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文
能文能武、能写能照,这便是一个全媒时代记者的应有“写照”。在兵器新闻宣传战线,有这么一位同志,他拥有丰富的采访报道经验,他用一支秀笔书写汽车产业华章,一部相机记录企业发展光影。“名如其人,一个‘献’字,就是他从业32年的高度概括和敬业写照。”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党群宣传部部长江爱群告诉笔者。他就是长安汽车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兵器融媒特约记者刘献。32年来,他先后担任过多位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安时的拍摄工作,连续7年受邀担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年度工作会议拍摄工作,文图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0多项。
1981年参加工作的刘献,是典型的“长安子弟”。从父母肩上接过担子,一头扎进车间,从一线工人做起,干过元车、磨车,迄今已有41年工龄。八十年代初,中学时代就喜欢写点东西的刘献,在职报考了重庆市职工大学中文专业。4年后,被长安宣传部聘为记者。
“1990年11月15日,是我正式开始干记者的日子,一辈子都记得!”说这句话的时候,刘献满脸都是自豪。
这一干,就是32年!手中的家伙,从黑白胶卷机变成彩色胶卷机又变成数码机,而镜头前的长安,从第一次创业进军小型汽车领域,到第二次创业开启长安自主轿车时代,再到第三次创业转型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由一个军工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集团前四大。
令笔者深深震撼的是,刘献从事新闻工作32年间,有26年,没和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除夕。万家团圆的日子,他都跟随公司领导去检查企业安全拍照写稿了,一次次年节报道新鲜出炉,记录了难忘瞬间,温暖感动了无数人。
笔者一直在反复追问:长安精神到底是什么?
此刻,刘献给出了最直白却最生动的答案:“当初,我进厂在车间里干活时,下班关灯了,全部清场。但大家把窗户的插销拔开,等领导走了,又悄悄翻进去接着干,不求加班津贴,仅仅就是为了对得起‘长安员工’这四个字。”
“同一份工作,足足干了32年,何以还能做到斗志昂扬、激情满满?”面对这个问题,刘献深有感慨。
“公司安排你在这个岗位上干,这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项任务了,而是有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在里面。可以说,我基本上参与、见证、记录了公司第一次创业以来所有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
第一批长安小型汽车剪彩出厂、长安汽车投放市场100万辆庆典、第600万辆汽车交付、发布全新品牌战略、建厂150周年庆典、第1000万辆汽车交付、无人驾驶汽车发车、长安汽车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计划”、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
“说实话,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有我这样的机会和荣誉。见了如此多大事儿、大场面,我始终有一句话,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择一事专一业爱一生,不因世事繁华易匠心,这便是刘献这样优秀兵器新闻工作者的生动注解。
根据不完全统计,刘献平均每年执行新闻采访任务150余次,发表各类传播稿120余篇次,拍摄各类新闻图片130余组。毫不夸张地说,长安1990年以来的32年历史,就在他面前汩汩流淌。你看到的关于兵器装备集团汽车产业的某张图片或一段文字,极有可能就是出自他之手。
干好工作没有捷径,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面对困难不要找借口,再难的工作先扛下来,找方法、想招数,以匠人匠心打造精品力作。”在问到采访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时,刘献脱口而出:“2000年7月10日国务委员吴仪来长安汽车考察那一次。”
“当时,领导给我安排这个重大采访任务时,撂下一句话‘相信你能搞定!’凭着这份信任,我一连几天晚上都没睡好觉,吃饭走路都在琢磨这个事儿:吴仪到厂里来会走哪条路线?在哪个工位可能驻足察看?抓拍的时候,哪些领导必须进入镜头画面?从哪个角度去抢,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在吴仪来长安汽车的前一天,我几乎把所有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突发情况都想全想透了,列出一张表,并逐一制定应对举措。最终,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完成。”
回顾这次任务,刘献无不自豪地总结道:“再小的采访,再大的采访,都必须做最全面最周密的准备,举轻若重,反复总结,不断优化,形成自己的采访工作体系,关键时刻,才能做到举重若轻、一招制胜。”
因为喜欢这份艰辛,尊重这份使命,所以固守这份职责。刘献坦言,虽说一路走来无畏困苦,可是也有“遭不住”的时候。
2014年4月20日上午,北京车展长安汽车展台,刚刚完成长安汽车新闻发布会的采访任务,刘献就接到了“马上返渝”的紧急安排。
待飞机落地重庆,已经是晚上11点了。刘献没有回家,打车直奔办公室,此时此刻,让他心急火燎的是5篇关于北京车展的新闻稿及现场图片,按照传播规定,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并发布。没时间休息,马上投入战斗!
