通过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发挥规模效应,产生“新模式”独角兽。此类创新较多出现在传统线下零售、餐饮等行业,依托标准化产品、数字化转型和连锁化经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市场放大和成本控制,并借助品牌建设和口碑营销,满足日益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获取产品溢价。例如,近年来传统线下茶饮行业中,即有多家企业通过经营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独角兽。
二是通过突破性的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孕育“新产业”独角兽。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生成、传递、交互和共享,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海量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带动社交需求的旺盛。企业可以通过准确挖掘用户画像和潜在需求,打造视频分享、资讯新闻app等新型数字化产品,推动用户体验极致,实现产品用户量爆发式增长,并进一步通过收取佣金、会员费用等方式将流量变现。例如,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而诞生的“短视频”产业,已成为当前全球科技巨头竞相争夺的独角兽新赛道。
三是通过突破性的渠道创新提升配置效率,出现“新业态”独角兽。在数据要素助力下,传统物理生产要素可以实现更有效、更精确的配置,减少在搜寻和匹配环节的效率损失。在积累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构建平台生态,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推动生产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匹配,实现价值创造。在此领域最为典型的案例即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各类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数字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进而搭建了具有高度客户黏性的业务生态。
四是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塑造技术壁垒,培育“新技术”独角兽。先发优势理论认为,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可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能够通过建立技术壁垒来遏制竞争对手,进而获取创新收益。技术创新是企业最核心的驱动力,“硬核科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起着关键性、引领性的作用。通过聚焦“硬核科技”,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技术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把握创新机遇。当前,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需求空间广阔,拥有核心技术的“硬独角兽”正超越互联网领域的“软独角兽”成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新风口。
独角兽集中于“大国大城”
从区域分布看,独角兽已成为大国之间开展创新竞争的前沿阵地。在2023年胡润发布的全球1361家独角兽企业中,美国以666家排名第一,中国以316家排名第二,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比例达到72%,占据绝对优势,排名第三及之后的国家与中美有数量级上的差距。在“大国”基础上,独角兽企业还有向“大城”聚集的趋势。以中美两国为例,中国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200家;美国仅旧金山和纽约两座城市的独角兽企业就有307家,其中,位于榜首的旧金山还通过大城市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包括帕洛阿尔托、山景城、圣马特奥、雷德伍德城等多座“科创小镇”上榜,形成梯队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如伦敦、班加罗尔、柏林、巴黎等拥有独角兽企业较多的地区,也均为全球知名的大都市。
独角兽企业集中于“大国大城”,背后逻辑在于“大国大城”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三方面的有力支撑。
一是足够大的市场空间。透过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路径可以发现,以“破坏性创新”实现爆发式增长,需要以市场容量支撑为前提。全球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国大城”,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规模带动,容易形成支持创新的规模经济。“大国大城”的市场流量大、样本多,有助于企业创新试错,找准用户需求,并在短时间内放大市场,以需求端牵引持续推动产品和管理的迭代升级,打造极致产品体验和服务生态,形成口碑传播与品牌效应。
二是丰富的资源要素。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扩张节奏快,需要在短时间内更新技术、筹集资金、完善管理,面临很大的资源考验,只有在要素资源富集的地区才能获得充足的支撑。“大国大城”普遍是国际经济、金融、科创、贸易、航运中心,要素资源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可以为独角兽企业成长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影响力等在内的一系列关键资源,因此成为独角兽企业孕育的“摇篮”。
三是稳定的政策环境。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不仅面临技术、管理等创新迭代的潜在冲击,也面临着赛道中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稳健有效的政策可以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能为企业发展明确预期,坚定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企业获取长期的资本支持。“大国大城”的政策环境相对更加稳定,并且多数出台政策为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厚植适宜的土壤,这也是投资者和创业者做出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现代金融赋能独角兽发展
金融是独角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金融体系在独角兽企业实现价值倍增、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但能够为其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健全资本退出通道,还可通过合理估值和“信号”效应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增强独角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在初创期和成长期,部分独角兽企业需要经历高投入、低产出的“烧钱”阶段,才能实现技术与市场积累,为后续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权类资金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成长道路上,企业通常会经过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輪、Pre-IPO轮等多轮次的融资,支持创新成果从局部试验走向市场化应用、产业化推广。此后,上市、并购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续力支持企业发展和价值增值,也可为前期的股权投资提供退出通道,形成“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因此,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为独角兽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特别是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提供高效、稳定的资金保障。
二是为企业提供合理的估值。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估值是基于净资产或现金流折现等方法,但对独角兽企业,多数在成长阶段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对于独角兽企业通常是基于客户数量所蕴含的盈利能力和客户价值进行估值,这也是很多独角兽企业虽然亏损,但估值很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融资环境宽松、资金面相对充裕的时期,风险投资市场扩张速度快,在热门赛道往往会形成资本“扎堆”现象,推动独角兽估值快速提升,进而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资本支持,并激励企业家加大创新力度。例如,2020—2021年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推动巨额资金流向风投市场,并进一步流入创业公司。2021年,美国VC基金募资达到1.3万亿美元的顶峰,同比增长46%,同一时期,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也出现大幅增长。
三是“赋能式”投资和产业资本助力企业发展。独角兽企业通常凭借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优势受到市场认可,但与成熟企业相比,独角兽企业往往存在内部管理不完善、持续增长不确定性较大等潜在问题。专业投资机构不仅能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能为企业引入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助力解决市场拓展、数字化运营等问题。同时,市场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还具有“信号效应”,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加快发展步伐。在专业投资机构之外,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也是孵化独角兽的重要力量,以近年来国内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例,其设立的产业资本投资触角不仅涵盖电商产业链上下游,还涉及金融科技、企业服务、智能硬件等领域,已孵化出大量独角兽企业。
支持“独角兽”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独角兽已成为我国企业推动创新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张名片;同时,各国都在强化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独角兽在全球市场中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为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户规模优势,以更加稳定的政策预期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特别是要强化金融赋能,为独角兽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一,拓展更多元化的股权投资资金来源,更好适配独角兽企业融资需求。有必要培育更多具有专业视角的投资机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明确主管部门、引导基金和GP的权责边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优化决策流程和效率,提升资源引导和撬动效率。加快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创新联动,实现居民投资需求与独角兽企业融资需求的高效对接。
第二,发挥大型商业银行作用,探索形成对独角兽企业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商业银行稳步推动针对独角兽企业的产品创新,丰富担保和授信方式,成立专门服务于独角兽企业的业务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发挥集团协同作用,深化总分联动、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积极做好科技合作、场景共建、投贷联动等全谱系立体式金融服务。
第三,为独角兽企业的上市和并购交易提供更多便利措施。推动全面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打造更加高效的中国独角兽企业股权定价、上市、交易环境,完善包容多元的上市条件,引导更多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第四,健全针对独角兽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体系。搭建针对独角兽企业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和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提升风险防控数字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在与独角兽企业合作过程中,重点关注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等环节所涉及用户数据的安全、合规和保密性,严密防范数据泄露、滥用及数据跨境流动中可能出现的潜在安全风险。
(杨赫为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本文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