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贤芳
(石阡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贵州 石阡 555100)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森林覆盖率69.29%,有林地面积13.38×104hm2。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海拔381~1 800 m,1 500 m 的海拔高度差使石阡县垂直气候明显,分布了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荒地等多种林型,且林下土壤肥沃。石阡具县有生态美、水质优、林地类型多样、林腐殖质丰富、林下空气湿润、土壤保水性好及气温变化小等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自然条件。石阡县林下野生菌品种多样,主要有羊肚菌、松乳菇、枞树菌、羊肚菌等多种野生菌,如今石阡县现已形成以林—药、林—菜、林—禽(蜂)、林—菌等多种模式为主的林下经济。
石阡县林下种植羊肚菌选择海拔约800 m、退耕还林10 a以上、土壤疏松、土壤腐殖质高、通风排水性好、无污染或远离污染源的林地,优先选择地势较平坦、坡度<15°的缓坡地。
羊肚菌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栽培时间根据海拔高度调整,石阡地区通常选择在空气温度低于25℃、土壤温度低于20℃、11 月中旬—12 月上旬播种,最迟不要超过12 月中旬,次年3月—4月采收[1]。
可选择六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子实体浅红色、单生或少量丛生,在较高海拔地区抗性较好,且出菇整齐、采收期集中、商品形状优良。
选择好种植地后,清除林下石块、杂草、小灌木及枯枝落叶,提前1 周翻耕土壤暴晒,在土表均匀撒生石灰消毒,调节土壤pH 值[2]。播种前画线开厢,厢面宽1 m,厢面长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排水较好的地块,起低厢挖浅沟;排水差的地块,开高厢挖深沟。
选择撒播方式播种,将大菌种掰成直径1.0~1.5 cm 的菌种颗粒,为了减少人为对菌种的伤害,掰菌种的过程中不要揉搓菌种。播种前用拌种剂(含磷酸二氢钾0.1%~0.5%,按每袋拌种剂∶水=2∶1)将菌种拌匀,按照125 kg/667 m2(拌种前菌种质量)均匀撒在厢面上。
羊肚菌播种后要立即覆土2~3 cm,否则菌种易被吹干导致菌丝死亡,覆土要求厚薄均匀,厢面平整,不裸露菌种。
林下种植羊肚菌覆膜具有除草、保湿、增温以及遮光等效果,一般林下保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厢面上直接覆盖,另一种是起小拱棚覆盖[3]。在石阡地区,林下羊肚菌种植采取小拱棚覆膜法。在土地翻耕结束后,按照播种要求控制土壤水分,播种并覆土摆放外源营养袋后随即进行覆膜。选用竹子作骨架,将每根两头略尖,宽2 cm、长200 cm的竹条插入厢面与作业道的连接处,相邻两根竹条间约1.5~2 m,拱棚骨架搭好后即可覆膜。覆膜采用普通农用白色或黑色地膜,一般选用厚度0.008~0.010 mm、宽200 cm 的薄膜,覆膜的同时将两侧压实。如用白色地膜,还需在上方搭建遮阳网,为防止棚内湿度、温度过高,可在棚顶预留通风口[4]。
营养袋可促进菌丝生长,其主要成分有小麦、谷壳及少量其他物质。小麦要选择无霉变、无虫蛀、颗粒饱满的麦粒,谷壳要选择无霉变的谷壳。将营养袋扭结形成菌核,为后期羊肚菌原基分化和幼菇发育提供养分。播种7~10 d后,厢面出现白色“菌霜”,即可摆放营养袋,一般用量为1 600~2 000袋/667 m2,营养袋质量约400 g,摆放前用小刀拍划两条平行小口,然后将有小口的一面呈“品”字形按压紧贴在厢面上[5]。摆放营养袋时,首先将棚膜的一边土块拿掉,从这边把地膜揭到另一边,然后将营养袋摆放在厢面上,营养袋摆放好后,再将棚膜还原覆盖。羊肚菌菌丝可以直接接触“营养袋”中的培养料,菌丝慢慢长进袋内,吸收转换营养袋中的营养,向土层内的菌丝传送、储存后期出菇所需的养分。营养袋在摆放50 d 后出菇前20 d 左右撤除,最迟要在大面积出菇前撤除营养袋。
羊肚菌从播种至出菇期间管理称为菌丝期管理。在石阡地区这个时间一般是11 月底—翌年2 月初,这个时期主要是让菌丝体大量繁殖、吸收、积累各种营养物质,储存在体内,为后期出菇奠定良好的营养物质基础[5]。
羊肚菌菌丝在3℃~25℃均可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当气温超过28℃或低于3℃时,羊肚菌菌丝体会停止生长,当气温超过30℃,菌丝体生长受阻,甚至出现菌丝体死亡现象。石阡县冬天温度一般达不到菌丝体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当厢面温度超过25℃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降温。
