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洪成 祁阳县建筑规划设计院 湖南祁阳 426100
乡土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以乡村振兴为基础,从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等多个层面出发,对乡土建筑进行更为深入地认识,以改造目的为指导,梳理整个改造过程,为最终的设计而服务,是保证乡土建筑改造设计合理,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需求的关键。具体还需利用专业的设计理念、技术,结合地区乡土建筑原本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持,使乡土建筑在空间格局、景观布局以及生态环保、舒适宜居等方面均有重要体现。即对其进行最为适宜地改造,而非一味地“推倒重建”,物尽其用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遵循生态、功能、地域以及体验等多项原则,旨在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相对自然空间,为地区居民及未来游客,均能够提供一个相对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当然,过程中还需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改造,以实现上述改造目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更好地传承、改造更加合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因此,还需进一步明确其现实意义,以坚定改造设计信念,同时助力思考何为“有效改造”“合理改造”。
乡土建筑无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红墙绿瓦、白墙青瓦、天井以及合院设计等,不同的设计理念,无不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而对乡土建筑改造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利于将其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即时刻提醒建筑改造设计人员,在进行改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特点,针对具有明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以修缮、保护为主,再对其加以合理的改造。
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为更多从事此项工作或者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设计思路。不断探索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改造设计的研究,正是对乡土建筑改造工作的进一步研究,结合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以及人文情怀,利用最为先进的改造技术等,为乡土建筑的改造设计,甚至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等,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是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研究的价值所在,在提供新思路,开创新路径,为建筑领域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强调以生态环保为基础,需将乡土建筑改造设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方式进行改造,而是要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即在充分保证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改建、空间改建,以实现更大的建筑利用价值[1]。如与周围的地势、植被以及河流等相协调,充分体现乡村的“生态文明”,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现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视,将其看作是振兴的物质基础,因此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改造设计,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新式旅游空间,既可达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目的,又可实现地区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的目的,是物质基础建设的关键路径。而乡土建筑改造设计研究,可为此提供可行性分析,以此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助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改造设计,要遵循生态、功能、地域以及体验等原则,确保乡土建筑改造合理,切实能够达到相应的改造目的,同时在尊重环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助力。
生态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建筑改造设计时,应以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为基本核心理念,强调生态保护,建筑改造设计中应用的材料,进行的空间布局调整等,都应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满足“生态环保”需求,由此实现建筑空间改造的生态价值。
功能性原则是指,乡土建筑改造设计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可从建筑功能强化以及完善等角度,提出改造建议,并结合原有建筑风貌、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功能等,合理设计新的建筑功能区,以实现更大的建筑空间利用价值。如传统乡土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居住,并结合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逐步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如储物、置物、观赏等。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乡土建筑的改造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更多的空间功能,如景观功能、文化传递、传承功能等,丰富其功能的同时,也是在提升其社会价值。
