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2023-12-19 04:18:51贺庆平
大众文艺 2023年21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

贺庆平

(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澄迈县 571900)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虽然具体分工存在差异,但是具体教育对象是统一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更需要这三者从课程教育、思想觉悟、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这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协同育人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在大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从开学报到、专业学习等大学生都与班级辅导员有着紧密联系,包括班级日常活动中辅导员的身影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其内在心理状态,辅导员也可以在与其接触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信息依据。二是加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人,辅导员可以掌握学生全面且具体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状况、学习情况、生活状态等,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向辅导员求助、交流。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借助这一联系提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可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帮助学生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并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使其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提高自主解决能力,从而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课程学习[1]。

二、高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方面

在协同育人开展时,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于工作职责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在相关规定中提到,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首要职责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实现价值引领。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处理较多烦琐的学生事务,加上全面从严治党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频率逐渐增加。辅导员因为需要在这一方面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大部分辅导员在参与党建工作的同时无法兼顾自身应有的岗位职责。既没有做好主次工作的实际区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加深自身对思政教育理论的认识,导致后续开展思政教育出现能力不足的现象[2]。

(二)专业教师方面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指导教师与班主任也有一定影响,部分教师都开始配合辅导员开展对应工作。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在这一方面仍然没有形成较强的思政育人意识,具体可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来看,在评价指标中并没有针对思政育人效果的硬性要求。即使少部分高校对此有做出对应考核要求,但是,在总体评价体系中占比较小,导致许多教师对此没有形成正确认知,产生了“思政育人做多做少都一样”的错误认知。同时,部分指导教师在配合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对于学术科技竞赛而言,这种回报与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相比之下鼓励效果过于微弱,因此,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行动力不足。

第二,对于专业授课教师而言,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教师的个人行为习惯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部分教师对于课堂秩序的管理过于松懈,师生互动频率低甚至没有,没有与辅导员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最终导致良好学习氛围营造受到阻碍,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日后成长与发展产生较大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策略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也成为高校共识,但将其转化为教师教学理念上的认同与行动上的主动、自觉,仍然需要高校为此付出较大努力。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辅导员、指导教师、班主任等能够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为学生创设对应思政教育情境,加强思政教育理论学习与引导,真正落实协同育人策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同时,各位教师也需要明确,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教师的教育目标,更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人的共同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推动协同育人的后续发展。

(二)加强学风建设

高校教育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将更多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化发展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可以在后续成长过程中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目前,越来越多“00后”进入大学生,相比“90后”“8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满足多元化娱乐需求,这也造成“00后”对手机、网络有着较强的依赖,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无法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致使整体学习效果较差。面对这一困境,高校辅导员更应该与指导教师、班主任相互配合,坚持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三者的教育合力推动学风建设,实现协同育人。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3]。

一方面,作为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需要配合辅导员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在开学时对学生开展一定教育,使其可以形成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可以在后续学习生活中正确了解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未来职业规划等,使其可以对自身后续成长道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授课,将职业规划有关内容与学生专业的课程重点、就业方向相互结合。让这一课程在教学时针对性更强,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导入、案例分享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便于后续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

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严格管控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落实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并且,针对态度差、成绩不佳的学生开展面对面谈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可以认识到学习重要性,以此思政教育促进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提升学习效果。

(三)推进机制建设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应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以此促进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具体落实,使其可以与指导教师、班主任等进行完美配合,真正实现高校协同育人目标。因此,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了解辅导员、教师意见,做好时间安排。让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利用合理的时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发挥三者最大化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政教育效果最优化。另外,建立监督机制,从客观角度入手,约束辅导员和其他教师行为,促进育人效果的稳步提升,可以共同完成教育与管理任务。

(四)开展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教学补充和知识延伸,第二课堂的有序开展可以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目标。以此实践平台的建立,让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熟练运用,提升分析、解决能力,实现综合性能力发展。而辅导员作为这一课堂的组织实施者,容易受到专业背景的影响,导致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致使第二课堂开展存在形式化现象[4]。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视角下,开展第二课堂需要辅导员、指导教师等共同付出努力,辅导员偏向组织活动,其他教师偏向于为活动开展提供指导。只有二者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在育人工作中实现“1+1>2”的实际效果,推动协同育人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顺利延展。指导教师为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将个人研究项目中挑选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学生参加竞赛、调研等活动提供指导,也能对学生个人提出的研究项目提出对应实用性意见。让学生可以在参与竞赛活动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推动解决能力的有效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知识素养,实现个人多项能力发展目标。

因此,在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与指导教师相互配合,重视指导教师在竞赛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为参赛师生做好保障。而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增加多条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渠道,为后续活动挑选更适合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开展,进一步为思政教育提供保障。

(五)实现有效考核激励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有着复杂性、开放性等特征,不能用具体数值指标对其进行精准衡量,且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才能将其教育效果呈现在眼前。其本身具备的特殊性也容易让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时出现疲惫感,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为此建立协同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帮助突破这一工作困境,通过制度建立为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首先,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增加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比重,确定清晰的考核标准,要求教师需要承担一定量的思政教育工作。比如,要求新教师需要有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经历,获得相关学术竞赛的经历等等。从指导教师、班主任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并且,采用多角度评价,如院级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绩效评价等方式,确保教师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以此推动育人效果提升。

其次,建立联系制度体系,联系主体包括辅导员、指导教师、班主任、教研工作室等,通过调研活动、实地走访、面对面谈话等方式促进育人方法的学习与共享,解决在育人过程中遇到的教育难题。并且,将这一制度体系与辅导员年度考核挂钩,加入其他教师的评价意见,便于互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建立协同育人激励机制,鼓励对思政教育有一定研究且具备较高能力的辅导员加入教育教学团队,负责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整体思政教育水平。同时,鼓励青年辅导员深入学习,提升学历,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学生思政教育有关的专业学习,不断提升个人思政教育水平,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能够在后续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中具体运用,提升育人实效。

(六)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对其思政教育效果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辅导员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之余,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与其他教师相互沟通,加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也导致指导教师、班主任等无法对学生有更全面了解,因材施教难度加大。因此,可以通过钉钉、微信工作群、工作会议等形式为辅导员与指导教师、班主任建立协同育人工作平台,打破三者的沟通障碍。实现对学生情况的及时沟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各种学生问题,提升育人工作效率,能够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最大化合力。

(七)为心理教育留出单独的时间和地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密不可分,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无论是辅导员、专业教师还是班主任均不但要将心理辅导的内容融入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要为心理教育留出单独的时间和地点,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此,首先,由于学生的课程安排和学业负担,可能很难找到时间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专业教师可以定期在课程中划分心理辅导的时间,班主任可以在学生上课时间之外,安排单独的心理辅导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受心理辅导。并且,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心理辅导室,由辅导员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经验,提供多元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例如,专业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业状况,提供学习策略和时间管理建议。辅导员可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当学生遇到生活与学业中的困难时,鼓励学生通过思政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如果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大,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革命先烈的吃苦耐劳、不断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坚持就是胜利”,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当下的难关。班主任可以关注学生的班级生活,提供班级管理和人际交往建议。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更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受心理辅导服务,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心理辅导服务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并提供联系方式,方便学生咨询。此外,可以在班级会议、课堂上宣传心理辅导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开展,需要在高校实际情况基础上,建立育人机制,并通过相关程序流程科学、有效、具体落实。确保协同育人相关机制建设可以为长久教育工作提供保障,进一步突破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实现具备优良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