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晴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000)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达到自由、生动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借鉴纹样元素创作是中国动画展现民族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元素必不可少的创作手段。将传统元素引入到现代动画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可实践的创作手段,在动画电影市场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传统纹样如何在当下参与到动画创作中并焕发新的生机,探索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传统纹样与动画结合的更多可能性,让中国动画在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通过在陶器上绘制纹样来表现动态画面效果。先民对客观规律进行细致观察与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使动态效果呈现于静态造型中,这种对运动的描绘似乎是最早的动画思维案例。原始人类创造的纹样通常采用重复、间隔、交替和连续的造型方式,例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便是原始纹样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造型风格和形式美规则对动画艺术创作具有参考价值,其视觉造型特征同样适用于动画艺术,为传统纹样在动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国传统纹样没有确切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是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纹样的发展伴随着朝代更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图形表现形式并蕴含着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纹样艺术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性审美特点,在现代设计中成了展现中华文化最为直观的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传统纹样寓意吉祥,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成了广为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将图案设计与对生活的希冀结合起来的创造性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气质,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早在文字出现前纹样的雏形便已经产生。受历史文化和地域因素等影响,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纹样的绘制与应用也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不断演变。随着时代变迁和文明的进步,同时因为科技、工艺的变革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纹样不断发展,进而形成了有着中国特色的纹样造型艺术体系。[1]在当代设计实践中,传统纹样图形通常被简单地挪用和复制,单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元素来刺激观众的感官,使人们将设计作品与中国文化进行联想。一部分设计师并没有注重传统纹样的内涵与意义,对纹样的选取和再设计不够恰当,导致图案元素与设计内涵割裂,并不能给本土用户带来有效的传播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便需要设计师去深入挖掘中国的纹样体系和民族情感脉络,将传统纹样的形式规律和审美理念融入现今的设计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艺术创作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从传统纹样中抽取元素粗暴地加入设计作品中。
现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新理念和文化思想的冲击,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变革,让艺术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将传统纹样这一独特艺术造型体系合理运用到当今的艺术创作中成了格外有意义的实践方向。
结合动画这一极富创造性的虚拟艺术形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与创意,给了艺术创作者更多的创作自由,也让传统纹样在艺术创作中有了更多发挥空间。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传统纹样给动画创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将传统文化融入新兴艺术形式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尝试。早期的中国动画人做到了融汇经典,积极尝试,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分析前人的优秀作品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进行实验性地创新。
动画角色作为一部动画故事情节的主要表达者与推动者,是动画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动画角色造型不仅是影片角色的形象刻画,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的展现,包含着独特的艺术趣味。因此,角色形象设计不仅要起到在动画中叙事表达的基础作用,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并赋予其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分析现有较为成功的本土动画角色设计样本可知,角色设计师会在前期的角色设定过程中收集大量传统纹样样本,对已有的纹样进行夸张、变型、整合重塑等方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优秀的角色设计绝不是对已有纹样进行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仔细分析后融入创作者个人的审美意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解构,将民族文化以生动个性的方式有效展现,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如今的动画角色设计依旧有着极大参考价值。
以《哪吒闹海》为例,张仃先生对传龙统纹样进行提炼、简化,精准提取有效元素并运用拟人手法,创造性地虚构了一个龙头人身的龙王形象。“龙”纹样形象较为凶猛,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动物图腾的独特想象力,写实与夸张相得益彰,创造者吸取这一元素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动画形象,使这个角色深深印入观众脑海并大获成功。
动画服饰作为角色的“皮肤”,它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视觉效果,也影响着角色是否成功和受欢迎的程度。[2]将传统纹样元素用于动画服饰设计中,从而设计出受观众认可的动画角色,不仅可以提高动画作品的商业竞争力还可以为我国动画片的青少年儿童受众群体提供一定的审美导向,同时承担了美育的责任。深入了解服饰纹样和色彩运用所带来的心理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完善地设计出符合预期的动画角色,并更好地表现画面效果。
在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设计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提炼有着很强的敏锐度,他们能最有效地选择并保留传统纹样的民族特色与美感,在完成剧情设定要求的任务同时,呈现了画面的形式美和角色服饰的装饰效果。以《金色的海螺》为例,动画中海螺姑娘的服装纹样选择我国传统纹样的花草、花卉纹为主,灵动秀气。海神娘娘选用了大量水纹纹样,配合颜色的应用,凸显角色的端庄大气。设计者立足角色的整体形象,进行色彩与纹样的搭配,使服饰服务于角色塑造。在《张飞审瓜》中,角色吸取剪纸与皮影的造型特点,服装纹样大量应用了花草纹,袖口处饰以祥云纹,使扁平的角色设计生动自然,充满活力,将审美意趣融进细节之中。
