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的语言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也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借助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丝路精神。鉴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小学语文诗词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诗词阅读与儿童诗“导写”教学策略。
关键词:诗词 阅读 写作 “导写”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17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各国积极筹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大家庭”。在此基础上,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我国师生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文化,开放兼容、文明互鉴,从而促进经济文化大融合。
作为我国文化的精粹,诗词是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外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诗词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要充分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实现以读促写,提高诗词教学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诗词阅读与儿童诗“导写”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和写作课程分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是积累、延伸,写作是运用、提高,阅读不仅可以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能为学生的文学创作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两者间泾渭分明,是两个独立的部分。阅读课堂上,教师专门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但很少涉及写作方面的教学,像仿写、读后感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专门讲授写作技巧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很少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和写作课程的分离不仅会降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新《课标》也提倡教学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诗词阅读和儿童诗导写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的诗词阅读教学和儿童诗导写的实施方式固定且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诗词阅读和儿童诗写作兴趣不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在阅读环节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阅读题型的“标准答案”之内,这种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对阅读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阅读方法的讲解不够,教师通常是结合应试教育大纲进行教学,讲解重点文章或重点段落,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反而会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而在儿童诗导写环节,教师多采取布置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作业”普遍有一种抗拒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和激情,儿童诗写作练习也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诗词阅读与儿童诗“导写”策略
(一)以读促写
1.诗词阅读激发写作动机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教育中,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进一步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诗词阅读教学和儿童诗导写教学密不可分,一方面,诗词阅读教学可以为儿童诗导写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儿童诗导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诗词阅读和儿童诗导写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明确“诗词阅读是儿童诗导写的重要驱动器”这一观点,要在诗词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利用诗词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情感,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进行个性化创编。
例如,在《咏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诗词对“鹅”的赞美,鼓励学生仿造“咏鹅”以“大公鸡”为主题进行儿童诗的仿写。在《静夜思》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赏读感受李白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家中独自在外务工的父母,鼓励学生利用诗词创作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还有在《悯农》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言说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编。
2.诗词阅读树立写作意识
指向兒童诗导写的诗词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儿童诗创编质量。简单来说,写作意识一般包括问题意识、篇章意识和读者意识三部分。其中文体意识要求师生对诗词文体有清醒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送别过外出的朋友吗?分别时是如何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别友人时就借助潭水来表达出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教师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送别情境进行导入,引出“送别诗”问题,相较于其他诗词而言,送别诗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在《赠汪伦》的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通过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送别诗”文体的鲜明特征,比如,离别原因主要有出使、赴考、谋生、征戎、归隐和迁谪,诗词中多出现长亭、渡口、河水,通常是借景抒情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儿童诗导写教学时,就可以使学生结合文体自觉地选择合适的素材,并采取相应的技巧。
篇章意识要求学生既能够“见树木”,也能够“见森林”。在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概括全文”“梳理结构”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篇章意识。例如,在《敕勒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找出“诗词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可以使学生关注到诗词的“中心句”,帮助学生理清诗词主题思想,对学生的儿童诗创编也具有积极作用。
读者意识要求学生在创编儿童诗时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简单来说,学生要在明确“写什么”的同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么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词写作结构,探索作者“为什么写”“写的意义和好处”,让学生在自己的言语生命意识上获得启示和借鉴,从而明白写作所拥有的言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让我写”积极转向“我要写”。
3.诗词阅读渗透写作技巧
写作是一门艺术,儿童诗创编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写好一篇诗词的技巧可以归纳为7个字,即凤头、豹尾、猪肚。简单来说,诗词的开头要像凤凰一样能够吸引人,诗词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有力,诗词中间部分的内容要像猪肚一样丰富、饱满。为了引导学生写好儿童诗,教师在诗词阅读教学时要采取合适的手段,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技巧。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诗词标题,让学生根据标题去猜测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在阅读教学后反过来思考标题的妙处。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中,题目中的“饮”表示“饮酒”,“湖上”表示“在湖上”,“初晴后雨”表示“先是晴天,而后是雨天”。短短七个字直接表明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在西湖上饮酒时,欣赏、品味西湖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
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诗词开头和结尾进行重点讨论。例如,《长相思》开头描写作者翻山越岭、登舟涉水、漂泊在外的情景。结尾以“故园无此声”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既是作者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4.诗词阅读促进写作训练
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辅以写作训练,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写作训练的精彩词句进行重点练习,可以有效衔接读写教学,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采莲曲》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仿写“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整段话采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通过比喻把视之无形又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既新奇,又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笔记记录诗词中的优美词句的习惯,在日常写作联系时加以应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自己诗词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人、事和精美词句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之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沁园春·雪》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结合课程内容展开诗词导写活动。首先是在课前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情感和意境方面的了解情况。其次是对诗词进行初步鉴赏。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自己认为比较有意义的诗句,然后请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诗中含义的理解,自由地发挥想象,创编诗歌。最后是让学生写出一首完整、具有感染力及画面感的作品,并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点评和总结等方式将诗歌内容具体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诗歌创作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注重引导儿童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法创编诗歌。第二,让儿童将古诗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联系。第三,在小学生创作诗歌时可以适当给予鼓励;当然还应该注意指导他们多用拟人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在一次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进行创编,如“雪花像洁白的鹅毛”“大地像盖上了雪白地毯”和“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等。简单来说,诗词阅读促进写作训练需要以下几步:第一,结合古诗词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想象和续写。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第四,鼓励学生大胆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可以运用于诗中。第五,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积累了知识之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寓教于乐
1.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诗词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从内心深处产生想要主动阅读学习的念头,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投影仪等设备营造与古诗词相匹配的场景,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进而激起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作者和诗词内涵的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敕勒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祖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营造浓郁的草原气息,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第二,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团体诗词诵读活动,要求学生以4—6人为一组进行竞赛,排在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小红花奖励。教师还可以组织团体表演活动,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再现作者创作时的场景,像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形。
2.激起学生的儿童诗创编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喜欢上儿童诗创编,学会利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在课堂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历史背景导入和带感情诵读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优美的意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订阅书报、诗词交友、诗词诵读会等活动,激起学生对儿童诗创编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班级内布设“诗词角”,摆放《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学生之友》等小学阶段的诗词书籍和报刊,鼓励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在黑板报上增设“班级小诗人”栏目,鼓励学生结合诗词阅读自行创编儿童诗,并将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诗词抄写在黑板报上,供大家传阅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妙趣横生的童诗题训练,在激起学生儿童诗创编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时期下,诗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小學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语文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耀伟《语文教育家阮真的阅读经验及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年第12期。
[2] 陈月玲《让阅读与写作“手牵手”——小学中段语文部编教材随文式日记写作探究》,《福建茶叶》2020年第3期。
[3] 张心科《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异同——重新审视“读写结合”》,《语文建设》2021年第15期。
[4] 王诚远《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探索——评〈我的语文观〉》,《语文建设》2022年第9期。
[5] 沙彩虹《读写结合下的小学写作教学探究——评〈观察·阅读·写作——小学作文整体教学与思维训练〉》,《语文建设》2021年第2期。
[6] 杨磊、吴欣歆、杨丽君《基于阅读的写作:关照情境化与多向度思维的命题探索》,《语文建设》2022年第4期。
(李雨婧,1983年生,女,汉族,甘肃徽县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