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群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江苏苏州 215000 )
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面向社会的公益的文化服务场馆,具有公共教育与服务功能。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公立大型美术馆,还是基层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环节,它的社会教育作用逐渐被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所重视。例如,我国的美术馆事业通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发展理念开始发生质的改变,具体来讲,就是逐步实现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大众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与此同时,作为一些基层公共文化场馆补充,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艺术展馆和小型的美术馆。虽然这些文化艺术场馆在规模、资源、学术氛围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专业美术馆相媲美,但在以公共教育服务为核心的社会职能上可以更加灵活与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1.基层公共文化场馆与公众的关系
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决定了它的基本责任是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因而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对象就是社会公众。基层公共文化场馆与公众是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社会价值。举例基层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之一。就目前而言,能够积极主动走进基层美术馆的,还主要是专业的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公众与美术场馆之间的互动性还比较缺乏。基层美术馆在运营策划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服务对象,策划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展览,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美术馆的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基层美术馆的各项活动,是基层美术馆的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分析与研究,开展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文化艺术活动,扩展受众范围,增加公众对基层美术馆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随着当今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经济条件,基层美术馆可以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将公众的需求进行分类和细化。分类细化包括美术专业人士、未成年人、弱势群体、亲子家庭等。通过分类细化,有针对性的增强服务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的连锁效应,增强基层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还可以在基层美术馆的服务人员结构中进行优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人开始热心公益事业,组建基层美术馆志愿者团队能够有效地开展辅助工作,也能够获得一部分可以信赖的社会群体。
2.基层美术馆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基层美术馆的艺术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为大众服务的成效中体现出来。通过基层美术馆的作品展览、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公众的参与,受众对展览作品,观展时产生的情感共鸣和赞誉才是基层美术场馆广泛开展活动的具体成效。基层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首先要考虑公众的需求,从服务公众的宗旨出发,重视发展基层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这是当今公共文化服务最重要、最突出的主题。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每位公民能够近距离的享受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基层美术馆首先在地理位置、空间、面积等硬件设施上更加贴近生活社区,方便大众能够近距离地走进美术馆,更具优势,更具有亲和力。其次,基层美术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和无差别的服务是重要的内容。无论是成年人、未成年人、美术专业从业人员、还是弱势群体,都是基层美术馆的服务对象。
基层美术馆明确发展定位极为重要,作为公共文化场馆之一,美术馆更具有社会艺术教育的重任。基层美术场馆鉴于资源、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着力挖掘本地区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模式,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优化公共教育的职能,做好大型美术馆的补充,填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基层美术场馆可以根据不同公众的文化需求,灵活开展的相应的文化服务活动,保证了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因此,基层美术场馆应积极扎根于当今社会,秉承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开展保证公众便于享有、拉近与公众距离的、公众能够经常性参与的各项文化服务与文化活动。
近年来多所全国重点美术馆在强调美术馆的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发展的同时,都特别重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职能发展。美术馆不仅仅是呈献给大众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大众走进美术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3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提出:“公共教育就是将全民的普遍审美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是化平原为高原的文化工程。”
基层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有良好的优势:
1.开放性。基层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向社会开放,奠定了受众基础。公众都能走进美术馆欣赏和接受公共教育。
2.灵活性。基层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模式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服务的对象有针对性的设计策划公共教育的内容。除了把大众“请进来”之外,积极探索从基层美术馆空间“走出去”的公共教育模式,开展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化被动等待大众来美术馆为主动将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送出去”,不断拓宽基层美术馆受众的范畴和文化服务的辐射面。
3.隐性服务。相对于学校教育的显性模式,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首先环境是隐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大众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轻松随性的学习方式。其次教育的过程是隐性的,间接的。大众可以在基层美术馆里通过看展览、听讲座、互动参与各类活动潜移默化中接受信息的传播完成公共教育的服务。这种宽松无压力的教育形式,更能够吸引大众走进基层美术馆。
基层美术馆作为艺术普及、传播的平台,开展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教育活动,使美术馆的概念融入大众生活,大众乐于走进美术馆,接受美术馆的教育服务。
“美育”是一个大概念,大范畴。美育联系着青少年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教育资源统筹整合。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中的一个部分。青少年艺术教育目前是学校和家长们比较重视的,但仅仅都停留在艺术技能教育的范畴。在这里只就艺术教育和基层文化馆美术场馆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除了学校教育、校外艺术培训之外,基层美术场馆的公共教育是在美育的指引下注重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鉴能力,也是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途径之一。青少年是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对象中的重要人群,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基层美术馆有义务、有责任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积极开展针对青少年为目标人群的美育活动。因此,在基层美术馆进行的公共教育活动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首先,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核心就是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普及相关艺术欣赏的知识。虽然在教育标准等方面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教育的目的性上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方式可以寓教于乐,增加互动性、多元性、趣味性与游戏性等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进来,可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有力补充。
