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振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当下中国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门类,它是实现学生人格塑造的一种教育。美育不仅能换发生活热情、激励精神、培养志趣和优化心性等,还能丰富学生思想和提升学生创造力,而且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育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提升审美能力,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创造美好人生。
“四梁八柱”原指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传统结构形式,主要靠四根梁和八根柱来支撑起整个建筑。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大多采用三开间的格局。由于开间较大,需在中间加两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共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主体结构搭建好后在柱子间砌墙,古代建筑的墙主要起到遮风挡雨、保温隔热的作用,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建筑主体结构也不会垮,这就是所谓的“四梁八柱,墙倒屋不塌”的来源。因此,“四梁八柱”的建筑结构具有稳定、牢固和结实、耐用的功能属性,后来“四梁八柱”也被用来形容一种稳定、具有可持续性的结构、框架、体系、制度等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将“四梁八柱”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这是一种全新的改革思维和改革方法论。“四梁八柱”是支撑大厦的根本,是对党的一些创新理论成果的形象比喻。
“梁”是建筑物中横向的主结构件,它既是承托房屋顶部结构重量的结实横木,也是整个房屋架构的稳定器。“四梁”是高校美育“四梁八柱”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也是为时代育新人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提升审美素养、掌握艺术技能、享受人生乐趣,塑造健全人格。
(1)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1]。素养则是指个体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它与审美素养重视能力不同的是,人文素养更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
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内容之一。美育课程体系中的美学理论类、人文素养类以及艺术鉴赏类等类别的课程教学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掌握艺术技能
艺术技能是指掌握或运用某一具体的艺术种类和技法的能力。艺术技能的训练与以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美育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不同的。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开展艺术技能类课程教学、高水平艺术社团训练两大类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一项具体的艺术技能,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表演、设计等;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技能是一项具有典型体验式、沉浸式特征的美育实践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在长期艰苦的学习和刻苦的训练过程中充分提升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美、尊重美、理解美和创造美;在教育功能上,艺术技能又“以美为用”,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大有裨益,具有娴熟艺术技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
(3)享受人生乐趣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有当人们走进生活,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才能找到美的事物,才能在内心的纯真中追寻生命的意义。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通过促进学生感观、意识等各种感性元素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念,使学生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享受人生乐趣。美育既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活热情,又能解放人们的天性,增进人们的直觉,开拓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实现人生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美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爱好和探索能力,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享受人生乐趣。
(4)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承担着大学生人格养成趋于定型、成型或完型的特殊任务,明确回答个体提出的“我是什么人”和“我将成为什么人”等基本问题[2],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即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美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艺术实践的训练和校园文化的濡染来培养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向真和善境界的思想素质。因此,高校要秉承“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美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它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是整个房屋架构的支撑器。“八柱”是高校美育“四梁八柱”教育体系的立根之本,也是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举措,主要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以美育课程为主体、以艺术实践为抓手、以教材建设为根本、以资源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途径、以学科融通为突破、以办学条件为保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八柱”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还凸显了狭义的美育向广义的美育过渡,单一性、普及性的美育教育向体验式、沉浸式美育教育的过渡等特征。
(1)以价值塑造为引领
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努力方向、行为态度、生活方式和最终结果也不尽相同[3]。因此,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青年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其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抉择都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或者发生较大偏离或障碍,这就需要对之加以纠正和解决,需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这个引导和教育的过程就是价值塑造的过程,使之树立正确价值观以达到正常状态的过程。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是美育育人培才的重要安身之本、立命所在,对于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文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将“美”转化成学生的人生品质和修身之魂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2)以美育课程为主体
当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因人设课、课程设置不全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等现象屡见不鲜,与当代大学生对优质课程体系与丰富课程资源的期望不相适应。因此,现代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应探索构建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艺术美“四美融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自然、生活、科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文字、辞章十个门类课程。
“自然”以其形状、色彩、质感等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自然美是人将自然对象化的审美体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美,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濡染、言传身教,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淳朴的习俗风尚等都直接作用于个体精神人格的成长;科技美具有显著的以美导真、以美善润的育人功能;艺术美育是以语言艺术、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综合艺术为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它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具有陶冶性情、娱乐身心、认识生活、宣传教育、净化灵魂等作用。
(3)以艺术实践为抓手
艺术实践是除美育传统课程教学之外现代高校美育具有体验性、沉浸式教学特征的核心内容,它是美育理论类、鉴赏类等传统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高校艺术社团是对外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织。高校美育应加强高水平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挖掘和培养在校大学生艺术潜能,通过参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戏曲、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展示高校美育工作水平的重要舞台,它能够增强大学生在美的校园、美的活动中感受美的体验感。首先,高校美育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让全体学生参与享受其中,切身体会到美育的价值。其次,创设“美育大讲堂”,组织高水平美育讲座(报告),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美育视野。
(4)以教材建设为根本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切实发挥教材育人功能。高等学校以其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理应成为高水平教材建设的主阵地。高校美育教材建设要结合美育特征、行业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优选具有优秀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编写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思政元素和鲜明特色风格的美育教材。高校美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结合“四美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探索构建以美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学科相融合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5)以资源建设为支撑
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师队伍成长、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等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以“四美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为指引,在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程、新形态教材等方面加强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基于“四美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高校美育因其具有教学领域的广泛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学科的融合性等特征,要求高校美育应拓展社会美育资源,让社会艺术场馆、艺术院团和文化遗产等成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
(6)以教学改革为途径
为弥补和解决高校美育工作与国家整体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短板,高校美育工作应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促进高校美育教育进步。
当代高校美育教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单一、枯燥、乏味知识的传授,转而在“四美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框架下实施“KES”(审美知识Knowledge+审美体验Experience+专项特长Spaciality)全新的教学模式。高校美育教学既要求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审美基础知识,还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审美情境下提升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基于此,高校美育教学还需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掌握一个专项特长,丰富其情感生活。
(7)以学科融通为突破
学科融通,顾名思义,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高校人才培养要高度其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学科融通不能出现“只融不通”“为融合而融合”“融合之后成为两张皮”等现象。首先,高校美育应大力推进学科融通,加强“五育并举”,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4]。其次,探索构建以美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学科相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夯实大学生美育知识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打造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第三,创设与美育相关的辅修专业,让学有余力、兴趣高的大学生辅修第二学位,促使第一学位与第二学位之间专业内容、人才培养的互通,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8)以办学条件为保障
办学条件既是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办好教育的根基和保障。高校美育办学条件主要包含美育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学校对美育工作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直接决定了美育建设水平。
①人: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美育工作有效开展和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校美育建设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美育教师大多是兼职,并没有配齐配好专职美育教师,这也是导致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直接原因。因此,高校美育应大力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层次美育师资,优化美育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其次,探索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进校园为学生授课的特聘机制,积极发挥文化名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美育教学专题报告会和美育课程教学培训会,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和模范教师,提升美育教师教学综合能力。
②财:保障美育工作经费投入。2019年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在苏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美育是比体育还要短的短板[5]”。鉴于美育工作的特殊性,经费投入的多寡是导致美育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短板的重要因素,想要在新时代提质美育工作,需在高校年度预算中设立美育专项经费,满足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艺术展演等需求,为美育工作有序推进和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③物: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需要配备专用的场地和专业的设施,如钢琴房需要配备钢琴,画室需要陈列画架,舞蹈房需要安装把杆和镜子、地胶等。因此,高校需建好满足美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育新人”的时代使命,而高等学校美育“四梁八柱”教育体系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美育“四梁八柱”教育体系是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聚焦大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提升,为实现高等学校“育新人”的时代使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