地域性原则讲求的是“特色”,即在进行乡土建筑改造时,要注意保留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点的部位、部件,以更好地体现建筑的文化传承作用。如禹门河村民宿改造工程中,就明显保留了具有代表豫西风格的“拱形结构门窗”以及“井字窗格”等,以此体现地方特色。其他地区乡土建筑的改造设计也应以此为参考,充分考虑“乡土”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在增强其功能设计性以及风格设计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村落原始设计痕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改造,以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改造风格。
体验性原则是指在改造设计中,要满足不同乡土建筑的不同体验需求,以更好地体现地区乡土文化。尤其在与文旅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时,能够更好地吸引各地游客,以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助力。如旅居体验、园林体验、空间开放式体验以及功能体验等,整体都属于建筑居住体验范畴,对游客是否会再次居住以及将其推广至更大的朋友圈,宣传地区特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影响[2]。因此,在实际进行改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改造设计应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用途、改造目的及地区实际情况等,合理开展改造设计工作,保证设计合理、改造科学,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特色人文、经济发展需求,对地区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整体规划是保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改造设计工作得以有序、顺利进行的关键。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强调改造设计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不能以牺牲生态创造建筑价值,进行改造设计,而是要在原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以实现乡土建筑的改造设计价值。为此,还需利用现代地质勘察技术,对周围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充分地勘测,明确其实际特点,对其与乡土建筑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进一步找出改造设计的关键点,保证整体规划设计合理。
以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古港村六元组乡土建筑改造项目——云溪杉舍设计为例,此项目建设过程中,就整体规划问题,以当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环境为基础,从设计定位,明确设计理念以及平面设计、功能分区等角度出发,对整个改造设计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以三座老房子为中心,对其现有空间及需求拓展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以建筑檐廊这一新的布局方式,建立三座老房子间的相互关系,并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空间景观的布局设计,将其周围的鱼塘、菜地等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视觉效应、居住体验的空间形态,进一步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强调空间趣味性与层次感,构建了一个独居生态特色的乡间空间体系,营造出极具氛围美感的乡村旅居建筑环境。
建筑本身的改造与设计,强调保留其原有特色,对其进行微改造,使其在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与现代民众的生活理念相结合,能够打造一个传统民俗文化特点与现代新建筑功能相协调统一的新建筑空间。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同样需要以上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结合地区乡土建筑自身的特点,明确建筑改造设计需求、必要关键点,为“必要改造”提供参考,就势建造的同时,就建筑原貌进行“微调”,以彰显合理改造的价值。即充分发挥建筑使用安全的基础上,以保留建筑特色为前提,利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满足建筑的功能所需,实现建筑功能强化、完善的目的。
以2021 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兴华镇禹门河村的民宿改造为例,红砖(偶有青砖)、青瓦、土坯是当地民宿建筑的典型符号,民风淳朴,民居风貌相对杂糅。河滩彩石、林木茂盛,自然机理丰富。这也使得该地民居建设中,多材并举,石材、柴草以及竹木、砂砾等,都是当地民宿建筑建设中常见的材料[3]。院落形制则以“合院”为主,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三合院”。此外,该地民宿建筑采用的是“硬山双坡屋顶”“豫西拱形结构门窗”以及“井字窗格”,“神龛”更是当地民宿建筑独有的“饰物”,在建筑改造设计中,应注意利用,且在此次改造中,也确实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对本地民宿建筑进行了“微改造”。
如在以坚实、耐用为基础的上,充分了解了该地区民宿建筑的风格及形式、元素特点,在建筑外观、院落以及室内空间等方面,均进行了“微调”。以建筑外观的微调为例,对于历史建筑以修缮、保护为主,保留其青砖瓦房、土坯房的材质特点,重点修复其老化部件,如墙身檐口以及建筑门窗等。对红砖建筑进行了“承前启后”的调整,仍以硬山双坡屋顶的红砖瓦房为根本,其内适当添加了檐板和砖瓦屋脊等。此外,还在其周围增设了“灰空间”,利用乡土材料如土坯砖等,构建镂空墙体,以找回该地民宿建筑的原始机理,整体体现“微改造”价值,完成守正创新的任务,打造独具一格的新式居住空间。