在近年来增强基层美术馆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相互融合的活动越来越多。例如,苏州市开展的“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项目。该项目被评为2017年度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在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教育局的号召下,全市各科教文单位搭建起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形形色色的文化艺术科技活动,让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文字,全市中小学生都能参与。截至目前,苏州已经建成了171个这样的体验站,包括了名人先贤、历史文博、艺术品鉴、志愿服务、科普创新、生命健康等,其中基层美术馆有12家,涵盖苏州6个区4个县市。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和资源整合,让基层美术馆通过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服务青少年,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走进美术馆,接受艺术的熏陶和体验艺术带给青少年生活的快乐,深受学校、青少年、家长们的好评。
[1]通过公共教育的活动架起了青少年与“艺术”的桥梁,也为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一个共赢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基层美术馆能够将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整合,围绕艺术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开展公共教育活动,还是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都能全方位地服务于社会公众,都能够提升公众的人文修养和审美素养。
1.注重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青少年项目的开发
青少年走进基层美术馆参加公共教育活动所带动的社会效应是非常大的。一个青少年的背后意味着一个家庭,家庭参与到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中来,无疑扩大了基层美术馆服务受众的范围。因此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设计开发中,注重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体验性”公共教育活动,会更加受到欢迎。例如:2022年暑假期间姑苏文化馆主办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童心绘城大美姑苏”青少年文化美育公共教育项目。该项目创建了“童心绘城大美姑苏”微信公众号,将文化美育系列公共教育视频课程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了现代媒体的传播效率,受到广大青少年书画爱好者的热情响应和各学校的积极参与,三个美育云课程在网络推广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点赞。青少年美术书法的投稿作品近1800件,并在姑苏区美术馆举办了“童心绘城大美姑苏”2022姑苏区青少年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览,活动吸引了3000多人次的参观。该项目荣获2022苏州市“全民艺术提升优秀活动项目”。
2.加强馆校合作的公共教育模式
近年来馆校合作仍在起步阶段,合作的机制、方法、模式,仍处于摸索的阶段。[2]刘鹏在《欧美艺术博物馆智识体验》中详细介绍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以及学校与美术馆合作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对于青少年来说,形式方法灵活多样的美育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性和体验感,交流与互动,教学效果可能更加完美,新颖的美育课程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学习和艺术欣赏的过程,这正是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所追求的。
例如:2018年6月姑苏区美术馆与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联合主办的“笔墨丹青-家艺传承”师生书画作品展。这个展览的主题意在通过学生的书画作品为中心,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过基层美术馆的平台联系到一起,让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感知青少年描绘的童画世界。同时让青少年增加艺术兴趣,通过自己作品的展示树立自信心,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的家长、学生,以及学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协作,大部分参与此项活动的都是第一次亲身经历美术馆的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基层美术馆,了解和接受美术馆的基本服务内容。通过参与此次活动,基层美术馆在加强馆校合作成功后达到了共赢效果。
3.构建基层美术馆志愿服务平台,共享艺术的快乐
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文明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志愿者服务越发达、越广泛。基层美术馆在构建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中,还处在初期摸索的阶段。注重志愿者的文化知识专长,注重志愿者的兴趣爱好专长,是志愿者招募的基本依据。有效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应该注重用人之所长,让志愿者提高自信、包括自主意识、自觉意识、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得他们成为基层美术馆事业最坚强的支持者,也是基层美术馆事业最好的传播者。通过志愿者参与的各项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延伸到更广的领域。基层美术馆的志愿者的作用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导和讲解服务工作上,要鼓励志愿者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更多地将志愿服务“送出去”,扩展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服务范畴,共享艺术的快乐。
例如:在每年新春之际,姑苏区美术馆会常规性地进行“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此项活动姑苏区美术馆会组织有书法特长的志愿者,包括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将祝福的春联和喜庆的福字送至辖区基层,包括火车站、居民社区、敬老院等等。这项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许多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乐于参与,发挥自己的专长,写春联献爱心服务公众。
上述三个方面仅仅是部分阐述了基层美术馆探索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对接与共赢的方法。由于笔者所在地区和自身经验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局限性还存在地区局限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实践的局限性。在实际项目的策划与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方法。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国强大与复兴的重任。他们担负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层美术馆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升青少年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积极推进馆校合作的机制,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元素的艺术平台。
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基层美术馆公共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明确受众定位,有针对性的策划公共教育活动。其次,加大基层美术馆的宣传力度,运用新型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最后,利用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推陈出新全方位吸引更多大众走进基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