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娜
(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远大志向、文明习惯、良好素质等这些基本工作做起,真正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①”通过教育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是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荀子倡导在礼的规范下,“养亲而身敬”的孝道观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具有一致性。荀子“礼”思想博大精深,而孝在儒家思想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崇高的地位,更是荀子礼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下,将荀子孝道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荀子孝道观既包含人伦的血亲色彩,同时还适应了时代的转变,增添了许多政治哲学思想。在荀子看来,礼是孝道的本源,孝道是礼在社会的重要表现。因此,“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①”人作为生乎天地之间的“最为天下贵”②,更加知晓爱同类的道理,这种血亲之爱是源于内心的情感。荀子认为孝是在物质层面赡养父母,精神层面敬重父母,在意志层面顺从父母,“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③,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则称之为粗野。同时,还要在道德层面劝谏父母,荀子力主家有争子,君有劝谏之臣,并认为“争子”是成为孝子的重要条件,也是王道圣人的充分条件,这是荀子孝道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荀子还将“争子”由家庭扩展到国家社稷,既解决了孝行为与社会秩序的冲突,还打破了以往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的权威。
爱同类之心并不见得可以落实至行为上。孝之情与孝之行时而融洽,时而矛盾,矛盾源于人基础的生理欲望,“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④当父子同时饥劳,面对充足的吃食和休憩区域,身为人子可以自然和父亲分享,若是面对只能满足一人的物资,人子何为?饥劳欲饱休本是人最基本的情性,而孝之行就必须反情性而行,舍情性让物资。除此之外,顺从父母和劝谏父母之间存在着冲突,顺应情性的孝之情还有可能导致血亲成为社会层面的“恶”人,如何界定善恶?正如《性恶》篇所言:“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⑤”当父母为个人私欲而陷于“偏险悖乱”之事时,人子何为?是为求父母色喜而顺其意为之,抑或是冒着忤逆双亲之名而力谏?当二者对立,孟子提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⑥的主张,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凸显了孝的伦理属性,却忽略了社会规则,若社会成员皆为伦理关系忽视礼法,礼法则形同虚设,容易造成社会上混乱的局面。孝之行不仅蕴含着道德情感还有社会性存在的自觉,荀子提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⑦,可见,孤立的个体生存能力有限,无法在自然界中立足,故人要主动地结成群体,从而在物种竞争中获得优胜地位,且能支配牛马等物种。“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⑧”人的欲望是一样的,财物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会发生争乱,礼义作为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可以维系社会运转,是解决有限的财物和个人欲望之间群居矛盾的必然之道。礼义是个人融入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故人父应“宽惠而有礼”,人子应“敬爱而致文”,如此,才能避免虽对父母言辞和逊,面色柔顺,早期晚睡辛劳地赡养却依然难成孝名的情况。孝之情和孝之行则须置于礼义的框架中,荀子的主张凸显了孝的社会属性,松解了亲情与恩义二者的内在紧张关系,展现了人伦关系所负载的社会性内容,保障孝与社会安序并行,促进了孝与现实政治的联系。
荀子认为孝之行不应随着父母身死而结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⑨,孝心与孝行应如是。“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⑩,此乃奸邪之人的处世原则和思想。丧礼表面上是用生者的陈设来文饰死者,实则在表达尊重和思念之情,礼义对孝道具有引导和矫正功能,遵从丧礼依然是对父母的孝,“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始终如一也”⑾。丧礼并非子女为彰显孝心而做给活人看的一种仪式,也不是淡化人的情感,而是以礼仪表明生与死的意义,将人的情感欲望发用文明化规范化。这一观点是荀子孝道观中非常明显的特点,其重视丧葬之礼,注重孝与礼相结合,反对墨家的节丧,因此,其强调不管养生送死在礼仪上均不能有所疏忽,只有这样做,孝子的事情也就办好了,圣人的道德品质也就完备了。有“血气之属皆爱其类”⑿,鸟兽在失去群体或配偶后的一段时间内,尚且会盘旋于故乡的上空,发出悲鸣之声,久久不肯离去,况且是作为“最为天下之贵”的人类,子女对于父母的亲情至死也不会穷尽,父母的身死,子女会感到深深的悲痛,愈哀痛愈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来抚平心理的创伤父母身死后,子女需要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悲伤,需要一种仪式寄托哀思,丧礼的确立正是源于此。子女在举办丧礼时尽情表达悲伤恭敬的哀痛,送别逝去的双亲,并将其掩埋于地下,“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⒀,提前结束丧礼,子女则难以断尽悲痛,抑制思念,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需要期限,反之,子女在双亲身死后,悲恸之情难以自抑,且久久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则会反噬身体健康,荀子认为这种“刻生而附死”的行为令人困惑,并非“孝子之情”,葬送死者一定要遵从丧礼,“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通过恰当的礼仪,既能表达思念哀伤,还能保重自身。
荀子孝道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一方面弘扬荀子孝道观有利于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促进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更多偏向于实用型人才,而高校更多的会重视技能技术教育,学生出于未来自身发展更多会学习一些自己能看得见的知识技能,而往往忽视内在的隐性教育。荀子孝道观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一致,依托高校作为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主要阵地,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利于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意识。另一方面,将荀子孝道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肖思远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2016年在对外斗争中毫不畏惧、英勇战斗,体现了我国青年学子的家国意识,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英雄,只是一些平凡的人在做着不平凡的事,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荀子孝道观不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结果,并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不断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将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如今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又恰逢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荀子孝道观中的思想深入挖掘,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塑造家国意识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孝道观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优秀基因之赓续。高校是高等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水平,促使青年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其中汲取道德品格、文化精神等宝贵财富,因此,荀子孝道观融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以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青年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在确保青年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通过荀子孝道观中精髓引导青年学生为人处世、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建设母校,促使青年学生道德品质高尚、正确处理远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文化素养深厚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⒁”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是这一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西方国家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日益流失,因此,他们正试图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瓦解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冲突,而这场硝烟的矛头直指中国青年学生,如果中国青年学生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相当于陷进斗争的最前沿。所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课程建设必不可少,将荀子孝道观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是重中之重。