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仁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德育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国家建设而言,具备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才必不可少。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成效。基于此,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旨在提高我国小学的教育水平,为德育功能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8
相较于中学生和成年人而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偏低的水平,但是却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这也就为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奠定了有利条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三观”。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思想动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德育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行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小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背诵才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得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且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同时,大量的背诵也难以让学生迅速抓住课堂重点,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处在较低的水平,不符合我国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德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灵活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并且将教学知识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提升自己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当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获取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相融合,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获取到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大部分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这就使得课堂效果降低,学生也缺乏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教师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理念、思路也出现了改变,特别是德育的渗透使得课堂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德育的指导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好地展开,并且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来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有利于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无论是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在价值观方面都有进步空间。此时的他们较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学生健康发展,我国教育部门进一步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地位。在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师还需要将德育渗透进来,避免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对道德、法治能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在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之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引入多媒体技术,创造科技课堂
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在教育行业,多媒体教学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生动、丰富、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进而让学生感悟到教学知识点的魅力,并且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德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提升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多媒体形式包括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态PPT等,教师应当合理搭配声音以及画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有利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的《心中的“110”》时,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术,为学生播放关于遭遇危险的视频:小红一个人独自在家,突然传来了敲门声,小红问对方是谁,门外传来了陌生的声音,小红见状拒绝开门。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是你一个人独自在家,发现有陌生人敲门,那么你们会怎么做呢?”由于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画面较为生动、形象,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十分积极。再加上学生已经看过了教师刚刚播放的视频,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所以往往能够为教师提供正确、可靠的答案。随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安全意识、法治观念往往较为薄弱,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较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所以安全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也就成为重点。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不仅能够让德育充分发挥其实效性,而且还能够保障德育的针对性,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童安全事件频频出现,包括但不限于踩踏事件、坠楼事件、溺水事件等。在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儿童安全事件出现概率之所以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全教育不到位,且儿童本身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儿童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就要发挥作用。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并且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在学校里,教师不能仅仅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应当组织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不断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暗示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获取到安全、法治方面的知识,并且形成初步的法治思维。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心智较为稚嫩,难以对安全这一概念产生正确理解。因此,教师还应当以温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德育的目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信赖的关系,有利于其他教学工作的展开。
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为每个小学生讲述父母、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将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父母、教师心中的地位。随后,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讲述关于法律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中,教师则是应当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活动的潜在危害,并且为学生讲述这些潜在危害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安全”与“不安全”的含义,进而达成对安全问题的初步认识。若是学生遭遇“不安全”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为了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当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探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安全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较其他课程相比更具有生活气息,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所以教师在课程中,需要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实际的生活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合自身经历提高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若想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效果,就应当探索社会中的教学资源,不断挖掘现有社会资源的潜在价值,以教学知识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导,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引入课堂中,将社会现象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案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所以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的《走进我们的教师》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主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故事。在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讲述出自己与教师之间的故事。为了能够提升课堂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且让学生在小组内不断进行交流、探讨,讲述自己与教师的故事。在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通常是怎样的呀?”此时,各个小组就能够根据自己组内的故事进行交流,并总结出答案。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对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由于学生的总结来自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实经历,所以教师还应当保持耐心、和蔼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松。针对不同小组的答案,教师可以将答案进行汇总,写在黑板上,然后再追问学生,让学生反复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升,并且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就可以指明这节课的重点: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之一,教师会陪伴学生成长,一直到学生可以独当一面为止。
4.转变教育理念,开展社会实践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步成为落后的产物,而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被渗透到当今的教育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性,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样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思路,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同德育的高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明显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如今,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自己只是在学生遇见难题时予以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若是教学仅仅停滞在课堂中,就难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教学知识点的精华所在。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参与到社会、社区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学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中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时,就应当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展开密切交流,为学生讲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总结自身对交通工具的看法。随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交通工具类型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并且在参观完毕后,写出心得体会。教师在对学生的所写的内容进行检查后,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展开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在参观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安全事故。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大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力度,探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接受德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我国小学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本文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点:引入多媒体技术,创造科技课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协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转变教育理念,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落实以上途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春花《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清风》2022年第4期。
[2] 戚乐年《智慧教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融合的探究》,《科幻画报》2021年第6期。
[3] 樊玉叶《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理念的影响研究》,《华夏教师》2019年第1期。
[4] 于坤《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读写算》2018年第25期。
[5] 王红莲《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挖掘利用策略》,《新智慧》202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