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琳琳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等职业院校的事业发展面临着持续深化改革的挑战。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也日趋增加。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把教育系统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到校内重点业务地位,对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审计实际情况,根据教育部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探讨研究。
一、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
审计处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部门,始终秉持着服务学校财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宗旨,对标国家、省级审计制度规范,监督学校各项财务收支,查摆问题,规范校内日常经济活动。审计处属于内审机构,仅面向校内,其职责主要是监督。它监督各项经济活动手续合法合规,是推进学校有序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也决定了校内审计人员始终是以服务者的身份履行监督职责的,而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只有审计处明确自身职责,校内审计才能成为一面自省的镜子,照亮每一处黑暗,剔除污垢,发挥其应有监督功效。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和意义
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内审的功能。内部审计最基本的功能是经济监督职能。对于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该在内部审计的监督下完成。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评价职能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向化。
(一)防微杜渐,保障资金安全
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学校的各个经济活动进行业务审计,发现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安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资源整合,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学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广泛开展,可以清晰查找出学校在管理中出现的盲点,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内生动力,合理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学校审计治理效能。
(三)查摆问题,完善内控制度
审计部门在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价中,发现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时,应积极改进并逐步完善,促进学校内控制度更加健全。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
(一)审计部门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审计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或其他部门抽调的,且缺乏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等领域专长的专业人员,整体的独立性不强,难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二)建章立制不完善,职责定位不清晰
国家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通知》等。但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它在内部审计上几乎没有建章立制,这就使得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很大的变通空间,对于审计方和被审计方都存在不规范之处,容易出现问题。如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中就是空白,财务就没有被监管;在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就不知道如何去实施审计,更不知道审计流程怎么走。因此,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审计制度,完善规范化体制,保证审计工作有效落实。
(三)审计范围狭窄
高职院校审计处作为学校的内审机构,审计范围相对狭窄,方式方法单一,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仍以资金审计为主,侧重于事后审计。如工程审计只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很难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四)审计部门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配合不足
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对纪检和审计往往都“敬而远之”,这就导致审计在具体工作中相对孤立。例如,在工程项目审计中某一项出现一些有争议或审减金额比较多的情况,这些争议就成了审计整改的难点和堵点,往下推不动就导致部门之间互动性差,出现信息不通畅的现象,互相配合上就会出现问题。
(五)学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低
从以往的项目审计来看,不管是项目资料的提交还是项目资料的审查,都还停留在“手工模式”,财务人员仅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是否出现问题。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手段越来越隐蔽,通过“手工模式”很难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且审计效率较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解决方案
(一)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学院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本部门人员不断解读审计新制度、新规定,更新審计理念,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审计方式,把业务能力再提升一个高度。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还可以积极联系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进行业务交流,吸取他们优秀的审计方法,取长补短,结合学校特点,进一步完善审计相关知识。
(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适当拓展审计业务范围
为保障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必须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相结合,按照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其学校相符的内审制度,保障其实施的可行性,使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遵循相关制度,落实审计工作,项目负责人在审计框架中完成项目审计。
部分学校的审计项目过多外包给外部造价咨询机构。而外部造价咨询机构的生存发展是建立在营利的基础上的,主要考虑经济利益,从而降低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质量,影响了学校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内部审计自身建设,推进成立审计委员会
2020年5月1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高职院校应按照规定要求成立审计委员会,委员会由党委办公室、人事、纪检、宣传、财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建立,贯彻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再次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政治站位。
(四)加强整改落实,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学校将审计整改纳入日常监督范畴,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落实整改工作并持续开展后续审计,有效发挥了内部审计警示作用。强化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断发挥审计服务职能,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了解并解决审计整改的难点和堵点。将审计结果与巡视巡察相结合,在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加强与纪检监察、项目组织部门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互通,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X光”体检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
(五)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完成学校的审计工作期间,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除了使用现有的“手工模式”,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数据进行一次采集,服务多个审计项目。
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们要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这样才能切实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推动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