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诗溦
“60 后”“70 后”偏爱传统电视,“90 后”“00 后”却更热衷于看“神仙谈恋爱”。此类剧集因其自身特殊性,创作者总是不约而同地从古籍、文物、传统配色或纹样、古建筑、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使其自带中国特色。所以利用好中国的古代神话、少数民族神话、宗教故事、民间传说中丰富的神仙体系、鬼怪逸事、地理空间、神话思想等“公共IP”,加上现代影视工业构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不失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清晰路径。而如何更好地开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山海经》在玄幻剧中的运用为例。
玄幻剧的关键标志之一,就是故事广泛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玄幻剧的“虚构世界”极大程度上不遵循科学逻辑,大量采用修仙、转世、巫蛊、神鬼等设定。随着仙侠、玄幻这类题材剧集的热播,“四海八荒”“蓬莱山”“青丘国”等在《山海经》中提及的事物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和概念。
《山海经》其实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构成的13 卷合集。内容之奇诡,历代书籍罕有匹敌。山川地理、五帝传说、祭祀神话贯穿始终,堪称中国远古人类的百科全书。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能给作品增添很多趣味性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大量影视剧作的灵感来源,而后优秀的影视剧作改编为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山海经》的桥梁。
只有激发了兴趣,人们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去了解、去探究这背后的故事。与过往同类型的剧集一样,《山海经》在框架结构、形象塑造、叙事表达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热播剧《长相思》的创作。如讨论度极高的九头蛇妖相柳、青丘九尾狐涂山璟、胐胐在《山海经》中亦有原型,以及剧中提到的玉山、昆仑等地名,不一而足。
影视作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感召力的一种视听综合传播媒介,最大程度地通过一个个屏幕触达观者的内心。只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载体,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很考验改编者的功底。改编不是胡编乱造,也不是原封不动,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艺术展现手法,在尊重原著内核的基础上做合理的增删。适当的时候,“形”可以稍作改动和调整,但“神”决不能动,如若不然,则元气大伤。正是故事本身的筋骨与血肉,支撑起一部IP 最大的看点。
首先,尽管近几年来影视剧作在《山海经》这个“公众IP”开发上不乏亮眼佳作,但当前对《山海经》的挖掘都处于比较浅层的层面,多集中在对“凶兽”的再现或者对“奇观”的同质化展示。
其实书中仍然有许多山川风物和奇珍异兽有待挖掘,如《大荒西经》中提及的“女娲之肠”,指的是由女娲的肠子变成的十个神人,定居在栗广野,就像肠一样横在道路中。“一臂国”的人只有一条胳膊、一只眼睛和一个鼻孔。还有很多尚未在影视剧作中呈现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越来越多的观众对“丧葬风妆造”“有仙无侠”“小情小爱”等在各类仙侠、玄幻剧集中呈现出的同类内容感到乏味,“苍生与一人”作为一种经典假言命题,实质上是因为许多编剧或小说原作者对生活中的细节把控力和展现力不足,只能靠突破认知范围内的事件去强行推动剧情发展。其次,也与延续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惯习有关。
当我们还在致力于用高超的特效尽全力地还原《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时,韩国对《山海经》的运用已经到达了另一个层次,《分手的决心》脱胎于《山海经》的古老深厚,同时又身着高科技的绚丽外衣,为大家带来一部现代山海爱情奇观。
虽然不少玄幻、仙侠剧在海外有着不俗的播放量和不低的讨论度,但比起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的影响力,中国影视剧的IP 在地域辐射范围和全球影响深度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运用好这些“公共IP”,让“华流”成为“顶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