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虹(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口 570000)
自教育改革后,中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中的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尖。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学校学生精神面貌的侧写,而目前许多学校的社团管理在运行的过程出现了很多的难题,如教师缺乏管理方法,学生被动参与,欠缺积极性,难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基于社团管理出现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技术相结合,在运用团体辅导技术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激发团队中的正能量和团体动力,效果较好。下文着重阐述运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管理学校社团的积极意义和操作经验。
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除了最基础的生理与安全需要,还追求归属与爱的需要。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中的重要他人是同伴,他们需要同伴们对自己的关注、尊重、正向评价与爱。在社团中他们希望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满足社交的需求,在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在社团管理中使用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如倾听、支持、同理等,最终目的也是建立一个安全的、温暖、有归属感的团体。
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通过人际的交互作用,可以协助人们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了解人际互动的本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社团中的人员一般来自一个学校中不同班级、年龄、背景的学生,而不同的人会被分配到不同部门,因此,人际交往在所难免。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中的专注、倾听、自我表露、共情等都能更好地帮助其进行人际互动,学生通过人际互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来顺应人际关系的变化及适应社团的发展,最终促进个人成长。
自库尔特·勒温1939 年首次提出团体动力这个概念开始,团体动力学得以飞速发展。团体动力学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它是一种对团体本质的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对团体形成发展的影响等。这五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一个团体的发展,在社团管理中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建立团队,进行融合和提升,对社团会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力。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去发现团体的动力所在,运用团体的动力推动社团成员间的凝聚,能达到社团工作的最好状态。
团体辅导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热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领导者根据活动目标与需求,选定相关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达到活动目的。一个社团从组建到工作,有几个关键期,下面将阐述在社团建设的几个关键期中如何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完成,通过运用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来发掘团队内在动力,获得团员们互相支持,以达到社团最佳的工作状态。
最初的阶段,学生选择加入社团的目的五花八门,有些或许是想通过一个平台展示自我,有些或许是只想看看社团是做什么,但从招新到进入社团,团员们大多会有相同的情绪,带着一些好奇、无知甚至焦虑忐忑的心情,不知在这个集体中会面临什么问题,结交什么朋友,因此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安民心、促熟悉。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进行团队破冰、建设,融合团队,并告知社团的历史、发展和使命,让团员们澄清自我的角色定位,产生社团归属感。
第一期的主题定为“有缘相遇,汇聚成家”。
1.热身阶段:“寻找有缘人(生日排队)”,通过按照生日的大小顺序围成圆圈,制造氛围,生日临近的学生站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与自己最有缘,甚至发现一个社团中有几对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在惊喜中找到共性,快速拉近彼此的空间距离,围成一个圆圈寓意团圆、团结,无论是什么季节出生的,最终都在一个圆内,在一条水平线上,回归了一个完整的年份,缺一不可。热身活动结束后可进行分组,在完成分组后,播放社团宣传片或者口述社团的介绍。
2.转换阶段:“心手相连”,在分组后,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让全组成员在一张海报纸上描画自己的手形,并在手掌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五个手指上依次填写不同信息,拇指:代表动物;食指:兴趣爱好;中指:特长;无名指:性格特点;小指:星座与血型。在这个阶段通过信息的分享和交融,使大家对彼此有初步的了解。
3.工作阶段:“我们是一家人”,每个小组绘制一幅小组愿景图,融汇大家的目标和期望,并进行全组签名,最后上台展示汇报。
4.结束阶段:“一句话,一份情”,每人说一句话表达对社团的期许和对小伙伴们的鼓励。
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第一次的团体辅导,所以一般会做一些约定,如倾听的约定,即老师说“最高品质”时学生大声喊出“积极倾听”,同时约定对所有的发言内容不批判不评价,从而使所有的发言以及分享都变得更值得期待,学生们也都抒发心中所想,畅所欲言,在活动中就能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回馈。哪怕是有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在大家齐喊“积极倾听”时,也会快速回神,进入“我在倾听”的状态,表现出对分享者的尊重。
这个技术对于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分享的学生来说,得到的是积极的肯定及充分的信心,这样一来,积极倾听技术在团队活动中能促进团队有效沟通交流,成为领导者与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建立信任感的催化剂,使团队活动更高效有序地进行。
同时,在整个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使用关注的技术,学生的每一次举手、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互动都要关注到,让学生从教师的关注中感受到尊重、信任、接纳,这样对于一个团队指导教师来说就初步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建立了初步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阶段中,社团已经得到初步建立,团员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达到一个瓶颈,如何凝聚社团的力量,让所有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变得尤为关键,因此这个阶段的任务是破瓶颈、聚合力。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团员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营造社团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清晰自己成为社团中的一员拥有的资源和优势,运用资源和优势进行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使社团达到和谐与温暖。
第二期主题定为“装点资源,携手前行”。
1.热身活动:“马兰花开”,规则:领导者说:“马兰花开。”大家问:“开几朵?”领导者说:“开n 朵。”领导者说开几朵,则几个学生进行抱团。落单者给大家表演节目。