菌丝体水分管理期,控制土壤含水量在40%~45%。土壤过湿,通风透气性差,土壤含氧量降低,需要揭膜通风排湿;湿度偏低,土壤过干发白,需要喷水加湿。石阡地区羊肚菌种植在通常情况下,播种环节的土壤含水量适宜,发菌期间覆盖地膜,在催菇前不需要特定水分管理;当出现长时间干旱,则需要喷水浇灌,达到发菌期菌丝对水分的要求[6]。
营养袋摆放50 d 左右羊肚菌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当厢面中营养袋上菌丝已经发满、颜色由浅黄色变成灰色、营养包变软、菌霜变锈色或消退时,羊肚菌开始从营养生长转化到生殖生长,可进行催菇。采取综合措施催菇,春季气温回升,可采取揭走黑色棚膜+撤营养袋+喷重水刺激方式进行。揭膜可以造成光线刺激,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光线刺激有助于菌丝分化形成原基;还可造成温度刺激,揭膜后,拉大温差刺激出菇。撤营养袋可对土壤内的菌丝造成机械刺激和营养刺激,有利于菌丝向原基分化。喷重水是促使菌丝分化的重要措施,能促使厢面的分生包子消退;首次重水可在1~2 d分几次完成,要使得耕作层的含水量达到45%~50%,不能让厢面长时间积水,随后根据土壤湿度变化适当喷水。
石阡县气温一般在1 月下旬或2 月上中旬开始回升后,开始出菇。气温开始回升,突然的水分蒸发开始增多,昼夜温差拉大,可使得大量原基出现,此时需要保持土壤含水量在40%~50%,当表面土壤显白喷水。原基形成后10 d 左右,菌柄和菌盖开始明显分化,并可见轻微的凹陷分化,菌柄加粗,连接土壤的基部膨大,开始形成子实体。此时需控制土壤湿度20%~25%、空气湿度85%~95%,加大通风,避免出现菌柄长度明显长于菌盖的情况。形成1.5~3 cm 的小菇后,保持空气湿度不变,降低土壤湿度至18%~22%,盖膜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加快小菇的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阶段强光照易对子囊果造成灼伤,诱发畸形菇,应避免强光直射。一茬菇采收后,清除厢面上的死菇、病菇、菇脚,停止喷水,待菌丝恢复生长5~8 d 后,可再次采取催菇措施进行催菇。出菇阶段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变化及了解天气预报,如遇上倒春寒,要提前停止喷水,防止突土壤表面遇水结冰降低土壤温度;要及时覆膜升温,保持羊肚菌出菇温度[7]。
当羊肚菌的子囊果不再增大、菌菇长至7~12 cm、菌盖表面蜂窝状的凹陷轮廓分明、肉质厚实、有弹性,标志羊肚菌已经成熟,必须及时采收。在采收羊肚菌时,因其子囊果质地较脆,要用一只手轻轻拿住子囊果,另一只手持锋利小刀从菌脚基部将子囊果平整割下,采大留小。采收后要及时去除将附着在菇体上的泥土和杂质。在采收前1~2 d 因停止浇水,避免湿度过大,造成菌柄呈水浸状,影响下一步销售[8]。采收后,鲜菇及时销售,如需销售干品,应及时进行晒干或烘干,烘干时先保持30℃~35℃的温度至菇体体形不再收缩,然后逐渐升温至45℃~50℃,将羊肚菌彻底烘干后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回潮发霉。
在林下羊肚菌种植过程种常见的病害有百霉病和细菌性病害等,常见虫害有蛞蝓、蜗牛、跳虫、螨虫、线虫、多足虫、蚂蚁、老鼠等。因羊肚菌是一种大型真菌,对杀菌剂和杀虫剂较为敏感,不能采用常规农作物中的药剂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虫害的防控一般以综合防治为主,物理化学防治为辅,既有全面防范,又有针对处置。种植前,土地要提前翻耕,并施用生石灰调节土壤的pH 值,可预防一些病虫害的发生;种植中,要及时清除污染的营养袋,病菇、死菇、脚菇,及时搬运到远离基地的地方集中掩埋或焚烧。当发现厢面上有病害感染时,应及时在厢面上撒上生石灰,防止病害蔓延;遇到老鼠危害,可使用老鼠诱杀剂或物理学捕鼠装置控制鼠害。林下羊肚菌种植可采取轮作或重新选种植,预防部分病害和虫害[9]。
羊肚菌属低温型食用菌,在石阡县约11 月下旬左右播种,10~15 d 出现分生孢子,放置外援营养袋后,经过低温越冬、发育,约在翌年2 月上旬原基分化,子实体在清明节前后采收[10]。
2022 年组织贵州省农科院及石阡县农业专家在林下羊肚菌种植基地,选择高、中、低产厢面,每个厢面选取3个地块取样样方,每个样方2 m2取样测产,经测产石阡县林下食用菌综合平均产量269.91 kg/667 m2。
石阡县羊肚菌林下栽培投入及效益见表1。表1 中,分析面积为667 m2,产量为鲜菇产量。
表1 石阡县羊肚菌林下栽培投入及效益Tab.1 Input and benefit of cultivation under forest of Morchella esculenta in Shiqian County
由表1 可知,林下羊肚菌成本投入6 500 元,综合产值可达26 991 元,纯利润21 191 元。综合六妹羊肚菌在石阡县2年种植情况及经济效益,六妹羊肚菌在石阡县林下种植可正常生长出菇,在林下栽培表现良好,经济效益好,可在石阡县大面积推广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