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的重要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于学生是否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坚定的政治信仰、广博深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以及开朗的性格和得体的外在形象上,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师管理制度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影响,这些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但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青年学生,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129-0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其原初涵义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后来引申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心理面貌,是人的兴趣、品行、心理倾向等各方面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而表现为该群体所具有的稳定的群体心理特征与思想行为特征,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等特质来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华、道德情操、情感意志等内在特征。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足以见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理论熔铸着一定阶级、社会、群体和政党及其思想家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人文情怀,内在的要求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青少年是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实力量,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引导青少年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继承和发展先辈理想信念而开设的课程,是进行信仰建构、灵魂缎铸、思维撞击、人格培树的创造性教育课程,因而思政课对于刚刚脱离父母监督和管教的大学生培育正确“三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教师人格是教育产生吸引力的前提、基础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思政课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逻辑前提、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感冒”,甚至认为该课程没有必要学习,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根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从思想上培育和教导青年一代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稳固性、政治站位的鲜明性、政治头脑的敏锐性等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真信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真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实践遵循,扎实个人的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将共产主义的信仰融入自己的人格力量中去,筑起自身的理想信念之塔,从而将过硬的政治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大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和影响。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还存在这些现象,因多元化的价值文化使得部分学生存在“耻言理想、嘲弄信仰、怎么都行、躺平”等信仰危机。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对实践的印证之上,总认为被现实印证的理论才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就在于其高于现实,理论也只有高于现实,才能指导现实。因此,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授真理的人必须首先坚定对真理的信仰,坚定个人的政治信仰,授课中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建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助其树立鸿鹄之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二)知识的深广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理分析解释现实世界,不能只是简单地将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所以说教师是文明薪火的传承者。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桶水就是教师学识魅力的体现,教师必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让课程有理有据,从而赢得学生。通俗来讲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这里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及其新的理论成果,也包括诸如社会人文学科、历史地理、艺术及个人兴趣爱好经历等诸多方面的知識。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其成为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创新能力不强,思维不开阔,就会导致不能将理论知识有逻辑地清晰讲授,或者出现就理论而谈理论的现象,或者就会陷入照本宣科的授课大忌里,自己和学生都会感觉讲课力不从心,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学生自然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产生怀疑,严重的还会轻视教师。所以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自信有力、挥洒自如的底气,也是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基础。如何才能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教师只有通过日积月累地读原著、学原文、悟真理,学懂弄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理论高度,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能够对理论的来源和应用系统的掌握,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力量转化为自身强大的精神信仰和自然而然的语言表达,用渊博的知识给自己的人格魅力打上绚丽的底色,从而彻底“征服”学生。
目前在校大学生物质条件基本上很好,且大都见多识广,教师独自享有知识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日益下降,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必须具备宽阔的视野,有国际视野,有历史视野,博览群书,知晓天文地理,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流行,既要正襟危坐研读学科前沿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八卦”网络热点事件。当然,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实践也是增长个人见识的有效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暑期深入企业、社会管理部门,或者旅行,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形成自己的真实感受,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从而具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向比较的能力,把一些道理用生活中的例子讲明白、讲清楚。
(三)高超的教学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保障
知识的厚度和广度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但是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了,教学能力表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准确把握和合理规划上,是教师将自己的学识、才能、智慧等的综合运用。
思政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以兼具知识性、思想性、思维性为原则,实际操作中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和时事热点。教材内容方面,教师必须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准确判断教学重难点,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敬业、明理、守德”等情感要素,根据学生知识背景适当增加拓展知识,尽可能让“高大上”的思政课贴近学生发展目标、贴近学生现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在时事热点问题解读方面,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进行,例如,在讲解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在讲理论之前,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从纵向比较或者横向比较的角度讲述沿途自然风光的变化及各地百姓经济来源,引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而引发学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又比如在每年校园招聘会和公务员考试比较集中的时期,结合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向学生宣传国家对青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结合学生的专业,给学生分析专业就业前景或者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等,解决学生实际的困惑和困难,也可针对网络上各种舆论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政理论课的知识必须以接地气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语言上,学会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文本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教材语言一般是书面语言,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教学语言则强调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找寻他们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网络词汇,当然,在使用网络词汇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也就是要认真地揣摩网络词汇的性质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立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授课话语从教导式的语言向平等对话式转变,特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授课语言,我们都知道“00后”的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很强,大多数学生对“你必须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等教导式的语言比较反感,所以教师要避免这样说话,可以说“从我的经验来说,我觉得你这样会更好……”,或者“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好”等。