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博弈分析和工作路径选择探究

2023-12-19 21:54:38石亚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0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收益毕业生

石亚夫

[摘           要]  纵观社会发展历程,就业工作历来是民生之本,其重要性排在“六稳”“六保”工作之首。大学生就业积极性是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已然构成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稳定器因素。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存在的就业积极性问题和工作短板一直都是学界和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点,将通过博弈论分析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并依据研究内容就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路径选择作出假设。

[关    键   词]  普通本科院校;就业积极性;博弈;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177-04

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普通本科院校(指普通高等教育系列中的本科教育层次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基本上与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总体就业形势是保持一致的,但相比较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培养模式的专一性所呈现出的高就业水平而言,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还存在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去探索,这不能说完全是由其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所决定的,至少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无法从这样的出发点去探究其本因。所以本文立足现阶段教育与就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假设,以求在一定程度就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选择提供新的探究思路。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重点针对影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选择的一系列制约性因素做了分类归纳,通过区分主客观条件的具体考量,着重聚焦就业工作路径选择过程中的内生性因素、政策发展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因素三方面制约条件展开具体的研究,希望能在这些具体的因素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性为主要方面的内生性因素是制约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路径选择的主导性因素。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生性因素进行具体研究。

一、 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博弈分析

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的选择究其根源在于对毕业生这一就业主体的工作过程。在充分调动毕业生就业积极性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尝试将毕业生群体视作“经济人”的角色,其目的为实现自身就业权益的最大化,依靠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现有或已有的资源和能力,以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这其实就是我们在调动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工作的最起始阶段和最基本的前提。博弈论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通过调动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来达成就业工作成效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形式,其工作路径选择其实就是对不同就业对象之间相互博弈而产生的结果,因而也可以参照博弈论的观点来做出理论上的解析。笔者将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来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对就业工作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

(一)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博弈模型理论框架

由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不积极毕业生群体大多体现为不就业、懒就业、缓就业三方面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上就业不积极的均质性特征,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将 N个独立的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关于就业选择的博弈假定为某两个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关于就业选择的博弈。

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群体,笔者假定滁州学院就业不积极学生甲和学生乙为相互博弈对象。因为先期完成就业选择可能会承担就业岗位不匹配、就业单位质量层次差、就业福利报酬差距大等相应的风险,所以,学生甲和学生乙在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常见的行为倾向选择策略:积极和保守。下面我们用表1来表示博弈模型模拟学生甲和学生乙在这一行为倾向选择中的策略与收益。

假设积极就业可能承受的风险指数为R(Risk),可能获得的收益为P(Profit),且P>R,则:

(1)当学生甲和学生乙选择同时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工作,则两名学生将平均分摊机会和收益,都是(P-R)/2,此时学校积极就业的工作路径和氛围态势便蔚然成风,这是最好的结果。

(2)当学生甲(或者乙)认识到,如果乙(或者甲)竭力倡导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工作,自己即使选择“置身事外”“敝帚自珍”,也能取得的收益為 P/2,反之自己同时以积极心态跟进就业工作,所获得的收益只有(P-R)/2,很显然,选择保守的策略则更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收益,更进一步剖析来说,即使对方积极努力的结果失败了,那么对自己而言即使损失了“可能的”收益,但并不需承担任何风险。所以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最优策略都应该选取保守,但最终的收益结果却变成了(0,0)。这些行为选择最终使学生纷纷陷入了囚徒困境,对于学生甲和学生乙来说,这其实是共同利益最大的危害,也构成了大概率事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甲和学生乙虽然都有强烈的积极性追求和共同利益诉求,但是却不愿意自己来承担风险,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和信息的不对称也必然导致一系列积极性就业工作计划和措施宣告流产。