汇总消化相关材料、整理录音、撰写稿件、确认核心信息、校对细节、成稿!图片从相机中导出、分类、初选、精选、剪裁、调色、命名、入库!不知不觉,时针已滑向4月21日凌晨5点钟,交付任务!
实在太困了!他索性瘫倒在座位上喘口气,给同事发了条信息:“北京车展传播图文素材已采写完成,请调用。实在来不起了,回家休息半天,下午正常上班。”刘献的记忆中,那一次,他几乎是挣扎着回的家。4月21日下午一上班,刘献又斗志昂扬地出现在了办公室。
有人调侃说,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刘献长达32年的职业生涯却告诉我们,这工作最有时间概念,又最没有时间概念。
“最有时间概念”:接到采访任务后,刘献必须第一时间熟悉任务、做好充足准备,完成采访任务后,必须第一时间完成图片筛选、传播稿件撰写,以最快速度送审、发布,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无异于一场百米冲刺。
“最没有时间概念”:新闻工作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间,一个电话,就是命令,一条信息,即刻出发。
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在刘献身上留下了两个职业烙印:手机不关机,相机随身带。
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难免无暇顾及到家人和亲情,甚至在86岁老父亲去世前一刻,作为儿子的刘献仍在执行采访任务。
2011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就进入长安厂、时已86岁的刘献父亲病危住院。那段时间,繁杂的采访任务,让刘献分身乏术。在“小家”与“大家”中他选择了后者。
“幸好,当时我姐姐退休了,是她一直在照顾父亲。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的当天是3月18日。我正在公司总部采访,姐姐上午9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父亲的情况可能有点恼火,估计要走了。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采访完成后,马上赶到医院来,等我!”
“采访一结束,我赶紧往医院跑,还没到医院门口,接到姐姐的电话,说父亲走了。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心里堵得慌,特别心酸,父亲养育了我几十年,我却没能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哎……”
一声长长的叹息,是一个48岁儿子的深深自责和无法释怀的愧疚。面对笔者,刘献双眼噙满泪水。
160年发展铸就今日之“最长安”,靠的是一代又一代长安人的接续奋斗。如今,刘献的儿子刘翔宇也进入了长安汽车。2020年,儿子以年度优秀员工、A 档员工双重“身份”成了长安汽车的一名正式员工。
2022年,重庆遭遇了百年未有的高温天气,一个多月持续40多摄氏度的高温,室外更是超过50摄氏度。7月,面对因为缺件而造成滑线、存放在室外露天坝的汽车,工厂组织员工到室外车场补装,刘翔宇也成了奔赴补装大军的一员。当儿子拖着疲惫的身子晚上下班回到家里,看着儿子被晒得红红的脖子,刘献鼓励孩子:“儿子,别担心,我们国家和兵器装备集团一定不会让这种局面长期下去,长安汽车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困难是暂时的,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我们企业才能走出困境,发展得更好,员工才有好日子过。”儿子很自信地对刘献说:“老爸,这个道理我懂的。”
“我深感欣慰,在长安汽车面临暂时困难的时候,我的儿子用行动证明他始终没掉链子。” 刘献满脸自豪地说。
掩卷覃思,有人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又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记者就是记着”。但铁肩荷责、妙手华章的刘献,却演绎了不负青春的无憾人生。把一辈子“献”给兵器事业、建功长安汽车的优秀记者,值得我们用心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