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一、指出问题
一直以来,文体都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重要依据。在基础等级分中特别强调文体的重要性,即文章要符合文体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片段”写作上。因为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以及高一半年的以记叙文训练为主的写作训练后,在遇到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在学会了在议论文写作中亮观点,并注意议论文结构后,困在了如何写好论证段上,使得文章只能在切入分左右徘徊。
比如,以下是关于《有“德”便有“得”》的作文片段: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此刻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不仅是创作出无数救国救民著作的作家,更是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的民族英雄,也是个关爱孩子,幽默风趣,道德情操都极佳的普通人。抗疫期间,钟南山院士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始终坐在座位上看文件,研究病例,下了高铁,就昼夜奋战,与病毒做斗争,累了就小眯一会儿,醒了,就带着医护医护人员继续投身于重症监护室。
这位同学写出这段内容的目的是在告诉读者,有“德”的价值及意义。看完这位同学的论证段,我们会发现很难与标题《有“德”便有“得”》很好地联系起来,反倒会认为这个片段可以用在很多歌颂英雄的文章中,是一种套作的写法,很难得到高分。
二、明确要求
上面的片段之所以给人一种套作的感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不完整:没有分论点,叙例偏记叙文化,缺少应有的分析。
完整的议论文论证段应该包含:1.观点句,2.阐释句(对观点句进行分析),3.论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4.分析句(对论据进行分析),5.总结句。
上面的片段,可以修改成:
一个有德的人不仅自己得到了许多,还会感染周围的人,影响整个社会,纵观古今中外,亦是如此。文天祥一生坚守内心的德与义,终是为了心中气节英勇赴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如他所愿,千百年過去了,人们仍然铭记着他的事迹,传诵着他的诗文,他的德行在历史的烟尘中熠熠生辉。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一生的生动写照。他以顽强不屈的斗志与和风细雨般的温情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信仰。抗疫期间,钟南山院士也以道德为念,虽年事已高,还是毅然出征,拯救了无数生命与家庭。正如伏尔泰所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人类历史长河永不停息,而德可以使河中的沙变成珍珠,化为永恒。
三、方法指导
写议论文的论证段,首先保证论证段的完整性;其次要在紧扣自己的中心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分论点,时刻注意其与中心观点之间的关系;接着搜集写作素材,根据文章中心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剪裁、加工,使之成为最有效的论据;最后还要学会适时地对概念、观点、论据进行分析,使得自己的论证更加严密且有深度。那么为了将自己的议论文片段写得精彩,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学会写完整论证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想要写好议论文,我们不能忘记到传统的、经典的议论文中寻求帮助。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其中间两段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用“赂秦者”和“不赂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证明“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我们以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证段为例,引用文段如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上片段围绕“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论点展开论证,先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是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接着举燕、赵的例子,证明他们也是最后孤立无援,“诚不得已”。最后进行总结,提出假设,从反面论说六国,将论证推进一层,进一步论证了“赂”的危害。
诸如此类有着完整的论证思路的古文还有《劝学》《师说》《答司马谏议书》等,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在学习各种写作的方法。
(二)学会拟分论点
学生不会拟分论点,经常出现的错误有:1.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无关联;2.各个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互相交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列或者递进关系,它们之中存在从属关系、交叉关系等,逻辑混乱。
还以《六国论》为例,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我们看到这两个分论点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更深一层的阐释,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交叉或者从属等其他关系。
再以吴晗《谈骨气》为例,文章开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亮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接着用“骨气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骨气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骨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三个分论点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目的是号召人们要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篇文章的分论点是从“是什么”的角度来进行阐释,对中心观点“骨气”是什么进行概念界定。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三者之间不存在交叉等其他关系。
所以,从平时所学的课文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拟分论点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即首先要注意所拟的分论点要能够围绕中心论点的同一角度来回答,或“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办”;其次,所拟的分论点之间要界限分明,不能夠相互交叉,不能相互包含,避免逻辑混乱;最后,在排列分论点时,如果有递进或因果等关系,一定要注意分论点之间的内部逻辑,不能不合逻辑。当然,在拟分论点时,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各个分论点之间尽量使用相同的句式。
总之,好的分论点也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的基础。学生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紧扣中心观点,拟出见解独到的分论点,用简洁概括的语言,井井有条地将分论点排开。分论点设计得好,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是内容充实、分析透彻、层次分明的好作文。