2.转换阶段:“我有我优势”,使用STOW 分析表格,让组员们写出自己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同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机会去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技术,提问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一般以开放式提问更好,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你觉得在你加入社团后遇到了哪些挑战”“你认为你具备哪些优势可以应对你在社团中遇到的问题”等,问题越开放,学生的思路越容易打开,而尽量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关注积极的方面,产生积极的磁场,带动积极情绪。
3.工作阶段:“心有千千结”,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看清楚自己的左、右手拉的是谁的手,确认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领导者叫停,学生站住,伸手拉先前确认同学的左右手,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要求学生设法恢复到起始状态。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通过沟通和合作,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心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自我表露技术,又叫自我开放技术,指教师可以适当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与学生分享,真实而具体地讲述自己的一些同类事件,从而引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吐露,这个技术有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缩短成员间的心理距离,以加强双方的信任。
4.结束阶段:相互给彼此一个拥抱。在结束阶段其实使用的是支持技术,互相拥抱,给对方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持,不仅有老师的支持,同伴也是我们最大的支持力量。
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人员安排与职责等,要想让社团高效运作,必然需要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职责,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等,各司其职的同时通力合作,使社团里人人有事做,人人找事做,那便能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指导教师仅作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定角色、共成长,主要目标是帮助成员自我探索,明确社团角色,进行合理规划,找到在社团中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第三期的主题定为“群策群力,共同成长”。
1.热身活动:“坐地起身”,两人一组,背靠背、臀部贴地、双臂相互交叉地坐在地上。当领导者发出“开始”的指令时,两人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要求在站起的过程中,手不能松开,也不能触碰地面。这个活动让成员们体会到一个人有时候如何使劲都不管用,需要与人合作方能成功。在这个活动中可使用同理的技术,让学生去体会在同一个层面,大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都是具有共性的,情感是交互的,彼此在同理的基础上更能给对方支持与理解。
2.转换阶段:把每个人在社团中的角色和职责公布,并详细说明社团中各部门的归属和任务。对于详细的说明,我们需要使用具体化技术,当学生对于自己现状不太清晰的时候,我们尽量要让其具体化去描述自己的问题,“何事、何因、何结果”等,具体化说明可避免似是而非,当每个成员都清晰地了解各自的职责时,社团的运作就成功一半了。
3.工作阶段:“穿越电网”,用绳子织起的网,有大小形状都不规则的几十个洞口,假想为有高压的网丝,在规定的时间内,队员要互相配合在不碰触到网子的情况下全部穿过去。要完成这个任务,团体成员间要进行沟通、探讨、分工、合作、取舍,就像现实生活中,社团在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每一位成员的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4.结束阶段:“大团圆”,所有成员站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将两手分别搭在左右成员的肩膀上,然后随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背景音乐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并一起轻声哼唱,使全体成员在温馨甜蜜的气氛中告别团体,这个阶段中蕴含了积极暗示的原理,把我们是一家人的信念植入大家的大脑中,让彼此都有一种亲近感,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可以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言语和非言语的积极倾听与关注,鼓励学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沟通与分享,增进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心,教师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初步获得学生好感,有助于发言学生在与教师后续交往中吐露自己内心的烦恼,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而其他学生通过在团队活动中的积极倾听,可以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许多的团队活动都需要学生们之间互相配合与协作,在大家一起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凝聚力就在无形中加强了。例如“穿越电网”这个活动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高度思考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领导者可以使用具体化、支持、专注等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感知每一位成员的情感变化,专注每一个人对团队的积极影响,从而把一个毫无关联的团队变成了一支共同穿越电网的部队。
在积极取向的技术引领下,在团队活动的学生更容易被激发积极的主观体验,关注到自身积极的个人特质,生成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各种积极因素的交融中,主观幸福感也会更容易突显出来,尤其是在一个时刻被关注、被支持的团队中,他们更能感受到安全、温暖、幸福。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们会比较注重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并贯彻到底,但离开团体辅导回到现实管理中,往往忽略技术,如团员犯错时,不能很好进行倾听、同理,教师会直接做出批评指责,而真正好的管理者,应该以始终如一的态度对待学生。
许多社团指导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对于团体辅导形式、技术的知识一无所知,不能顺畅地实施运用,若是能请专业人员对于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随着心理学进入21 世纪,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日益声势浩大。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响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受到了各类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阐明了在社团管理中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能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更好效果,同时我们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些积极的技术提炼成为一门课程供学校甚至各行各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去学习和运用,以及课程该如何实施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后续应该继续思考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