(3)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关于以积极心态跟进就业工作的博弈最优行为结果是彼此都选择保守策略,但这并非唯一的结果。如果就业不积极的学生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么机会主义行为则有可能不会发生,与此同时,如果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对称性,那么最终的行为结果还有可能是(积极,保守)和(保守,积极)这样的两种行为,与之对应的也可以推动相关积极性就业计划和措施的诞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0,0)是学生甲和学生乙行为选择的最可能结果,但并不是唯一的,其他的三种策略集都有可能推动新的积极的就业工作路径选择的出现。这种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积极的毕业生就业群体,缺乏较为积极的毕业生就业群体,从本质上而言根本无法使就业工作获得有效的推进。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仅靠单纯和陈旧的就业推进政策和计划,只能是在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的末端拾人牙慧,陷入被动,其所获得的收益(P)只会越来越小,但是所承担的风险(R)却会不断增多。由此可见,就业工作的提升和精进,单纯地依靠陈规旧例是压根行不通的。

(二) 积极就业毕业生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就业工作博弈分析

古往今来,社会的发展始终崇尚精英力量和积极群体,社会大众也往往更愿意相信乃至服从精英群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轫而生的就业工作难题,其解决方式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积极创新,但就业不积极的毕业生群体却难以担当如此重任,此时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则会发挥出“次级行动集团”的重要作用。当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从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角度上意识到积极创新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模式必要性的时候,他们则将极大可能地主导这一创新过程。

于是,我们便可以紧接着构建出一套积极就业毕业生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之间关于创新就业工作路径选择的博弈模型。因为积极就业毕业生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目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唯一差距无非就是可能存在着能力的强弱,积极就业毕业生可能在能力上要强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但这种结论并非是绝对性的。

也正是由于博弈的双方主体可能存在着能力或者关系上的不对等,所以,博弈模型的收益评估则不可能建立在完全公平的基础上,二者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将具有“非均衡性”特征。接下来,我们开始假设:

(1)创新出新的就业工作路径所可能承受的风险为R,所可能获得的总的预期收益为P。

(2)P1为由积极就业毕业生积极主导创新过程而就业不积极毕业生持续观望时积极就业毕业生的收益情况。

(3)P2为积极就业毕业生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共同参与创新过程时积极就业毕业生的收益情况。

(4)P3为由就业不积极毕业生积极主导创新过程而积极就业毕业生持续观望时积极就业毕业生的收益情况;根据前文所提到的积极就业毕业生可能在能力上存在优势,则他们的收益预期要大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的预期收益,则必然存在P1>P2>P3的可能。

(5)如果双方都选择持续观望,那么创新出新的就业工作路径的计划必将是一紙空文,博弈双方的收益均为0。博弈双方所存在的两种策略为:积极创新和持续观望。

根据上述的假定和分析形成了如表2所示的收益矩阵。

根据以上的博弈环节,我们将在表中运用划线法解析出纳什均衡。如果就业不积极毕业生选择积极创新,积极就业毕业生也选择积极创新就业工作路径,则需要共同承受风险和分配收益,但是如果就业不积极毕业生保持持续观望以避免风险,从表中可以得到 P3>P2-R/2,因而理性的积极就业毕业生也会选择持续观望。而在就业不积极毕业生首先有意选择持续观望的情况下,P1-R>0,积极就业毕业生的最优策略是积极创新;在积极就业毕业生选择积极创新的情况下,就业不积极毕业生选择积极创新还是持续观望则需要由P-P1与P-P2-R/2的大小来确定。一般而言,付出与收益是正相关关系,积极就业毕业生选择单独创新所取得的收益与共同创新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是截然不同的,由于P1>P2,对于就业不积极毕业生而言,持续观望在现实情况下是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的,与此同时,P、P1和P2都是预期收益,所以理性短视的就业不积极毕业生还是会选择持续观望,等待积极就业毕业生创新的结果。

纳什均衡解出了积极就业毕业生积极主导创新,就业不积极毕业生持续观望,双方都没有改变策略的动机这一课题。这也表明当前阶段中,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最主要且优选的路径,即是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所发挥出的示范效应,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广大的就业不积极毕业生决策群体,它不仅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现实中也是随处可见的状态。

此外,本文一开始笔者便提到时代发展背景下存在内在性因素制约、社会就业环境信息不对称、政策解读与变动等因素,这对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路径创新和选择带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就业不积极毕业生群体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呼唤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与时俱进的头脑和创新视角,二者之间关于以上三种因素的博弈分析与上述博弈模型必将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具体分析的情况是:

(1)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发展而言,传统的就业工作路径选择的最大弊端在于社会就业环境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模式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实现传统就业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衔接,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利用数字形式将就业市场信息进行整合比对,用于指导就业选择工作,使就业信息透明化,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真比例,保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

(2)同行业联合招聘是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形式,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就业招聘会的“鱼龙混杂”“地摊式”与“走过场”的弊端。积极就业毕业生在联合招聘过程中,利用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寻求同行业之间在专业发展方向、晋升前景等方面的差异,拓展专业就业的应用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范畴。

(3)传统的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发展不能实现地区经济高效益产出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其没有很好地掌握和适用本地区就业政策的利好。要使本地区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更好地发挥特色品牌效应,普通本科院校师生就要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挥特色品牌专业的优势,利用本地利好就业政策打造特色品牌专利,形成集聚效应,整合专业—产业培养产出链,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的选择

无论是就业不积极毕业生群体还是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都是在带着一定意愿与一定收益预期而选择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的,从根本上来讲,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在下一选择阶段中是继续积极创新还是持续观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前一选择阶段过程中积极创新出新的就业工作路径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二是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与时俱进、市场信息的日渐发达以及各行业之间的联合等。

(一)“互联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

“互联网+”是贯穿于21世纪头二十年乃至于今后数十年潮流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具体的意思是指利用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和理念,在相关社会经济实体中形成一股新的先进生产力,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在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笔者构建出一条“互联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路径,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思路。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呼唤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为之赋予就业工作生力军的特性,日益受到学校、企业和政府各界的重视。“互联网+”工作路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积极就业毕业生群体拓展就业工作路径提供了契机。

(二) 同行业联合招聘理念下的就业工作路径

同行业联合是指同一行业、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并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公平的、良性竞争的同行业联合状态。笔者依照对此概念的理解和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实发展情况大胆作出假设,将同行业联合招聘的理念植入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之中。但这里的同行业联合并不是指“同化、重组”的过程,而是同行业、同产业之间关于人才招聘模式和路径的共同创新。

三、地区政策利好条件下的特色品牌就业工作路径

所谓地区政策利好条件下的特色品牌就业工作路径,顾名思义就是要打造普通本科院校毕業生就业工作的品牌特色,通过所构建的品牌效应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推向市场,同时注重对品牌的保护与深入开发,逐步推进构建以特色品牌为导向的就业工作路径,形成集聚效益。这一假设模型的基本原理缘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理念,特色产业发展理念即是指地区所最擅长的经济优势产业,也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下面我们以滁州市光伏产业发展为例。

光伏产业是滁州市八大支柱型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滁州市“十四五”规划报告中,将建设光伏组件高质量产业集群纳入重点规划项目,聚焦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推深做实光伏全产业链发展。滁州学院作为坐落在滁州市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其所设置的专业如高分子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纵向整合了光伏产业的上游、中间、下游三个环节的产业链条,并在横向上集聚了相似的企业和产业所需人才,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易于构建特色的经济增长极。此外,光伏企业积极寻求与滁州学院合作,在政策利好的条件下开展“专业—产业”培养产出链合作,打造光伏专业,凸显集聚效应效能,为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专利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

四、结束语

在通过调研和博弈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量分析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生性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因素和政策发展因素对就业工作路径选择具体的影响途径上,我们大胆对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路径选择模式进行了假设,提出三种可供讨论和研究的工作路径选择对策,并结合这三条路径在现实社会发展环境中操作的可行性加以阐述和分析,这也充分验证了本文研究出发点的合理性。归结为一点,我们认为积极创新就业工作路径是当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雨申.利益相关者博弈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129-132.

[2]仇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77-82.

[3]王国洪,张素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完善路径[J].青年文学家,2013(1):83,85.

[4]马景惠,安俊达,赵爽.后疫情时期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路径探析[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0(1):64-71.

[5]肖鹤.网络招聘模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2,13(18):128-130.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收益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深化改革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探析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金色年华(2016年1期)2016-02-28 01:38:19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