高校青年学子通过学习自觉弘扬和践行孝文化,既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立身之本、成家之基、齐家之道的人文素养之提升。荀子孝道观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是荀子重“礼”的重要表现,荀子认为孝这一行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礼义教化之后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隆礼尊贤、尊君敬父”。正因如此,将荀子孝道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既可以是促使人性转变之根源,也是涵养正己修身、廉洁向善的道德源泉,对于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荀子孝道观融合思政课程的学习,传递孝道思想、民俗文化等相关知识,并以古代优秀践行孝道人物为榜样和其中的精神理念为信仰依托,可以显著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将荀子“孝道观”融入思想政治课,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孝道观的认知的重视,传承孝道思想。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将孝思想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为了扫除思想上的障碍,便有一些人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社会的糟粕,其中不乏对孝道思想的批判,例如一些青年学生认为子女对父母无违扼杀了其追求自由的精神,父亲在家庭中的绝对话语权和地位不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追求奢侈隆重的丧礼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延续子嗣视为不孝禁锢了女性等。对此,在课程中教师需依据时代特征革新孝道观,并指明何为合理的孝行为,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的孝行为已然无法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外出求学的学子可以通过通信设备联系父母,定期报平安,以求父母心安;“厚葬薄养”与当下环境保护的需求产生冲突,可以通过关注在世亲人的情绪需求、简化丧礼、提升自我来表达孝亲情感,这些是当代孝亲行为。但关于荀子孝道观的理解,仅仅只进行理论的讲解是不够的,高校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老人摔倒我们应不应该扶?”等相关案例,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解析,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一章中融入荀子孝道观,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思修这门课有一部分为实践课,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组织青年学生前往养老院,慰问“空巢老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感受孝爱父母长辈的责任,也能刚好地理解荀子孝道观中的亲养而身敬之的内涵。只有教师不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将中国经典融入思政课堂,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情况特点设置相应的学时,将荀子孝道观和思政课程理念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才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是孝道观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无论是对于学生教研习得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则收效甚微。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以孝道观为主体的公共必修课终究是属于理论课程,实践可以活化和延展书本知识,是课程最美的语言。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⒂。大学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践行正确的三观,培养出良好的孝行为习惯。
高校可以开展孝文化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孝道观宣传活动、孝道观调研活动、养老院社区助老活动等等。大学生流动宣传志愿者在广场社区等公共场合宣传孝道观、传播正确行孝理念,从而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养老敬老爱老风气的流行;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下线上问卷或者走访的方式对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现状、需求、与子女沟通交流方式次数等问题进行调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以及他们和子女的关系,这些经验和教训会为大学生行孝时带来启发,更加深入理解行孝不仅仅是关注老年人物质层面的需求还需满足心理需求;大学生深入社区以及养老院,帮助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并从中感悟老年人的不便不易之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⒃。孝道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课为重要途径阐述“孝”的理论知识,目标是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接受,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思想,孝道观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行孝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学识和品德的充分发展。将孝道观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各自的不足,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使大学生既能理解孝道观的深刻内涵又能践行于自我的生活中。
现今,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新媒体、自媒体、微视频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和热捧,他们日常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信息和了解新闻。打造孝道观网络教学阵地,完善教学形式,既能够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满足大学生线上线下双重学习的需求。一方面,组织大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以孝道观为主题的优质作品,例如演绎孝道观的小视频或者编辑孝道观的礼仪知识等,以此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教学阵地的主体,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参与感,感受孝道观的时代魅力,以此激发自内心认同孝道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化、超文本、互动性的特点,结合现代热点问题,在超星、慕课等平台录课。传统课堂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如果学生走神或者被窗外的声音打扰,极有可能错过教师讲授的重点,而线上课程传播面广,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甚至还可以观摩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让中华孝文化的思想理念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帮助高校青年学子客观、全面、立体地感知中华孝文化。
综上,“孝”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之一⒄,在儒家传统道德规范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荀子孝道观中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当时不仅仅有效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将荀子饱含政治哲学和道德情感的孝道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精神困惑的功能,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孝道观,使之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不仅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促使当代大学生掌握养亲孝亲敬亲到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而且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孝亲崇老美德,奠定以孝文化为基底的文化软实力,凝聚中华儿女的向心力,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②方勇.《荀子注译•礼论》[M].中华书局,2015年,第318页.
③方勇.《荀子注译•王制》[M].中华书局,2015年,第127页.
④方勇.《荀子注译•性恶》[M].中华书局,2015年,第377页.
⑤方勇.《荀子注译•性恶》[M].中华书局,2015年,第381页.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上》[M].中华书局,2012年,第293页.
⑦方勇.《荀子注译•王制》[M].中华书局,2015年,第127页.
⑧方勇.《荀子注译•王制》[M].中华书局,2015年,第117页.
⑨方勇.《荀子注译•礼论》[M].中华书局,2015年,第308页.
⑩方勇.《荀子注译•礼论》[M].中华书局,2015年,第315页.
⑾方勇.《荀子注译•礼论》[M].中华书局,2015年,第318页.
⑿方勇.《荀子注译•礼论》[M].中华书局,2015年,第318页.
⒀方勇.《荀子注译•王制》[M].中华书局,2015年,第127页.
⒁加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2月24日.
⒂蔡文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光明日报,2021年05月04日 07版.
⒃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页.
⒄曹坤,胡永新.《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生成机制与实践价值》,《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