总之,教师的语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需注意语气,语气充满激情,讲课铿锵有力,表情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教师讲课“妙趣横生”,学生听课“有滋有味”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运用新媒体,学习网络技能和信息化手段,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图片、视频等运用到课堂中,增强课程吸引力和趣味性。针对课堂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可利用教学平台设置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拿起手机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研讨,让手机发挥学习的功效。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了合理利用新媒体外,可以实施问题链教学,问题链的设置可遵循以下方式,问题成链,例如问题的设置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促使学生不停地思考且对教师的解惑充满渴望,以此来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跟随教师思路听课和思考,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同时,针对思政课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在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可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社会调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情境模拟、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当然,学生更愿意进行实际参观学习和田野调查类的实践,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事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带队外出实践。教师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乐观的性格和得体的形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魅力的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大学生对政治课“枯燥乏味、说教灌输”的刻板印象,还得从自身性格和形象气质转变开始,令学生接受、亲近、喜爱。人的个性分好多种,但是相信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更喜欢性格开朗、形象较佳的教师。教师一旦站在讲堂上,就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如何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从内心深处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勇担“立德树人”的职业责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雕琢的玉”,在课前调整好个人情绪,一旦进入教室,就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这种态度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導。
另外,并不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具备先天的外表上的“美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饰外表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有气质,例如从穿着整洁大方的衣服、佩戴合适的首饰,思政理论课相对其他艺术类的课程更加严肃,教师的着装要更加偏重职业一点,首饰只需佩戴款式简洁、小巧玲珑的饰品;在个人的行为上,更加注意小节,例如走路姿势稳重有力,礼貌用语不离口,手势语言合规范等。从这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也能够表现出健康活力、懂得时尚、热爱生活、富有审美的个性形象,进而将自己得体、优雅、美好的形象留在课堂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良好校园环境及教师管理制度是思政课教师提升个人魅力的催化剂
我们都知道环境能对人产生影响,置身于优美温馨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放松,久而久之也会爱上这个环境,同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让人心情愉悦,也能让教师爱上学校。试想一下,教师们看到干净的道路、闻到芬芳的花香、感受到科技感十足的生活设备的校园和满是垃圾、满眼殘枝败柳的校园,他们的心情能一样吗?答案显而易见。教师管理制度的优劣也是教师能否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管理制度会营造出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目前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教师职业发展方向和福利待遇方面是影响部分教师能否专心在所在学校认真工作、提升自我的因素。一个热爱学校且愿意提升自我的教师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完善自我,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师的业务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那他就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及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提升个人魅力的催化剂。基于此,作为校方,有必要在校园环境和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下功夫。例如,校园环境的打造着重于园林式和科技化的建设,花草树木和亭台设置应既有创意,又有实用性,同时尽可能改善教师的办公、教学及娱乐等的条件,尤其是办公环境应舒适而有设计感,教学设施方面应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教师管理方面完善人事和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在职业上的晋升途径和保障措施,提供更多校内校外线下能力培训机会,各类选拔竞赛更加透明和公正,维护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给教师们展示和发挥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以此来活跃校园气氛,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两方面的建设,保证教师能在校工作期间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拼搏的劲头,教师的精神状态好了,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自然表现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人格魅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课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青年学生不但要上思政课,而且要做到“入脑、入心”。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课程,若老师能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喜欢、肯定直至尊重,学生自然会对课程产生好感,学生才会投入课程中,教学效果才会体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彻底展示个人魅力,以渊博的知识和兼具逻辑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成果的科学性、学理性讲深讲活讲透,以自己亲切充满活力的形象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畅谈,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难题和思想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期待,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有用”,使之有较强的获得感,实现理论知识“入脑、入心”。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提升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格
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要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而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会对学生良好性格品格的形成产生强烈的榜样示范作用。例如一位思想深刻、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最优的精神食粮,学生会发自内心的崇拜这位老师,由此学生也会形成热爱学习的性格品质;一位洞悉时事,对现实问题能一针见血分析的教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方向;一位注重细节、客观公正、善良有爱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感受到人间温暖,从而形成热爱生活、豁达开朗的性格品质。曾经有位老师讲过这样的故事,她说自己每次上完课都会把讲桌上的粉笔收拾好放进盒子里,把讲台上的粉笔灰用纸擦干净,最后带走杂物,后来有位学生在跟她聊天的时候就说老师的这个行为很小,但是却很触动他,所以他每次上完课也会主动将课桌上的垃圾和杂物收拾干净,这就很好地证明了教师细小行为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总之,教师独特鲜明的人格魅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等特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才会激发人投入和奉献,正如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老师,她只身在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在艰苦的环境下,既当老师又当母亲,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便是生病了,也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这些都源自她对教育事业和对孩子们的爱,她是所有教师的楷模和榜样。当教师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自然会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明了学生的心之所想,情之所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当教师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自然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敬畏感,就会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科研两不误,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他们身上总是散发出一种迷人的人格魅力,大受学生和同事的欢迎和悦纳,如此就会形成一种互爱、和谐、共融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柊宇.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2021(34):49-51.
[2]张熙凤,代璐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3):101-102.
[3]张梦,袁金明,基于“六个要”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修为发展指向[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8):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