(三)学会“叙例”
议论文写作中,离不开论证方法,虽然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众多,但在平时的习作中,学生们最常用的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这三种论证方法。其中最受欢迎,也是议论文中必不可少的当属举例论证。但是,往往这个最实用的论证方法却是我们很多学生用得最不好的。很多学生在议论文用例时喜欢详细“叙例”,即语言不凝练,用例时像在写记叙文,重点不突出,使得议论文文体的语言特点不突出。这样用例会大大减弱议论文的论证力度,甚至导致文体不清,使得作文遭遇降档的风险。
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的语言讲求生动形象,在写人物时,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目的是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议论文在用人或事的例子时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主要任务是讲道理。要介绍到人或事时,也只能是言简意赅,针对自己的论点,对这个人这件事进行定向剪裁。语言一定要精炼。
以下为两个文段中的用例:
“择一事,终一生”的背后,是无垢的初心与无悔的坚守。“卅载光阴弹指过,未经磨染是初心。”稻田守望者袁隆平选择“前”途而非“钱”途,尽其一生研究杂交水稻,动容国人,感动世界;大国之士孙家栋,“年过古稀为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于漫天星辰间寻觅到坚守一生的方向,成就国之重器;故宫守门人单霁翔毕生坚守在岗位之上,为自己所爱之事挥洒一生辛泪与汗水。诚如斯言“惟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铁肩担道义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赤子之心,出走半生不染尘埃,全其一心,成就一事。正是这份初心和坚守,让他们最终获得了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绚烂的繁华。
面对人们活活被饿死的情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毅然选择走上了农业之路,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他说“人要做好每一粒种子”,他终其一生,实现了“禾下乘凉梦”。在了解了中国肝胆科方面医学能力薄弱的情况后,吴孟超毅然回国,使我国肝脏医学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他自己搭建了模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即使进入耄耋之年,还坚持在一线,甚至一天还能做几台手术。“敦煌女儿”樊锦诗因为热爱,离开了丈夫和女儿,来到了这个黄沙漫天,亟待修复的敦煌,因为热爱,她选择了敦煌研究,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学会剪裁,舍得放弃,适当增补。同样的素材,通过以上的方法,还能够做到一材多用。用例恰当,不仅使文体符合要求,而且还能为紧扣论点对事例论据进行分析议论的“议例”铺平道路。
因此,事例要经过定向剪裁,进行高度概括,要紧扣观点、突出观点,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关联,变议论文的详细“叙例”为简单“叙例”。让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加明显,且使论证更加有力。
(四)学会分析
保证议论文片段的完整性,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简洁的“叙例”,正确的“议”例,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分析。但是,不少同学要么没有分析,要么就仅仅重写一下观点,要么就方法单一。写好分析句,既是增加论据和观点之间的“润滑剂”,也能够让文章更加灵动深刻,体现作者思维的深度。
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明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文中的见解之所以引人深思,关键在于作者对“师”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只有对概念深入理解,才能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如:
美是多元的,各式各样的美交织在一起,才有了绚丽璀璨的世界画卷,《红楼梦》中,林黛玉独爱的残荷,是残缺之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破灭的纸醉金迷和遥不可及的绿光,是遗憾之美;《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坚守的“从一而终”和艺术理想,是崇高之美。美不是完全的一帆风顺和圆满,而是人们与命运抗争中的悲壮和凛然,是顽强拼搏后拨开云雾般的喜悦和满足,是我们能共情的。这样的美弥足珍贵,使人热泪盈眶。
以上的文字,在用了“残缺之美”“遗憾之美”“崇高之美”的例子后,对这些同类事例进行了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这样分析,文章的论证更加具有针对性,让论据各观点之间很好地衔接起来,也使得文章更加深刻了。
又如:
知道了何为美,我们就产生了追求美的欲望,追求美,不是追随大流,也不是因虚荣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抱有更高的期待以及对自己人格提升的要求,我们深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假使我们有两块面包,就要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追求美,如船之扬帆,引领我们劈波斩浪;追求美,如木之深根,给予我们成长的养料。苹果公司能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追求美的本质在于,我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的渴望。
因此,写议论文,不能在堆砌例子以及名人名言后直接得出结论,这样的说理实际上是一个低效的甚至无用的过程,论据和观点没有应有的联系,会削弱论证的力度,文章的说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对事实论据的分析,找出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深层道理,即概括出事实论据的主要意思,得出抽象的结论,才能揭示出论点与事实论据之间的内部逻辑。这样做才能使论点论据浑然一体,使得文章的说理更加透彻。
当然,一篇好的考场议论文,不仅要会如何写议论段,还要学会写出好的开头,以及能够让人读了之后回味无穷的结尾,还要有一个能够锦上添花的好标题,要想文章的思维更有深度,我们还要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钻研的。
会写作文要学会思考。所以,要想写好作文应该先思考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作文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模拟题以及高考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出卷者既是对学生“三观”的考查,同时也在有意识地希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训练,更应该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作文离不开阅读,曹文轩说过:“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一张弓。”只有弓无限接近被拉满,你的箭才能射得更远。学生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下笔。所以,只有当我们手动起来、脑子动起来,思维得到训练,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够有所成效,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