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到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用法等考查。审视其设题方式,尤其突出了对考生迁移能力的考查,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一、迁移维度一:文言文
命题者将考查文本与考生所学文言文中的文言词语(或“短语”)在意义或现象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同”或“不相同”的判断。如: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11题)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1题)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在例①的D项中,“果”在考查文本“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中的意思是“实现、成为事实”,而在所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意思也是“实现、成为事实”,两者意思相同,所以该项判断正确。在例②的A项中,考查文本“襄子围于晋阳中”中的“围”是被动用法,而所學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也是被动用法,两者用法相同,
所以该项判断正确。
二、迁移维度二:古诗词
命题者将考查文本与考生所学古诗词中的文言词语(或“短语”)在意义或现象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同”或“不相同”的判断。如: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全国甲卷第11题)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在B项中,考查文本“我又何怨”的“何怨”是宾语前置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为“怨何”;而所学古诗词《行路难(其一)》“多歧路,今安在”中的“安在”也是宾语前置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应调整为“在安”。两者结构相同,所以该项判断正确。
三、迁移维度三:成语
命题者将考查文本与某一成语中的文言词语(或“短语”)在意义或现象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同”或“不相同”的判断。如: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年全国乙卷第11题)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在D项中,“绝世”在考查文本“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中的意思是“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而在成语“绝世无双”中的意思是“当代独一无二”,两者意思不同,所以该项判断正确。
高考文言知识考查的这一转型动态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高考命题在“回归教材”,二是学生备考需“学以致用”。为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要实施三维迁移策略,以其来赋能文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其操作方法是,每讲解、训练一个文言知识点,都分别链接一个所学文言文、古诗词的例句和一个成语,一点三联,举一反三,力求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如:
材料: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节选自《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指回头、回头看,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词义相同。
B.顾,指回头、回头看,与“忍顾鹊桥归路”的“顾”意思相同。
C.顾,指回头、回头看,与成语“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顾”在考查文本“但当屡顾帝”中的意思是“回头看”,而在所学文言文《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意思是“看望、拜访”,在所学古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忍顾鹊桥归路”中的意思是“回头看”,在成语“奋不顾身”中的意思是“顾惜、顾念”,所以A项判断不正确,B、C项判断正确。
实施三维迁移策略,旨在引导考生“找娘家,破新题”。笔者相信,广大考生用迁移力激活知识储备之日,就是对文言知识理解、掌握能力增强之时。
【技能演练】
材料: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指跟随、追随,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从”词义相同。
B.从,指跟随、追随,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的“从”意思不同。
C.从,指跟随、追随,与成语“言听计从”的“从”意思相同。
材料: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指使安居,“拔剑撞而破之”的“破”表示使破碎,两者用法相同。
B.宁,指使安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表示吹绿,两者用法不同。
C.宁,指使安居,成语“安邦定国”的“安”表示使安定,两者用法相同。
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节选自《论语·雍也》)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哉回也,颜回的德行是多么高尚啊。“甚矣,汝之不惠”表示你太不聪明了,两者结构相同。
B.贤哉回也,颜回的德行是多么高尚啊。“二三其德”表示他的品行不专一,两者结构相同。
C.贤哉回也,颜回的德行是多么高尚啊。成语“过甚其词”表示说的话太过分,两者结构相同。
[参考答案]
1.C(“从”在考查文本“天下之民从之”中的意思是“跟随、追随”,而在所学文言文《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意思是“跟随、追随”,在所学古诗词《琵琶行(并序)》“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意思是“从事、参与”,在成语“言听计从”中的意思是“听从”,所以C项判断不正确,A、B项判断正确)
2.B(考查文本“当保国宁家”中的“宁”是使动用法,而所学文言文《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所学古诗词《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成语“安邦定国”中的“安”都是使动用法。B项中的“吹绿”只是意译,直译应为“使变绿”。所以B项判断不正确,A、C项判断正确)
3.A(考查文本中的“贤哉回也”是主谓倒装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为“回也贤哉”;而所学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所学古诗词《诗经·氓》中的“二三其德”、成语“过甚其词”都是主谓倒装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分别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其德二三”“其词过甚”。A项中的“你太不聪明了”只是意译,直译应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所以A项判断不正确,B、C项判断正确)
责任编辑 廖宇红