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
每所大学都有承载着学府精神文化的老建筑,而这些建筑的剪影,往往是校徽设计的最佳素材。这些经典建筑在岁月的洗礼和打磨中与一代代学子心手相连,见证了大学办学发展的风雨历程,成为学子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想知道校徽上的建筑背后都蕴藏着哪些传奇故事吗?走,让我们跟着校徽去打卡吧!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如老图书馆、文法学院、老斋舍等,气势恢宏,布局精巧,大开中国高校建筑之先河。其中,老图书馆最有故事可说。
1928年,李四光在武汉大学建校的筹备会上提出,新建大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而图书馆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代表。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无论是选址还是设计建造,学校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座建成于1935年的图书馆位于校园中轴线上、狮子山顶,是学校的制高点。图书馆建筑呈“工”字形,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孔雀绿琉璃瓦,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建筑元素,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武汉大学已启用新的图书馆,而这座美轮美奂的老图书馆则作为校史馆和报告厅投入使用。尽管已不再用于藏书,但这座老图书馆对武汉大学师生们而言,早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以及精神的殿堂。武汉大学现行校徽的主体图案即取自老图书馆的造型。
行走在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校园里,学子们有意无意之间总会往积石堂的方向投上一眼。如果说校园是兰大的身躯,那么积石堂就是学校的心脏。
积石堂是兰大本部的图书馆,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1909年。1946年以后,学校修建了一座二层独立馆舍,正式定名为“积石堂”,它不仅是兰大的标志性建筑,还一度成为整个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积石堂以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积石山命名。《山海经》认为,积石山是黄河之源,黄河又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兰大正位于黄河之滨,每日离不开黄河水,因此学校以“积石”之名警示学子们要“饮水思源”。
积石堂位于校园东西中轴线上,设计建造采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兼容苏联式外观的立面处理方法。在细节上,塔楼的四面浮雕,如蟾宫玉兔、三足金乌、祥云瑞气、北斗七星等,皆为中国古典元素纹饰,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韵味。
积石堂见证了兰大的发展,记录着学子们取得成绩时的喜悦,陪伴着学子们走过失败时的沮丧与彷徨。它还化作校徽的一部分,成为兰大学子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校徽的主体图案由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会泽院和“九五台阶”演变而来。透过小小的校徽,历史在此交会,云大的精神与文化在此凝结。
“九五台阶”是进入校园的主要通道,学子们从这里迈向知识的殿堂,又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世界。“九五”在古代是权贵、吉利的象征,《易经·乾卦》有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台阶”也是云大学子喜爱的打卡圣地,从云大前身东陆大学首届毕业生开始,历届毕业生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穿过“九五台阶”,我们能看见一栋楼,上书“会泽百家,至公天下”,这就是云大最负盛名的建筑会泽院。会泽院于1924年建成,由留法归来的建筑师张邦翰设计,是典型的法式建筑。会泽院主楼正面为四根巨型罗马圆柱,柱顶为叶形浮雕。同时,它又传承了中式建筑的布局风格,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
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会泽院见证了昆明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民主运动,见证了云大师生不屈的风骨,也见证了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从发端走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东南大学校徽的中心图案是一个建筑的剪影。仔细看,这个剪影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细线为穹隆顶轮廓线,中间的剪影为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的形象。简简单单的几笔就把建筑的精髓勾勒了出来,想必实体建筑一定更加精美壮观吧。走,让我们一起去打卡校徽上的建筑——东南大学大礼堂吧!
