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佳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 235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带头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并取得非凡的效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将“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我们要充分挖掘美术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先进精神等融入美术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美术学科和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解释也成为各界学者讨论的热点。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1]。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即将思想政治元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追求等融入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
1.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美术课程思政资源,寻找美术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连接点,使学科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着学生的认知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主动发挥思政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思政价值理念的融入帮助学生抵制恶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回答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美术课堂,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将“立德树人”贯穿每一堂课,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
3.丰富美术课程内涵,提升美术课程价值。《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纳入学业要求。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与学科进行融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程内涵,提升课程价值,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
4.重视学科人文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科目之一,凝聚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性。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应大力挖掘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以及奋斗精神等,把这些作品作为课堂教学讲解的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如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者通过塑造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体现了战争时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表达出对革命胜利的向往。教师在讲解中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人文背景,对红军战士的艰苦奋斗、顽强不屈、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进行感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文化自信。
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美术教学应秉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显”出来的是能够通过解读美术作品,讲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与学生直接交流其中的思政内容;“隐”则是需要学生通过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等,充分吸收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欣赏评述等过程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感受美术教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与热爱,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斗。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外,还要积极联系与学生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倘若一门课程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那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是不足的,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中丰富的思政资源灵活运用,其中的传统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等都是能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起促进作用的优质资源。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观、所思、所想、所感,从学生亲身经历出发,以直接经验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去参观过的博物馆、画展、历史遗迹等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传统故事、对作品的见解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4]。在教学中,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防止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剥离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化发展。“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5]。视觉形象是构成美术课程的基本要素,而视觉形象所承载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美好品格等都是丰富的思政资源。在美术课程中,既是学习视觉形象的创造与表现的过程,也是感悟、内化视觉形象中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其中丰富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
要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是关键。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美术教师们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薄弱,认为思政教育是班主任和思政老师的工作,自己只需负责教授本学科知识。同时,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狭隘,仍侧重于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对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艺术素养的培育。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有浸润思政教育的意识,但缺少思政教育相关培训和学习,思政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待创新,以至于无法有效挖掘美术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教师思政教学意识,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很有必要。
目前,大部分学校虽大力提倡开展课程思政,但在具体落实上仍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美术课程设置上多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对学生的精神认知层面的培养相对较弱。部分学校美术课程不受重视,课时量分配不均衡,不利于美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并且对课程思政和学科专业教学的路径探索方面学校未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没将美术学科与思政教育进行积极融合,以至于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学习。在政策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思政体制机制的建设有待完善。
在教学中,传统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实施路径缺乏创新。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单一。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讲授式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反感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如何创新美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要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首先得保证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思政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思政素养的高低。
1.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过去重技法轻思想的情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自身思政意识,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明确在中学美术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提高思政育人水平,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等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2.美术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大力挖掘蕴含在美术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思政素养的提升融合在一起,使课程思政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例如,詹建俊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在新中国建立时创作的《开国大典》等经典作品都是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反映。教师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时,不要只局限于创作手法、创作背景的讲解,还要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英勇不屈的革命战士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国大典》所表现出的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华人民举国欢庆的盛况,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豪情。
3.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尽量避免使用说服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产生积极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从中学美术教学活动来看,仅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足以对美术课程思政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因此,应建立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将思政学习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学生发展评价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结果性评价为辅[6]。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能否积极与同学交流探讨,能否对思想政治知识有自主判断意识或创新见解等。改变以往的重结果轻过程,使教学流于表面等问题,关注实质性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2.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重点关注其创作作品是否与国家时事、热点主题相结合,能否创作具有中国情思和意味的作品等方面进行考察。使学生在评价的导向下主动学习思政内容,自觉挖掘美术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调动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地影响。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学美术课堂仅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教师之间共同协作努力。
1.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开设专门的课程思政研讨小组,进行思政教学培训,例如邀请著名的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活动等,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相关理论,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2.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把思政教学意识和育人能力放在首位,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和效果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美术第二课堂是指美术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扩展其教学活动范围,帮助学生走出课堂,立足实践。
1.结合时代热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开展艺术节、美术大赛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增强文化底蕴,激发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走出空间的限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实际出发,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第二课堂。如,重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等红色革命基地,一边讲解美术知识一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地考察直观感受红色美术作品的魅力,让学生在所思、所想、所感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开展美术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程的内涵,提高课程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解决。开展美术课程思政需要美术教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思政教学能力,挖掘美术中蕴涵的思政资源,实现美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通过课堂讲授、交流、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思政素养和艺术素养协同发展的时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