在角色服饰中使用传统服饰纹样可以展现出中国独特的审美和不可替代性。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动画造型设计的需求更加严格。需要在保有中国服饰特征的同时,尝试用现代审美的取向去丰富服饰的造型与设计。这对动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将我国传统文化铭记于心,又要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审美和创造力,将文化素养与审美意趣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地将传统纹样的与动画设计有机结合。
传统图案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场景的细节观赏性,也可以从侧面表达场景的功能性。[3]在一部动画片中动画场景对故事发展起衬托和辅助作用,但同时也承担着展现故事发生背景与世界观的作用。场景设计中不仅需要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要交代整个故事的世界观,同时要表现场景氛围来以此展现角色心理。带有传统特征的动画场景往往能够体现出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以及地貌特征、人文精神等。这样有代表性且生活化的场景设计可以使观众更有代入感,能够更容易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使观众共情动画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优秀的场景设计可以使观众快速带入故事发展的情境,是行之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创作者抓住这一点进行美术设计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早期国产动画美术场景在构图和色彩上都进行了考究的设计,画面具有形式美与写意美感。为了符合动画整体的美术风格并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创作者尝试在场景设计中加入大量中国传统元素来营造独特的审美趣味。《大闹天宫》中的场景极富代表性,它采用了传统纹样的经典配色来营造充满中国特色的艺术氛围,展现故事背景的同时写意。在场景中出现的建筑上也出现了大量传统纹样,如石柱上的龙纹与云纹,宫殿上的如意纹等。
中国传统纹样在动画道具设计中也时有出现。如《葫芦兄弟》中宝物的莲花底座,《哪吒闹海》中地面与背景屏风中出现的纹样,《大鱼海棠》重要道具轿子上出现大量复合纹样,以及道具莲花灯的造型和纹样。在道具上作为装饰出现或从传统纹样中吸取元素衍生设计为道具,抑或是在动画背景中作为布景出现来营造氛围都是纹样常见的应用方式,这种设计方法在如今的动画电影美术创作中也经常出现。
在道具设计中加入传统纹样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动画场景的整体氛围,在细枝末节中展示传统纹样的美学概念,不仅可以提升道具本身的质感,也能够更好地辅助角色表演,传达有效的视觉信息,使观众从细节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艺术美。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媒介的形式不断创新,全新的数字媒体促使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艺术创作者吸收新的创作理念,研究艺术与科技的创新性结合,拓展着艺术表达的新方式。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如何对传统纹样进行有效转化,为其注入新的能量成了当今设计师的重要议题。既要使传统纹样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大众,又要充分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受众,使纹样的再设计走向年轻化、国际化的同时有效发扬我国深厚的艺术文化精神。
影像装置艺术是影像艺术与装置艺术的结合,是综合传达作品视觉美感和思想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装置艺术中加入电影、电视和录像的方式,使影像和装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这些新的视觉艺术手段的运用,对于传统视觉艺术所无法触及的领域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4]艺术家尝试从动画艺术制作的角度来创作影像装置艺术,从而产生动画装置艺术,拓宽了动画艺术表达的边界。动画影像装置基于影像装置的构建方式,将动画艺术对图像加工的方式引入装置艺术中,从而形成更丰富的视觉表达形式。互动动画装置的表达方式因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而多元化,技术的多样性是指,使用将多种媒介融合起来的方法完成作品的创作。[5]新型互动动画装置改变了观众与动画艺术固有的欣赏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增加了新型互动形式,这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感受动画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拓展了装置艺术的类型。
将中国传统纹样运用到动画装置艺术中,首先要对传统纹样再创作。由于媒介的不同,设计的思路也将改变。纹样作为已有的图案元素,首先在造型和色彩搭配上奠定了优秀的基础。对静态纹样图像进行构图与变体的创新,抽取其中元素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拆分与重组,以简化或提炼的手法再创作,使其更符合后续动态影像的设计。经过再设计的造型变体既保留原有纹样的文化元素与视觉特征,又可以以动态的形式解构纹样。传统纹样在动画装置中应用的途径并不仅限于这些方法,更多维度、创新的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值得探索,这一切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主观意愿。在现今的艺术环境下,艺术家可以借助新型媒介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观念与情感,将以往难以落实的设计方案切实展现。重新设计的传统纹样打破了原有形式和语言的局限,将传统纹样应用于动画装置艺术中,不仅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还可以为作品赋予深刻的内涵,提升艺术作品的层次感与审美品位。这种艺术形式对过往传统纹样的平面化表达进行突破,使纹样造型的视觉美感焕发生机。
将传统纹样与动画装置艺术相结合,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为体验者增加了自主性与互动性。技术与艺术、艺术与非艺术、作者与参与者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这些变化源自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5]动画装置艺术的产生依托于新兴技术手段,本身承载着动画艺术的包容性与创造性,装置艺术的融入也将带给观众更加多元化的审美体验。观众可以在观影空间内自由移动,这种自由观展的形式适合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中,可以带给观众与传统观展方式不同的视角,去体验新型的空间艺术形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展馆中便已经应用这种观展模式,给观展者带来了新颖的体验。创作者们给观众提供了新的方式沉浸于艺术作品中,同时将传统艺术引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新生的艺术手段能够吸引更多关注,以科技交互等全新手段活化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生机。
通过分析早期中国动画的创作成功案例,总结出了中国传统纹样与动画艺术有机结合的多种形式。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养分帮助中国动画创作者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美学风格。然而我们不能通过单纯的复制去试图重现过往的辉煌,现阶段对中国动画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创作者需要更加严谨深入地去研究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为传统纹样在动画中的应用提供创新性的思路,这样才能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能够代表民族风格且符合时代审美的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