东南大学大礼堂位于校园中央,最初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后因经费困难而中辍。几经波折,大礼堂最终于1931年竣工。这是一座典型的西方古典风格建筑,主立面采用西方古典柱式构图,正立面上两层使用爱奥尼亚柱式与三角顶山花构图,屋顶模仿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穹隆顶样式。1965年,“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大礼堂两翼加建工程,使得大礼堂更加美观雄伟、卓尔不群。
大礼堂以其雄伟庄严的气魄和别具一格的造型,在学校的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届又一届“东大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中山大学的校徽形象以学校办学发源地“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融合了中式园林洞帘的设计,整体充满着古香古韵。想去大钟楼打卡吗?那就出发吧!等等,校徽上的标志性建筑怎么不在校园里呢?的确不在。
中山大学校徽上的这座大钟楼,位于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时的校址,即如今的广州文明路215号。大钟楼始建于1906年,是在广东贡院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曾经是原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主楼。大钟楼是一座仿罗马古典式建筑,正门是拱形圆柱廊,正面看上去就像“山”字造型。因其正中高耸的楼顶四面安装了时钟,所以命名为“大钟楼”。
大钟楼历经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學、国立中山大学,可以说承载了广州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不仅如此,大钟楼还是历史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里曾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地,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点,也是鲁迅1927年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居住地。如今,这里成了广州鲁迅纪念馆,而大钟楼的形象则永远定格在了中山大学校徽上。
小链接:1932年,中山大学迁往广州石牌新校址,即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五山校区所在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正式入主广州康乐园,续写着百年学府的不朽传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校徽真是霸气外露!校徽主体图案——学校主楼冲破了齿轮形外圈,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气势如虹的感觉。从小小的校徽中,我们就能看出主楼的恢宏大气,真不敢想象,实体建筑会有多么壮观。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哈工大主楼始建于1959年,由邓林翰教授主持设计。主楼为典型的苏联式建筑风格,与左右两侧的两座配楼——机械楼、电机楼连成一片。主楼中央塔尖高耸,仿佛火箭直插云霄,整体呈现出阶梯状,雄浑庄严、巍峨壮观,在当时全国高校主楼建筑中也堪称经典之作。
主楼虽历经60多年的沧桑,但仍然气势如虹,是哈工大学子心中的崇高圣殿,同时也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精神的外在象征。即使是后来兴建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也都仿照本部主楼的模样修建了新的主楼,让分校区的师生们也能感受到哈工大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气质。一些从本部调到分校区工作的老师说:“分校区以前没有主楼时,我踏进校园丝毫感觉不出这里与哈工大有什么关联;主楼兴建后,只要远远地望一眼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就仿佛置身于哈工大本部校园一样。”
逛完哈工大,我们再去“隔壁”打卡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吧。这两所学校真不愧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就连校徽的设计也如出一辙——同样以学校主楼为主体图案。
环绕着军工操场的五栋教学楼是学校的教学重地,它们均建于1953年,分别为11号楼、21号楼、31号楼、41号楼和51号楼。这五栋教学楼皆为仿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宫殿式的大屋顶,歇山飞檐,大红色门柱,整体蔚为壮观。最精妙的部分莫过于垂脊的设计了,垂脊上不仅有中国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垂脊兽,还设计了由解放军骑马带领各系武器装备前进的雕塑,突显了各栋大楼的特色。例如,31号楼的垂脊上是一组由骑兵引领四艘舰艇前进的雕塑,大家猜出这栋楼是属于哪个系的吗?
哈工程校徽上的主楼,正是原海军工程系所在的31号楼,它是哈工程最具辨识度和感染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31号楼位于军工操场的关键地带,以41号楼和51号楼作陪衬,足以见得原海军工程系当年的地位和规模。31号楼见证了我国第一艘水翼艇、世界第一艘气垫船的诞生,更见证了哈工程的发展,那里是学子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关于“校徽上的标志性建筑不在本校”这样的故事也在山西大学上演。山西大学是一所新晋“双一流”大学,这座低调的学府的前身山西大学堂曾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和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山西大学现行校徽上的主体图案正是山西大学堂的主楼建筑。主楼为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整体由中央主楼和两侧翼楼组成,建筑外观平衡对称。主楼入口为西式券洞式结构,左右各修建了一个西式壁柱与玫瑰窗,同时又设计了典型的中式女儿墙。更巧妙的是,教学大楼和钟楼与避雷针形成了一个“山”字,钟楼与教学大楼形成了一个“西”字,整座主楼将“山西”二字巧妙地融入了進去。
“山西大学堂者,晋省创办学堂之起点也。”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曾书声琅琅,为了民族解放、振兴中华,学子们在这座大楼里发愤图强。后来,山西大学由侯家巷旧址迁入坞城路现址。而这座山西大学堂主楼的归属几经辗转,现由太原师范学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