空间改造除布局合理、功能强化以及完善外,还应充分考虑其延展性的问题。即对建筑空间的延展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借此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促使建筑空间结构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这就需要在原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建筑内外空间结构的协调性以及功能联动问题,从内外空间协作,合理利用空间功能,实现布局优化的角度,挖掘其延展价值。具体还需以实际的乡土建筑及其周围空间结构特点,地方乡土文化、建筑风格、生态环境等为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以实现上述空间合理改造,有效拓展延伸以及实现空间利用率提升的目的。
仍以云溪杉舍改造设计为例,在建筑空间改造过程中,在遵循整体规划及相应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此项目针对建筑公共空间、室内空间、竹林禅院等均做了相应的调整。如在客房与竹林禅院中间,加设了“茶室”,空间功能更加丰富,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空间价值提升。竹林禅院与柴房中间,加设“茶亭”,空间延伸效果明显,且独具景观特色。选择使用落地窗、开窗设计,整个空间采光性以及通透性增强,无形中使人产生一种“开阔”之感,增加了空间的自由感,显得空间更大。同时,开窗的设计,也使建筑的内外空间联系紧密,产生一定的“对话”效果,视线所及皆为空间的延伸作用体现,观景体验明显。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乡土建筑改造设计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发挥其重要的人文作用,对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在进行乡土旧居改造时,还应充分考虑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与人类历史文明相结合,构建地域文脉,实现地区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甚至是发扬,通过旅游产业等,带往各地,使更多人了解[5]。这一目标实现,必须要对地区乡土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历史的发展以及村落的变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以便能够将其与旧居改造工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地域文脉的传承目标。
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乡土建筑改造设计为例,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是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具有红军“离黔入滇”革命标志性节点的特殊历史意蕴,发哈村是红军离黔最后宿营之处,具有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特点。此地进行乡土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有效保留了特色革命文化载体,并在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红色体验区、文化公共空间等。上述“禹门河村”的建筑改造,同样注意了保护地区民俗文化,竹编、神龛等都代表了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建筑改造时,在保留双坡屋顶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竹竿等进行了吊顶处理,同时应用了网格化的竹编,利用竹的横截面,进行现代像素化的改造,文字及图像符号所独具的内涵在此处得以充分体现。神龛更是土地神的象征,改造时,在室内营造出壁龛空间,方便神龛的摆放、收纳,同时还充分挖掘了其展示作用,使得空间设计感更强。
乡土建筑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是:舒适。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对乡土建筑进行改造时,同样应重视体现这一点。尤其将其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时,更应该考虑空间舒适度的问题,为远游的旅客创造独享空间,方便其缓解旅途的疲劳[6]。因此,强调在乡土建筑改造设计中,突出空间舒适感的营造。
如上述云溪杉舍改造项目中,充分考虑了外出旅游的人的想法,在其远离城市喧嚣,寻找心中一片净土的过程中,期望通过在该民宿中拥有更为舒适的居住体验,帮助其短暂地忘记日常琐碎,缓解工作的疲劳,给心灵一处休憩之地。综合考虑建筑功能性及体验性特点,以“家”的理念,设计民宿空间,几乎每个房间都包含客厅、厨房以及卧室、卫生间等,更为追求高品质的游客设计了“茶室”等,旨在使游客可以无时无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升级乡村居住体验。园林式的环境改造,也使得整个建筑“依山傍水”,乡村特征明显,以园林设计的层次感,营造乡居生活氛围,增强游客的“家居”体验感。
综上所述,乡土建筑一般都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气息、地方特色,如中国南北方的乡土建筑在形式风格、材质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就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与地区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地区历史文化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南方地区气候炎热,人口数量偏多,人口密度比较大,因此用地狭窄,且地区多是丘陵、平原相间,民居建筑多以清雅、清新、通透见长,大多是白墙青瓦。此外,南方乡土建筑一般平面更为规整,庭院小,房屋高大,屋顶陡峻,而门窗狭窄。城镇村落的建筑相对较密集,且封闭性极强。受南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影响,房屋装修、雕刻以及彩绘等,同样富丽、繁复,且手法极其精细,总体的风格给人以轻盈、细腻之感。相对来说,北方建筑则更显庄重浑厚,红墙,且以一层平房为主。进入21 世纪后,瓦房开始多起来,黄色或者青灰色的瓦居多。同样是受北方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比较寒冷,且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用地宽松,以平原为主,建筑材料比较单一,以土木等材料为主,民风淳朴、憨厚且粗犷,独具人文特色,乡土建筑。对不同地区乡土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需结合地区人文、生态以及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以满足不同地区居民居住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