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就语文教学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原则与教学措施进行了探究,其中包括坚持以“文化”为基调,构建“文化语文”知识全面体;遵循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转变“语文无用论”的态度,构建“利尽一生是语文”的思想体系;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素质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2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缩写,通常用于表示语言文字、文学、语言、文化等。这不仅是构建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明确语文学科的价值所在,并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效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即未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正确运用语文知识,未能形成较好的语言素质,不能充分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教师在教学上仍然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其实践能力和沟通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同时,个别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安排,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略了语文人文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2.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培养方针
目前,语文教师缺乏对道德素质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考虑,在没有采取正确导向培养方针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时,学生自身的德育素养也无法获得提高。由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又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正确的德育策略,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和道德素质。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把更多新颖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中心,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的教学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生本教育的思想。“生本”这一概念在很多教科书中都有提及,可以说,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生本”这个词的重要意义,但是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的课堂需求,使人文素质和语言科学有机融合,进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找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切入点。
三、语文教学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原则
语文教学与科研工作属于开放性的多维结构体,而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真空页面,为此,语文教学应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素质。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观念应当具有多维度、多视角的特点,培养原则表现为:
1.坚持以“文化”为基调,构建“文化语文”知识全面体
“学科串联”是21世纪的主旋律,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同时,学科整合之风也蔚然兴起,很多高校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当前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应以“文化”为课堂教学主线,全面打通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的知识界限,树立“大语文”和“文化语文”的教育观,进而使学生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接收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文课程也没有进行系统设置,语文课程依然担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全过程中,教师需把弘扬优秀文化当作教学任务之一,打破学科“独联体”的界限,让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形成一种“共同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遵循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涉及的。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坚持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等基本原则。
例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又“专”又“博”。教师既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走在学科的前沿,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又要把所取得的结果与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并将其导入课堂中,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术色彩,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再如,教师需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自觉提升道德素质。在语文教材内,丰富的知识、不同的作家生平、古老而新颖的汉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到课堂上,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又能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将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育在课程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德育素养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前者强调重视语文教育中“文化学”课程理论的构建;而后者则通过运用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语文中的文化教育进行实践探究。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价值在于:突破语文教学仅仅是“技术培训”“语言训练”的理论,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完整性、综合性、时代性的全新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从语文课堂教学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這不仅解答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融合道德素质培养与语文教学理论的新办法。
4.运用教育本体论和陶冶教育等有关理论,致力于当代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理论前沿的新领域探讨
探索现代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新领域,即从新的学科领域入手,对目前语文教学理论前沿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做出综述与评论。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与评论。
主要内容有:一是对语文教学的本体进行探讨。通过全新的视角,探究语文教学理论前沿问题,如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等,从而对语文教学本体观进行重构,并赋予新的阐释,进一步在根本上优化语文教学的思维。二是“语言陶冶”。从纵向看,“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其“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两个方面入手,以生动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在“陶冶”的基础上,提倡“以人为本”的道德素质培育之道。
四、基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语文教学措施
1.转变“语文无用论”的态度,树立“利尽一生是语文”的思想
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专门提道:“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
目前很多人才招聘的笔试中都包含“申论”,即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语文素养;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传达、总结、计划等工作大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文能力又是学生全面素质与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明确道德素质与语文学科结合的重要性,进而满足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道德素质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观”这一角度入手,通过选取《礼记·礼运》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然后,从抽象的社会形式出发。选取《百合花》作为“爱国主义”的出发点,探究“为何要爱国”“什么是爱国”等问题,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把爱国的热情付诸职业实践中。选取《礼记·大学》作为“大学观”的出发点,并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进行论述。在校园里,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业,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以达到自身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从“生活观”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归园田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作品,对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区别进行讨论,就如何在平凡的人生和积极的人生中做出抉择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明确道德素质对自身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追求真理、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与职业的正确观念。
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
许多专家认为,“既有科学又有人文精神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主要方向”。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学习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所包含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很多现代科技都涉及语文知识。比如,人工智能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已应用到众多领域,如新闻生产、语音输入,甚至原创性、艺术性较高的创作领域,都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热情,并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辩论赛、读书会等语言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一门实用、有趣、有吸引力的体验课。
3.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其内容十分广泛。所以,经常有教师提出,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选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针对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适应能力,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批真正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专门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对本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问题进行太过机械和狭窄的理解”,而是要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社会结构,以此达到语文教学与道德素质培育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其次,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此,教师需立足于教材內容,明确文章内涵对学生所产生的正面且积极的影响,进而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规范。同时,语文不仅教会了学生基本的阅读、写作和沟通能力,而且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感受美,感受真实的世界。为此,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两大重要特征,不能被分开对待,犹如一枚铜钱的两面缺一不可。
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教师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并感受到作者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情怀。在此,教师可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内涵,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以及其工具性。
可以说,语言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富有精神意蕴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感悟最美好的东西,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若脱离语言学习环境则无法了解文本内涵。
总之,目前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无疑要承担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需发挥语文教学价值,明确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措施,进而强化语文课程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以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习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宏《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研究》,《现代交际》2021年第9期。
[2] 王亚鹤《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分析》,《文渊(小学版)》2021年第4期。
[3] 关红《高校预科“医学语文”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调查研究——以2019级新疆医科大学预科生为例》,《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4] 金彦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人生与伴侣》2021年第17期。
[5] 庞莹《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2期。
[6] 赵幼萍、阮春梅《探究语文文化育人教学模式的问题和优化策略》,《文渊(中学版)》2021年第2期。
[7] 郭秀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课内外》2021年第10期。
(李瑞雪,1991年生,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助教,学士学位,毕业于佳木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于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